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全球中产阶级压力盘点 大陆中产难以摆脱八大宿命

各国对中产的界定标准?

  什么人才算是中产阶级?在全球都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各种统计数据也互相冲突。比如,2005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印度有5000万中产阶级人口;同年,世界银行则认为,印度中产阶级人口达2.64亿。

  而且,对于中产阶级,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标准。

  欧美:大多数人

  “除了巴菲特和流浪汉,恐怕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会自认为是中产阶级,”华盛顿智库传统基金会研究员福斯特说。

  在美国,中产阶级是一种自我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并不取决于收入绝对值,而在于是否满足六项指标:拥有体面住所,包括租房在内;拥有汽车;能够供得起子女上学;拥有退休保障;拥有医疗保险;支付得起家庭度假费用。

  欧洲的情况类似,人们对中产阶级的界定比较简单:除了富人和穷人,其他大部分人都是中产阶级。

  印度:会说英语

  在印度,通常认为说英语的人口属于中产阶级,除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少数人外,一个人在生活中说英语场合越多,就越有可能是中产阶级或富人阶层。因 为印度的官方场合和商业场所基本上以英语为主导语言,掌握英语很大程度上是从事高收入工作的必备条件,掌握英语也意味着受到良好的教育。

  印度现在有大约3亿人口以英语为第二或第三语言,这一人口规模与大多数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也基本相符。

  中国:以收入界定

  2005年,国家统计局曾公布一份调查结论:年薪6万元到50万元是界定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的标准。在中国,这是“中产阶层”第一次得到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伪中产的面纱

  不知从何时起,“中产”一词忽然代替了“小资”,成为都市人群主流词语。

  虽然在人群范围界定上二者常会有交集,不过,就本质上而言, “小资”偏于一种生活情调,“中产”更趋于社会地位、财富收入、文化品位等的综合定位。 在很多人眼中,“中产”更主流、更高端、更大气!

  然而,究竟何为中产阶层,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即使在中产阶级甚为主流的美国,中产的概念也十分模糊。一般而言,家庭年收入3万到20万美元都被视 为中产阶级的标准。但如果不考虑职业地位、消费习惯、教育程度等因素,仅以收入水平来下结论,在国人看来未免太片面。更多人认为中产阶级的标准取决于个人 对自己在社会上定位的感觉。

  本着去阶级化的严格限制,于是有人提出“中产阶层”这一概念,颇受广泛认同。更有人将心中的中产阶层做出如下描述:

  1 年收入20万元以上。

  2 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希望于近期内上市。

  3 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算。

  4 有丰富的夜生活,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

  5 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待过三年以上。

  6 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

  7 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

  8 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文解释。

  9 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

  谁谁谁要说自己是“中产”,就要有这种“范儿”!如舞台演员角色亮相般,要做中产可不是说说而已的事儿,起码身份要着实的符合。不过,这一“亮相”到底是埋伏累赘,还是幸福添加剂?向上迈还是向下滑?透过下文的解读,相信每个人心中都自有答案。

  在很多人眼中,追寻潮流、消费国外高端品牌成为“中产”的一个标签。

  伴随着大量户外广告品牌的不断替换,更有很多人为赶潮流消费所累!

  你觉得自己属于中产阶层吗?

  请自问以下四个问题:

  1 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 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

  3 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

  4 你对自己未来二三十年后的养老问题是不是一点儿都没有规划?

  如果有任何一个答案为“是”,你就不算中产阶层!

  伪中产是最大的受伤者

  对此,你也许会颇为不屑:“至于婚姻,本人不是不敢结婚,而是实在不想让自己进入婚姻的坟墓;至于子女问题,当然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大好的青春和前 程都被孩子拖累住,这不是我的价值观,我要为自己活着!除此之外,都在本人掌握之内。怎么说,本人在公司里边大小都是位总监级人物,年薪更在20万元之 上,出入高级写字楼,有房有车,消费品位更非一般人所及。如果这样的条件,都不能称为中产,那么,恐怕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要等到下个世纪了!”

  面对这样的反问,笔者很无奈,毕竟存在这样想法、以及处于这一职位收入的人群,很多都被称之为社会精英。而对于上文的测试,很大程度上更考验的是具备中 产特征的核心要素:清晰的人生规划和强大的责任感!因此,对于那些仅以收入甚至消费品位来论定中产分化的人,我们也仅能称这样的人称为“伪中产”!有时, 很多人更为背负中产之名所累,最终伤害的只有自己!透过以下几大关键词,不妨重新自检一下!

