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无法思考的青年--我身边的犬儒主义漫谈

作者:
什么什么?犬儒主义?那是什么?

十个犬儒主义的人里,恐怕有九个半并不知道这个学院气浓烈的哲学词汇,但这个学院气浓烈的哲学词汇,却实实在在是十个犬儒主义者的生活造就的。时至今日,选择犬儒主义作为思想,就像选择牛肉拉面作为晚饭一样稀松平常,仿佛不犬儒就不入流(“偏激”),不犬儒就不合时宜,不犬儒就招人侧目,犬儒主义堂而皇之却又秘而不宣地成为每一个人真正的“思想道德”核心,这实在是令人奇怪的事情。

胡平先生有一篇堪称经典的雄文《犬儒病》,深入分析了大失败以后中国社会普遍的犬儒主义心态。在论述年轻的犬儒者时,胡先生有句名言:“年轻人变成犬儒实在是最可悲之事,他们还不曾追求,就已然放弃;他们还不曾长成,就已经衰老;他们还什么都不知道呢,就已经什么都不相信了。”名言是发人深省的,但遗憾的是,胡先生没有对年轻的犬儒者作进一步的分析。于是我就常常想,年轻人怎么会变成犬儒呢?我们的物质条件不是比八十年代的人们好很多吗?我们不是成长在倡导爱与和谐的环境里吗?我们不是也没有感受过大失败之后的挫折吗?我们,80年代出生的“大小孩”或者“准大人”们,思想状况究竟是怎样的。

我出生在1986年,据说那一年是“中国政坛民主气息最为浓烈的一年”。但是这一年出生的人,骨子里更多的却是商业精英气息、“爱国主义”气息和“超女粉丝”气息,鲜见“民主气息”。而那些最常见的气息里,无一例外地彰显著犬儒主义气息。80年代后期出生的孩子里,有很大一群人是“生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的,不曾经历过反右“阳谋”的洗礼、不曾经历过大跃进和大饥荒的磨难,不曾经历过文革的血雨腥风、不曾经历过80年代的启蒙和思想解放、不曾感受过1989年的豪迈、惨烈与悲壮,不曾知晓自由思想在90年代的艰难复苏、也不曾认识体会当代中国光怪陆离的生存窘境。我们面对的是升学就业的巨大压力,我们奉若神明的是死水一潭的教科书和提心吊胆的成绩单,我们初中高中的宝贵时光被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教辅书霸占,好不容易得来的闲暇又迫不及待地用在了流行音乐、言情小说和电脑游戏上面。我们不知道柏拉图、不知道黑格尔、不知道雪莱和拜伦,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果戈理;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鲁迅、梁实秋;更遑论哈维尔、昆德拉了。我们似乎很悲哀,小小年纪就生活在无限紧张之中。这个时代物质的假充裕无法掩饰精神的真贫乏;爱与和谐变成了政治说教,就无法避免我们用麻木和娱乐来与之作消极抵抗;至于失败的挫折对我们来说更显得虚无缥缈,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对目前的制度有过思考——以“讨厌政治”为由;至于我们的思想状况嘛“快乐的猪一样的生活”真是最好的概括。

一次,与同学小g聊起了各自的人生哲学。

她说:“现在的整容手术真是把人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我不以为然:“是啊,但是,外在美和内在美毕竟不同。有了前者不一定就有后者。”

她说:“外在美比内在美有用。”

我道:“有用又如何?没用不一定就没价值。”

她说:“价值不一定能换饭吃。”

“可是吃饭也祇是生活的一个方面。”

“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对于吃不饱的人来说。”

“你认为吃饭是生活的意义?”

“对。”

“那我们和低等的动物,和猪牛羊又有什么分别?”

“没什么分别。”

我愕然。鲁迅先生说过,“吃”在中国是国教。祇有“吃”才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我不满意于朋友竟有如此答案,但是我却惊慌地发现,我找不到反驳的话。她甘愿承认那个“没什么分别”,就意味着你跟她谈所有的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之类都是没用的!她祇会把这当成另一种政治书上的东西,一笑了之!但是我又不甘心,于是我用疑问来反驳她。

我说:“人类的生活从古代到现代,有那么多的文明果实,难道这不是我们区别于动物之所在么?我们的生活方式,古今难道不是根本的不一样么?”

