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增强免疫功能认识穴道按摩 手阳明大肠经

作者:

手阳明大肠经之循行: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经二间穴、三间穴,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中间的阳溪穴。由阳溪穴而上,沿着前臂桡侧缘的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到达肘关节外侧的曲池穴,然后再沿着上臂外侧前缘的肘穴、五里穴、臂臑穴,往上进入肩关节前上缘的肩腢穴。由肩腢穴行经肩峰前缘,往后走到巨骨穴,再到达第七颈椎下的大椎穴(属督脉穴)。从大椎穴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肺,向下穿过膈肌,归属于大肠。

另有一上行的支脉,从锁骨上窝往上行经颈部的天鼎穴、扶突穴,再往上贯穿面颊,进入下颚齿中。从下颚齿再回出来,沿着口部两旁,往上相交于人中穴(属督脉穴),在人中穴左右交叉后,左边的经脉到右边,右边的经脉到左边,上行挟着鼻孔,经禾胶穴、迎香穴,最后交于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经的部位,有二十个穴位(左右共四十个穴位):循大指次指之端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穴、五里穴、臂臑穴、肩腢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禾胶穴,迎香穴在鼻边。

《内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者,肺之腑。大肠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本经有了异常就会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面颊部肿胀。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凡是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之处会有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易回暖。

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循颈、上颊、入下齿、交人中、上挟鼻孔,经气弥散于头面、五官各部,手阳明经筋也上行面颊,结于颧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

《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所主之病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阳经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气之俞注,原穴专司原气之留止;阴经无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手阳明大肠经五俞穴:井、荥、俞、原、经、合六穴(阳经比阴经多一原穴),在五行上分属金(商阳穴)井主治心下满,水(二间穴)荥主治身热,木(三间穴) 俞主治体重节痛,火(阳溪穴)经主喘咳寒热,土(曲池穴)合主治逆气而泄。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为合谷穴。《难经》第六十六难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

以上的穴位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责任编辑: 李冬琪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802/9801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