  收入

  当然,甭管中产是些什么人,在普遍的观念中,他们都要有钱。西方理论一般把社会上拥有中等经济收入的人称之为中产阶层。这一阶层主要由从事脑力劳动的行 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营销人员等组成。这个标准对当下的中国同样适用,收入成为中产几乎唯一的标准。自从国家对年薪12万以上的收入人群要求自 行申报的政策出台后,社会普遍认同年薪10万到50万之间的人群为中产一族。

  但只要具备这一收入能力的人群就真能安心当中产了么,恐怕经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答案已经变得不确定。一次大规模裁员,股票市场和楼市的波动,甚至加息和调整税率,都能让很多不甚规划、甚至以中产之名为荣的人吓出一身冷汗。毕竟,钱是买不来安全感的。

  消费

  曾经有一段有关美国中产生活的经典描述:“住在郊区,有一幢(分期付款)两间至四间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一只狗,两部汽车(一部日本的、一部美国 的,分期付款)。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房子、车、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 分期付款的大件商品、5件信用卡的账单、孩子牙医的账单、医疗和人寿保险,或许还有看心理分析医生的账单,等等)。平时看电视脱口秀,周末借两盘录像带, 边看边喝可口可乐、吃爆米花,每年圣诞节扎圣诞树,妻子和丈夫都在发胖。”

  相信这在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前,让很多中国人羡慕不已。此 前,更有美国老太与中国老太的经典故事对比,影响了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观。透支半年的工资,只为买到一款lv包包,成了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写字 楼里的女人们,为了一身装扮,每个月末都为信用卡账单煎熬着,发了工资马上为上个月购置的化妆品、高档服装付账。可谓“人前风光,暗自愁伤”!男人们的消 费开支似乎更注重身份的硬件开支。车、房子是一个男人身份地位的绝对象征,于是,车排量一定要1.8以上,房子一定要100平方米以上,贷款不是问题,月 供不是压力!可要知道,谁又能保证20年、30年收入能够稳步增长?要知道,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面对账单的时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喜笑颜开的。正是因为 这些无休止的账单,次债危机爆发了!诚如《不差钱》中赵本山所言,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活着,钱没了!

  品位

  美国学者保罗 福塞尔曾说过,人的生活品位和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而这些品位格调自然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冠以 “中产”的人一定是 “高学历”、“高收入”、 “高消费”、“高品味”的代表,自然在生活方式上不能落于人后。由于“中产”在娱乐圈和影视界更被看成最具有想象力和眼球效益一族,于是,“中产生活方 式”被大量复制在荧屏上,构成一个个罗曼蒂克的中产神话:在灯火辉煌的大都市,穿着讲究的俊男靓女驾驶着豪华私家车,出没于灯红酒绿的场所,说着夹杂着英 文的汉语,上演一幕幕纠葛的情感戏。但仅有奢华还不行,必须有情调,才能把中产阶级塑造成富裕而浪漫的绅士淑女。于是,背景处不断出现法国红酒、礼貌而风 度的侍者、大束的玫瑰花以及摇曳的烛光。

  在这种文化环境驱动下,最后的结果是:很多貌似中产之人,背负中产之名,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层次,不得不为之付出大量的劳动和时间。否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迟早要挥别中产这个招牌。

  焦虑

  “位于绝对的财富和权力精英之下,其唯一的资本就是知识、技能,或者至少还有相关的证明知识、技巧的文凭、证件。”因此,如果没有很好的财务家庭规划, 这些人不免会面对内心虚弱的恐惧,日渐软弱的恐惧,不能再进取、没有自律意愿的恐惧,甚至是坠落的恐惧。要知道,一个连自己家庭责任都不愿承担的人,只知 道以自己为中心,却又在社会中找不到恰当的支撑点时,那种恐惧又是多么的可怕!可谓“冷暖自知”,为了一副不知要证明给谁的面子,让自己陷入如此的焦灼之 中,最终伤害的只有自己。

  中国中产的八大宿命

  “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

  “我的眼光很高,我的力量很小!”

  “我害怕过了一夜就被世界遗忘! ”

  “我的床铺很大,我却从没睡好!”

  “是不是就这样平凡到老!”

  ......

  这被称为典型的中产心理写照!

  中产宿命:日子并非好过

  在大多数人看来,中国的中产阶层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已经脱离了为基本生计而努力的阶段,有一份薪酬丰厚而又很有面子的工作,拥有房子、汽车、股票、基金等一些动产和不动产。

  他们是有产者,和大多数处在底层的人群比,他们可以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而这却远远没达到可以随意满足消费欲望的阶段。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指望,他们 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障。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 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诚如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所言,这是一个m形社会,处在两端的极贫和极富人群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中间层开始往下沉沦,变成一个m形。而 这,更注定了当今中产们摆脱不了的宿命。

  宿命一:社会转轨期,他们成了仇富替罪羊!