“生活方式自然不同,但实质一样。”

“实质?就是一辈子为吃饭而不停奔波?”

“差不多吧。等有时间有工夫,再去发展精神层面的事情。”

“既然精神层面不是人生存的实质,不是意义,不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为什么还要在有时间有工夫以后发展它?”

“哈哈,闲得无聊总得找事干吧!”

我再度愕然。如果小g是哲学家的话,这“闲得无聊”论实在有资格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利器,成为形形色色后现代表述的经典之一了。

我无法释怀,继续追问:“那么,你真的不认为‘和动物没什么两样'的观点是羞耻的、不能接受的么?”

“好像大部分人不能接受吧?不过我还可以。”

我颇有些悲哀的表示反对:“不,大多数人,实际上都可以接受。”

“哦。其实关键在于坦然。这种想法是简单的、自然而然的,也并不需要多大勇气。”

三度愕然之余,我们结束了谈话。脑子里盘旋着王朔的名言:“祇要你自己不把自己当人看,就没有人把你当人看,你就痛快了,世上没有翻不过去的坎”。

我想,充斥九州的犬儒主义,是“中国特色”的。它并不是住在大木桶里的狄奥根尼(Diogenes)的犬儒主义,而是“灾民理性”与后极权主义双重统治的产物。但是对于特定人群——我们的犬儒主义,年轻人、孩子们的犬儒主义,又是哪来的呢?我回想起了我和同龄人十几年的生活。

不得不说,成人社会的犬儒主义,给未成年人的犬儒主义滋生提供了巨大的温床。孩子的思想是哪里来的?孩子对事情的看法是哪里来的?归根结底,都是成人给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大人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书本对孩子的影响。大人选择了犬儒式的生存,多少会影响到孩子也做出同样的选择。不过年轻人终归是较少成见、较多胆识和勇气的,他们会对父辈的处世方式不以为然。所以单纯的犬儒化的成人社会,并不足以造就一个犬儒化的孩子社会。必须还有其他的因素来配合。

严重意识形态化的教育,使得青年人对政治普遍麻木。在一个极权主义国家,僵化的意识形态系统培养着谎言,更培养着冷漠。无论是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本也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也罢,空洞无味却又必须死记硬背的庸俗教义,在向你传达着政治的虚伪,也向你传达着政治的无趣。值得注意的是,在被庸俗化了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教义和“活着为了吃饭”的“灾民哲学”鬼使神差地走到了一起,成了唯一一个真正被接受的信条。但是,僵死的意识形态不能不引起思想活跃的青年怀疑与批判,一旦批判有系统、成理论,专制的根基将会被动摇。

好在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沉重的书包和厚厚的教学参考书为专制政权化解了这一难题。“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在分数这个可谓是惨无人道的高压下,孩子们的闲暇被剥削了。他们被迫沉入题海之中,为“多收了三五斗”疲于奔命,费尽心思。闲暇是独立思考、自由思考的前提。没有了闲暇的生活其实是“快乐的猪一样的生活”的起源(大学提供了许多的闲暇,最终造就了这种生活)。但是沉重的书包依然不能占尽孩子的闲暇,这个时候,有限的经济自由化所培养出的商业和娱乐就开始大显神通了。

