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听众信箱:美国有户籍制度吗?

美国私人农场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王南

美国私人农场

一位没有署名的“中国听众”在电子邮件中写道:“目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呼声很高,请问能否介绍一下美国有没有类似的户籍制度?一个州(或城市)的居民迁移到另一个州(或城市),是否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市民待遇,包括政治、经济权利?”

美国没有那种按照一个人的出身来固定其“户籍”并限制跨地区特别是城乡迁徙的制度。迁徙自由被认为是受美国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美国公民有从某州搬到另一州定居的自由,未经正当法律程序,当局不能剥夺公民的行动自由。不过另一方面,美国各地都有一些居民登记的制度。

*迁移自由 居民登记*

美国宪法并没有直接提到“行动自由”、“迁移自由”或者“旅行自由”等字眼,然而,美国法律和历年法院判例一再把美国公民的旅行自由视为一项根本权利。美国签署和批准的国际人权公约更是明文把在本国境内自由迁徙和定居列为基本人权。

不过,某州或某市的居民虽然有自由迁入另一个州或另一座城市,他能不能一搬来就立刻享受本地居民的待遇呢?在福利和选举等事宜上,各地可能会规定某人必须在本地居住一定时间才能享受本地居民的某些权益。也许,这种“居民规定”(residency requirement)可以算是美国的一种“户口规定”吧。

一些“户口规定”遇到法律挑战,有的被推翻,有的被维持。比如,曾有州立法规定,某人必须成为本州居民一年以上才有资格领取福利,这样的规定就被美国最高法院裁决违宪。而各州曾规定选民必须在本州居住一段时间才有资格在本州投票,这项规定得到了最高法院的维持。不过,自从197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州放弃了对选民居住时间的限定,后来国会又在1993年通过《全国选民登记法案》(National Voter Registration Act),允许任何18岁以上的人在办理驾驶执照的同时办理选民登记。

以毗邻首都华盛顿的马里兰州为例,“外地人”因为上学、找工作、成家或者各种原因,可以自由搬来马里兰居住。当他落下脚有了地址后,就可以去州车辆管理局,办理马里兰州的驾驶执照,同时,车管局还可以当场帮助他申请选民登记。

美国没有全国身份证,一旦有了马州驾照,就等于有马州身份证了。一旦完成选民登记,就成为马州选民了。做为本地居民,他的孩子立刻可以免费就近上公立中小学。如果有需要并符合其它条件,他也有资格以本州居民的身份申请福利。

马里兰大学美式足球场
美国之音王南
马里兰大学美式足球场

*受本地好处 为本地交税*

各州还有一个惯例,那就是,由本州纳税人资助的州立大学在收学费时分成两档,本州居民交较低的“州内学费”,而外州来的学生要交较高的“州外学费”。如果某位学生和父母喜欢别的州的某个州立大学而又不想多交学费,他们可以选择搬家。不过,上学前一天空降可不行,因为这其中有“户口规定”。

以马里兰大学为例,外州学生的一年学费目前是24,831美元,而州内学生只需要交8,146美元。不过,要享受“州内学费”,学生必须在马里兰长期落户,并且一定要在注册之前在马州连续居住12个月。

有权益也有义务。成为本地居民也意味着成为本地纳税人。从落户之日起,居民就要向本州和本县市交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等。

另外,他们的车辆也必须限期在新落脚的州交费过户。例如,马里兰州就规定,新居民从外州开来的私家车,必须在搬来之后的60天内在州车管局登记。

*城市地区 乡间地区*

美国有没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分呢?从经济学、人口学和城市规划等角度出发,美国当然有“城市地区”(urban area)和“乡间地区”(rural area)之分。但是这种城乡之分不是壁垒分明的“户籍”隔离。美国人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马车走在阿米什家庭农场小道上
美国之音王南
马车走在阿米什家庭农场小道上

按照2003年公布的美国人口普查局的城乡定义,美国75%的土地属于“非都市地区”(nonmetro areas),上面居住着17%的美国人口。真正生活在农场的人只占全美人口的大约2%。

务农是一种传统悠久的文化和职业。除了道地的农民外,还有人喜欢业余务农,在自家山头种些蔬菜瓜果或者自家院子里养两匹马喂四口猪。由于联邦政府和各地方有各项农场税收优惠和农业补贴,不同方面对究竟什么算farmer(“农民”或“农场主”)有不同的规定,并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享受“农民待遇”的。

*听众信箱欢迎来信*

美国之音听众信箱欢迎听众来信。来信请寄到:北京邮政信箱9171号,邮政编码100600。您也可以给美国之音发电子邮件。电子邮件请发至:[email protected]。我们可能会选播您的评论或回答您的问题。我们也欢迎您在本文后面留言提问或评论。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vo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0/1021/18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