  虽说改革开放30年了,在“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战略下,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不过贫富差距也在客观的存在着。贫富阶层的不断分化,让仇富这种偏执的 心态在这种不均衡的社会发展土壤中蔓延着。我们看到:每位富豪的倒下,都引来无数 “痛打落水狗”的叫好声。这种社会仇富意识的扩大蔓延,客观上便使得更多的中产者担当保持社会稳定心理的杠杆。曾经,温家宝总理在十六大报告中更提出未来 若干年在我国要大力发展中等收入阶层的要求。有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中产阶层超过30%,这个社会就会相对稳定;超过40%,构建橄榄型社会架构,社会就 达到稳定期。

  遗憾地是,中国目前中产阶层仍是一根脆弱的杠杆。拥有产业和一定财富的中产却也成为了被抢劫、被偷盗等的目标,自然的存在 着人身安全受到危害的恐惧。同时,他们对自身的经济地位同样具有危机感,由此甚至产生仇富心理。当下,很多中产者都需要在评估自身安全指数中寻找对自我的 认同。

  宿命二:职场如战场的晋升压力

  面对竞争压力,中产者时刻要保护自己的地位 和薪水不要失去,否则一切风光霁月将成为过去,自己难免成为社会的又一个新贫族。这种心理正给中产者造成心理上的负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根据对 31875名不同职业人士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列出了一个“职业压力排行榜”,发现中层管理人员的压力指数高居榜首。压力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管理中层为 80分,经理层为75分,教职员工为75分,一般管理技术人员为72分,医务工作者为68分,社区人员为68分,下岗人员为68分,矿工为60分,一般企 业工人为59分。其中,中层管理者的社会环境、个人成就和社会支持压力排名并列第一。

  面对各种压力和前途危机,“再学习”成为了很多中 产阶层的共识。无数具有危机感的中产阶层选择将mba、各种培训充电作为自己的职场跳板。更有中产者发出如此感叹: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前提是你一定要 把自己变成金子!于是,不断的挑战、不断的冲刺,唯有一个目标,从中产迈入上流人群。

  在今天看来,中产阶层是社会中最具抱负与雄心的群体,也是社会中最缺乏安全感、归属感与自信心的群体,除非他们真正能够跻身于社会上层,否则那种内在的焦虑将无处排遣,甚至将迅速走入滑坡阶段。

  宿命三:工作狂变成了过劳死

  “一天不工作,我觉得就会被世界抛弃。”中国式的中产阶层薪水不断升级,却没时间享受生活。他们从来不把体力透支当一回事,浑身无力、容易疲倦、思想涣 散、腰肌劳损等等如家常便饭。“30岁的脖子60岁的颈椎”成为中产阶层工作狂的写照。包括教师、记者、研究人员等职业的中产者总有职业病,而中国知识分 子的平均寿命每况愈下。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令部分中产阶层的压力无法排遣,造成了严重的心力枯竭,抑郁症、自杀早就不是新闻,自我期许与竞争意识到头来反刃 自伤。中产阶层总是感觉没有人分担他们的所思所虑。

  唯有拼命工作,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在工作、家庭的重重压力下,最不幸的结果是,一个中产者先是变成了一个工作狂,然后变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或者一个“过劳死”。

  宿命四:从情调小资跌入机械奴隶

  当匀称体形发福变成中产后,百分之九十的人会失去和“飞”有关的小资情调。现在,他们已经炼就成了企业坚实的螺丝钉,当然更是可替换的零件。因此,中产 阶层为了防止自己在社会流动中滑落下层,不得不用炫耀性的消费维护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和名誉地位。他们在不断努力工作中得到所需,然后再炫耀他们的优越 感,接下来又为之而努力工作的循环下,很多人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已然吞没了他们人生出发的原点。渐渐的,失去理想的他们,白天为劳动契约而高效勤奋工作,但 他们却自私冷漠,缺失社会关怀和道德激情;晚上,更多的他们则成为寻求感官刺激的城市动物。

  宿命五:奢侈消费成为阶层压迫

  学者郁方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消费文化》一文中写道:奢侈消费与炫耀性消费的享乐主义文化已经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中蔓延。而奢侈消费与优越感连在一 起,就变成一种文化。这种奢侈是时装、珠宝、豪宅、私家车等奢侈消费品构成的一个光彩夺目的表象。中产者们的文化会涉猎艺术、文学、咖啡馆、境外旅游、烛 光晚餐、各类俱乐部。他们甚至认为,能否在自家客厅放一架钢琴,或在书架上摆满各类艺术品,都事关自己的荣誉。

