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十七大前左右两派交锋白热化 但也成不了气候

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左右两派交锋日趋白热化

(中央社记者林于国香港八日电)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夕,思想理论界的左右派大交锋日趋白热化,据分析,双方争论的焦点包括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及对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等,实质上是一年前开始对中国改革方向大辩论的延续。
 

北大法律学系教授贺卫方告诉香港“明报”,左派最大问题是没有理性作论证。因中南海高层对他们有所忌惮,他们便发出声音扩大影响力,只是论证太糟糕,对右派没有杀伤力。

自由派经济学者仲大军则表示,左、右两派都不是现今社会主流,谁也成不了气候,不会影响政策。他强调中国经济已市场化,政治不民主化不行。

贺卫方表示,左派打着为老百姓的理论最值得警惕,具有一定煽动性。左派把老百姓挂在嘴边,对富人妖魔化,不追求社会合理发展路径。现代社会阶层都在流动中,需要用法制提供一个公平环境及自由竞争的平台。左派“土改式思维”与“权力资本化”同样可怕,这都是民主的最大伤害。

贺卫方认为,中国从未彻底否定过列宁主义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民主社会主义”被视为异端邪说并不奇怪。他表示,历史证明构建世界主流的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不如说是亚当史密斯主义,前者是药,后者是饭,共产主义者往往把药当饭吃。

仲大军指出,经济改革多年滋生出许多政治、经济及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政治改革。他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改革,压制言论自由,如何和谐发展?关键是让人民选择,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放开投票由民意决定,看谁代表多数谁代表少数。

左派先锋人物、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综合局局长张勤德则痛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他强调,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划清界限,讲清两者本质区别,否则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假的。

今年以来,包括前新闻出版署署长杜导正、前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及中共元老李锐等人在内的一批老干部,以“炎黄春秋”杂志为阵地,鼓吹民主社会主义。

张勤德指出,党内右派多数是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豪,有一定社会基础,又有国外势力撑腰,他们在海外被称为改革派、开明派。党内左派虽然人数少,但代表多数老百姓利益。

张勤德回顾近年左派发起的具广泛影响的四股旋风,第一股是○四年香港中大教授郎咸平发文批评国企产权改革造成国资流失,引起国内学界关于产权改革等一系列争论;第二股是○五年社科院前副院长刘国光指马列主义正在边缘化,大学讲马列成了讽刺和笑柄。

第三股是○六年北大教授巩献田发出公开信指摘“物权法”违宪,阻延了立法;第四股旋风暂难命名,主要批判去年右派学者的“西山会议”,因有学者会上提出中国实行“台湾模式”,引起左派学者群起批判。

责任编辑: 王笃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1008/5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