评论 > 动态 > 正文

重庆大旱的持续与三峡大坝

作者:
重庆的灾情依然没有结束。据重庆日报2007 年1月12日《水利工程蓄水不足,重庆旱情依然严峻》的报道:“重庆在去年百年不遇的大旱结束后,降水量依然偏少”,到目前为止“全市旱情依然严峻”。

毫无疑问,去年整个一年,重庆都处在干旱之中。那长达70天的伏旱结束后,即使在旱情有所缓解的10月份以后,降水量依然“比往年减少50%”(数据来源:同上)。这确切无疑的告诉人们四川盆地气候的异常。根据国外某位科学家的理论:在修建水库之后,库区夏天的气温会不可逆转的上升3—5度;而冬天,库区内则会暴雪成灾。但事实是,四川到现在并没有降雪,甚至连降水也比往年少。倒是在临近四川的湖北省近来暴雪成灾。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四川盆地依然干旱,而没有如预料的那样出现暴雪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要形成降雨或降雪,空气中光有水蒸汽是不够的。只有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空气之后,凝结成水或雪降落,才会形成降水。在去年全年的干旱中,四川盆地地表的水份几乎都被蒸发干了,甚至连巨大的水库也干涸了,这么多水份跑到空气中,为什么没有降雨呢?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没有遇到冷空气,没有冷凝成水滴降落下来,因此没有降雨。那冷空气为什么没有来,原来降水正常的时候,冷空气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只有一个,是从长江!四川盆地周围都是高达两千米的山脉,冷空气无法越过,要进入盆地内部,只有沿着周围山脉中的最低通道——长江才能进入。正常的气流交换模式是:当盆地内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后,四川盆地就通过这个唯一的水汽入口从外界补充气流,构成一个完整的水汽循环。因此在没修三峡大坝之前,江面上有风,而且非常大,沿江吹入四川盆地内部。但还不能说这股风就是冷空气,而是它在沿江吹向上游的时候,被江水冷却成为冷空气。从青藏高原冲刷下来的江水冰冷刺骨,在奔腾咆哮的过程中,激起层层水汽。风在与江水接触被冷却的同时,携带起江面上潮湿的水汽,成为冷湿气流,进入四川盆地内部,为盆地内降雨创造条件。

现在的问题是修大坝后,风被阻隔,江面没有风,水汽输送的渠道被拦腰切断。有人认为大坝不过180米高,阻挡气流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是的,一座大坝,可能阻挡不了大气环流,但只要它阻挡了这股风,对四川盆地的影响就是致命的。没有风,进入四川盆地的冷湿气流就无法产生;没有冷空气,就形成不了降雨,要问三峡大坝对风有多大的阻隔效应?大家可以想一想防护林。它们的防风效果是公认较好的。国家大力提倡在风沙大的地方种树,降低风速,会取得良好效果。但防护林毕竟是树,树与树之间有间隔,而且高度一般不会超过30米。而三峡大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防风墙,不但体积巨大,高达180米,而且钢筋混凝土浇铸的表面,没有一丝透风的可能。它会结结实实的把所有的风阻挡在外面,这一点任何人都不会有怀疑。如果把一个障碍物加高到180米,堵在风口上,风力肯定会剧减。三峡就是这样,它在蓄水的同时,阻挡了风,阻挡了水流,将冷空气的两个来源统统切断,从而导致四川盆地缺乏水汽,无法形成降雨。

既然夏天干旱少雨,那冬天会形成暴雪么?很难,因为即使空气中有水蒸汽,但如果没有寒流,没有足够的冷空气将空气中的水蒸汽冷却,也是不会形成降雪的。由于秦岭和大巴山的阻隔,冷空气很难进入四川。寒流被阻隔在外面,无法影响到盆地内部,就不会形成降雪。即使最近湖北省暴雪成灾,但四川依然没有受到影响就说明这一点。因此,四川盆地冬季形成暴雪的机会不大。

如果冬天没有暴雪,地表旱情得不到缓解,那么四川盆地今年的形势会非常严峻。干旱已达一年,已经影响到人民生存,如果下去,会有更多地区的老百姓因为缺水而面临生存问题。那时他们该怎么办,到哪里去取水?难道都要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而且由于去年干旱,许多农民颗粒无收,畜牧业、生猪饲养、渔业、林业、家禽均蒙受巨大损失。如果今年再干旱,他们靠什么生活下去?国家对受灾人口要用多少财政补贴才能把一亿人安定在那里?这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一个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巨大灾难的社会问题。

现在是考虑炸掉三峡大坝的时候了。只要三峡大坝存在一天,四川就一天不会从干旱之中解脱出来。有三峡卡在长江的咽喉上,挡在水汽进入四川盆地的入口上,四川就一直会这样旱下去。要解决干旱,只能把它炸掉,没有其它办法。如果当局像以往一样对问题遮遮掩掩,不肯承认错误,拿不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非要等到四川盆地旱到连草都不长,人都无法生存的时候,就太晚了。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0221/3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