文化消费品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精神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大提高。但是,在一个后极权的社会里,文化消费品的滥觞显然是统治者的“别有用心。”当人们沉迷于《梦里花落知多少》、吴宗宪的搞笑剧、李宇春、周杰伦和《魔兽争霸》的时候,严肃的思考也就在无形中被消解了。其实,被文化消费品充斥的闲暇已经不能再算是闲暇,祇不过是另一种紧张——以“休闲”为名义。可以想像,以“娱乐”为唯一精神生活的人,在面对任何严肃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也将会是娱乐式的——玩儿嘛,自然无可无不可喽!你问人与动物的区别?“没什么区别”。并且是“坦然”、“简单”和“不需要多少勇气”就可以承认这一点。可不是吗?玩,本来就是坦然、简单而且不要什么勇气的嘛!祇要不与“活着为了吃饭”的原则问题冲突,一切都可以玩玩。我想起了晓波先生的话,“事实上,在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化狂欢的深层,蕴含着全社会性的精神危机:严肃的公共话题被禁声而庸俗的娱乐节目被纵容,便是这种危机的公共征候之一。”娱乐和狂欢给青少年的思考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残酷的初等教育生活结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地上了大学,闲暇比中学时代多多了,文化消费品也不足以填满所有课余时间了,这时,思考才真正有可能发芽。然而这时,专制机器再度显示了它的神威。一个人想思考是一回事,会思考又是另一回事。中学教育给了我们什么?一套套作文的“模板”、一条条解题的“套路”、一个个“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大多数的东西都是知性的,填鸭式地灌输到我们脑子里的。我们不懂得逻辑思维,不会看问题,想要思考的人脑子里却往往一片茫然。这个时候很多人就记起中学的政治课本里“辩证唯物主义”的谆谆教诲:诸如“物质决定意识”(吃饭决定活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应该努力吃好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吃饭是生活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互相转化(坏事也能变好事)等等等等。与现实一旦联系(“实事求是”),这一套思维好象还是挺深刻的!(因为与吃饭哲学吻合得很好嘛!)于是大家开始认同这一套实际很粗鄙的思维方式(前不久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良好”,原因大抵出于此吧!)。思考虽然“独立”了,但思维方式却是党化的。再加上当局竭力地煽起爱国激情,一个个“愤青”就由此诞生了。

最后的“杀手锏”就是信息封锁了,这一招把那些少数些具有独立思考的意愿和能力的青年挡了回去。我发现,其实不少人对“伟光正”的媒体上的信息颇厌倦也颇怀疑。所以他们总喜欢看看《参考消息》,看看《环球日报》。为什么呢?那上面的消息和评论多是国外媒体的,当他们看到国外的媒体既区别于国内媒体的“一本正经”,又比国内媒体的“伟光正”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就不再怀疑了。“你看,别人对咱们的评价不也很好吗?”至于偶尔见到“少数媒体”(譬如VOA和RFA)的负面报道,则斥之为“不怀好意”、“别有用心”,反正VOA和RFA的广播是被干扰的,网站是被封锁的,我们也“眼不见,心不烦”。信息封锁使思考缺乏真实的依据,导致思考不能准确判断现实。

看来,青年的犬儒病是后极权国家特定的成长环境形成的,它不同于狄奥根尼(Diogenes)和德勒斯(Teles)那样经过思辨之后的犬儒主义、也不同于胡平先生在《犬儒病》里分析的“失败后的犬儒主义”。恰恰相反,今天青年的犬儒病,是没有思考也无法思考之病。遗憾的是,面对极权主义的铜墻铁壁,我们这些有幸愿意并且开始了独立思考的青年,除了“独善其身”之外,除了在有限的空间大声疾呼之外,似乎对疗救是无能为力的。

悬崖百丈冰,愁云万里凝。孩子和青年的心,是纯洁的水晶、是蓝天的白云、是欢笑的清泉、是暗夜的烛光。我们是未来,是希望。如果我们沉沦了,我们麻木了,我们丧失掉理想和信仰,不再有道德和勇气,那么哪还有什么未来呢?我有不少失望,但我知道一味失望祇会陷入犬儒病的泥潭。我于是开始庆幸,至少我的脑子还在运转,至少我的灵魂还没有麻木,至少我还有信心去“独善其身”!我必须坚信,在不屈服于别人的冷嘲、不解和侧目之中,我也能够多少影响别人,而这种影响又终归能改变一些东西。“铁屋中哪藕?”究竟有多少人聆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祇要有一个人闪耀出光芒,乌云就决不会遮满天空.



--原载:《北京之春》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403/12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