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陈寅恪任职条件:不信马列,不学政治

作者:

陈寅恪是学究天人,他博大精深的学问很少有人能够达到或超越,这方面当然令人肃然起敬,需仰视方可;但在我看来,这还是他人生中最主要的东西。学问的大小,那是要看一个人的天资与造化,聪明的人层出不穷,以后这类的人才也总是会有的。

他最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不是他的学问,而是他的伟大人格与丰厚的精神。他在清华时,与比他年长许多的一代大师王国维很快结成好友,彼此欣赏,惺惺相惜,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1927年6月,王国维投湖自杀后,陈寅恪悲痛万分,先是为其撰一挽联:“十七年家国久消防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王国维先生纪念碑落成时,他又为其写下了光照千秋、永垂不朽、也最能体现他个人思想的碑文: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上下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术,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段墓志铭,真可谓梁任公所说的,数百字可顶多少人的几部大著作。这里面的核心的核心就是已在知识分子中普遍流传的那两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表面上在说王国维,其实也在为自己立下一个人生的目标、制定一个座右铭。在此后他的人生路程中,他从没敢忘记他的这个座右铭,时时刻刻都以此来激励、要求、告诫自己。

有一则事情可以充分说明陈寅恪是怎样一个坚守自己底线的人: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这样的事,这样的“答复”,在1949年之后,恐再无第二人敢做。

“先生之著术,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不正是陈寅恪大师一生的写照吗?

(本文摘自“陈寅恪进京任职条件:不信奉马列,不学政治”)

看中国编者补充: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通晓二十余种语文,史学脱胎于乾嘉考据之学,《柳如是别传》为其代表作。晚景凄凉,腿残目瞽,死于文革迫害。

求学经历

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画家萧厔泉等,校长为名儒陶逊。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期间的学习,使他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234。

抗战时期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其父陈三立忧愤死。寅恪悲恸过度,导致右眼失明。11月携眷南逃,途中手稿遗失甚多9,任教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主要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和元白诗研究等。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中国史教授。隔年前往蒙自的西南联大,次年又随西南联大迁往昆明。1940 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因战事未能成行,返昆明。在昆明期间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有诗“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 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生活物资奇缺,由于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期间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政治史略稿》一书。1942年,携妻女逃离香港,至桂林。1945年,左眼失明。1948年,解放军逼进北平,寅恪举家乘飞机至南京,次日赴上海。最后留在岭南大学,未能前去台湾。

文革时期

国务院副总理,时人称为“南霸天”的陶铸敬重陈寅恪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陈寅恪的眼疾。1962年,陈寅恪滑倒于浴盆内,右腿折断,陶铸派三名护士轮班照顾,助手为黄萱。大陆文化大革命时,陶铸被江青打倒,陈寅恪同时遭到迫害,红卫兵冻结寅恪夫妇工资,多次写书面检查交待,声明:“我生平没有办过不利于人民的事情。我教书四十年,只是专心教书和著作,从未实际办过事。”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有诗云:“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刘节代替寅恪受批斗。1969年10 月7日在广州因心力衰竭且骤发肠梗阻麻痺逝世。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博客中国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0/1014/183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