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大河网:支持郑渊洁,尽快解散中国作协!

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突然在自己的博客发帖宣布退出北京作协。郑此举迅速引起网友热议及媒体的关注。昨日,郑渊洁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向北京作协开炮:“北京作协故意不通知代表作家开会,这很官僚,很不负责,花纳税人的钱而不作为,令人心寒。”郑渊洁表示,“北京作协某些人无作品,还身居高位,根本不配副主席这个位置”(2009年06月24日《广州日报》)。

退出作协,郑渊洁已经不是第一人了,之前已经有李锐公开批评作协成了“官本位的等级体制令文学日益萎缩”的罪魁祸首,“反”出作协;还有湖南作协的老作家余开伟、黄鹤逸认为作协是“衙门化的文化组织”,缺乏民主化、法制化,愤而退会;就连作家韩寒也曾放言:“如果当作协主席,下一秒就解散中国作协”。的确,我们也惊奇的看到,有的作家进了作协后,写诗的写不出诗了,写小说的写不出小说了,发不出工资还抱怨待遇低。作协到底怎么了?

要问作协到底怎么了,首先要明白作协到底是个是个什么组织。上海作家陈村认为,作协应是写作人自愿结成的社团,应是全心全意为作家服务的机构,而不是某些人领导别人或借作家之名自肥的组织。但是从作协的组织机构到其职能,却是行政色彩浓厚的官方管理机构。

和残联,文联、足协、篮协一样,作协享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从科级作家、处级作家、厅级作家直到部级作家,一切都是按 “官本位”的意识设定的。做了作协主席、副主席,就成了高级干部,享有专车,配有专职秘书。此外,作协还有一大批其他官员。正是因为如此,一些文场混混,东奔西走参加也想以混入这个组织,弄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已经混入这个组织的,在等级分明的体制格局中,他们朝朝暮暮努力的目标已不是如何写出好作品,而是如何在这样的阶梯上不断晋级。于是,便出现了以郑渊洁为代表的一些文人的质疑:“某些人无作品,还身居高位,根本不配副主席这个位置”。

大家都知道,一个组织一旦纳入了行政的编制,那就必须由纳税人的供养。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叠叠,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几乎将所有的专业作家都囊括其中,包“养”了起来。在由国家包养作家的文学创作机制之下,只要进入了这个体制,就可以领工资,享受一切政府给予的待遇,生、老、病、死都由作协体制来负责,只要在这个格局内,就旱涝保收。即使长期没有什么创作,也无所谓。所以,有很多因写了某一个作品(或某些作品)而成为作家的人,一旦进入作协体制,有了名分,甚至可以一辈子不用再写作,只要开会时到场,领工资时签名,或上班或呆在家,工资、待遇、房子,一样都少不了。甚至当别人斥责“作家领工资是一种耻辱”时,他们还大言不惭的反击“付出了劳动之后领工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付出劳动之后不拿工资才奇怪,才是可耻的事情。 ”但是作家付出的劳动就是发表作品,而发表作品是有稿费的,如果作家非要领工资,并无不可,那么他们获得的稿费应该上交国家财政。因为拿着国家的工资写作,就属于职务创作,稿费上缴国家财政才合理合法。

文学创作团体的官僚化及其组织功能的退化,导致了作协作为一个文学创作共同体的吸引力下降。近年来不断有作家发出退会声明,很多受读者欢迎的作家并没有加入作协这个组织,他们不依赖作协体制,完全凭自己的作品说话,靠自己的稿酬和版税生存。这个现象的出现,对作协体制意味着什么?

文学的根本特性之一就是个性化、独创性,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的追求是千差万别的,发出的声音也是各不相同的,只有个性化的写作才会受到读者的青睐,才会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而由国家包养的作协体制把最富有个性、最需要个人创造力的文学纳入笼子,整齐划一的管理,只能使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不断消融,这种计划经济和国家全能时代的典型产物,已经完全不能市场经济的需要了,难道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责任编辑: 沈波  来源:大河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625/134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