  于是,在这一文化消费需 求下,中国中产阶层群体开始关注流行时尚、品牌、品位,并让这种消费观念最后形成了一种物质和地位的攀比。只是不知不觉中,这种时尚的攀比,渐渐改变了中 产者原本的面目。为了比别人有更加光鲜的脸面,他们对物质产生了更迫切的渴求,花掉了更多的心思,也因此换来了更大的焦虑。

  宿命六:“弯腰抓雪”远比不上“滚雪球”的速度

  其实,就财富积累的方式而言,中产一族和中下层人群没有本质的差距。毕竟大多数中产阶层也都是给别人打工,靠着薪酬度日的人,只是能力大小甚至机遇不同 而已。简单而言,如同在打雪仗中,只是他们抓雪的速度会更快,但本质上都是“弯腰抓雪”积累财富。在他们之上的富豪一层则不同,相比“弯腰抓雪”式的财富 积累,“滚雪球”的速度不知要快多少倍。

  于是,很多中产阶层看到了上层人士财富积累的本质:“钱生钱”!他们在闲暇之余,将自己积累的 有限财富主要集中到股票、房地产等投资上。但是,他们比富豪们更难贷到银行的钱,只能用他们有限的原始积累来投资,要么慢慢增值,要么血本无归。不巧的 是, 这轮经济危机,却大大挫败了中产投资的信心!

  股市由攀高的6000点之上急转直下,至今都一直盘浮在2000点左右。这让曾 经高点进入的很多中产们进退两难,股票资产大幅缩水。而楼市却也不景气,尽管楼市的财富缩水不如股市那么直观,但是会有一个很清晰的分界线,就是当房价的 市值低于银行的房贷,导致住房成为负资产,这将给购房者带来很大的冲击。对于一个经济人而言,理性的选择可能是放弃住房,但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美国的购 房者如果沦为负资产,或者负担不起还贷压力,还可以比较轻松地做出断供的选择,因为他们的首付款很低甚至零首付。但是中国的购房者不得不面临痛苦的选择: 如果断供,意味着放弃至少20万元的首付款,或许还有不菲的装修费用以及已经还款的费用。如果维持还贷,则不得不生活在负资产的阴影之下。

  对大部分中产阶层而言,股市和楼市的资产可能占据了家庭资产的一半甚至更多,这两项资产的大幅缩水,意味着很多家庭退出中产阶层队伍。一着不慎,满盘皆 输,中产输不起。因此,他们发现,理财比投资更适合他们保守的风格和脆弱的资本,买保险和债券,以房养房之类的理财更安全。滚雪球,对他们而言确实是很遥 远的事情!

  宿命七:最辛苦的家庭顶梁柱

  中产要供房,“每月固定的月供支出,让你 在工作中不得不保持足够的谨慎”。中产要养车,“每次在加油站,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钱数,我的心跳也随之加速”成了中产者的流行语。中产更要抚养孩子:连 续数年,多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目的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与住房。有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到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 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很多中产阶层都已经步入中年,还要负担家庭医疗、饮食、娱乐等各种不断上升的成本。

  和草根阶层不同,中产阶层在住房、汽车、生活方面追求更为舒适和精致。在子女教育方面更为苛求完美,恨不得子女一出生就通晓8国语言,两岁就送到双语幼 儿园,5岁就要进入全市重点小学,未来更要选择国外留学生活。而中产阶层上涨的工资永远追不及中产生活上涨的价格。其在家庭中位置又是上有老、下有小,如 果没有足够充裕的资金储备,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责任感,中产又怎能长久?

  宿命八:利益集团霸王条款的受害者

  1960年,科斯写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他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把社会成本定义为“一切涉及社会个别成员和集团的负担、损失、痛苦、牺牲或辛苦的现 象”。额外社会成本体现在中产阶层家庭的方方面面。相信,中产阶层中不少人都经历过部分权力部门行政垄断、权力寻租或非法行为的侵害。有的时候,他们不得 不通过“走后门”来获得某些机会与方便,通过非正当的途径来获得发展的机会。由于社会体制上的漏洞或行政上的监督不力,造成了他们在办一件事情的时候,必 须在程序之外,付出更多额外的社会成本。尽管他们可能由此获得财富,但部分额外社会成本也对他们得到的财富进行了消解。

  除此之外,在中 产阶层的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汽车路桥费、房产交易中的霸王条款、旅游过程中的合同陷阱,由于一些部门和单位的违规操作,额外的社会成本很容易落在他们头 上。要知道,这些落在中国中产阶层肩膀上的额外负担,或许单项数额不多,而总量之和落到个体之上的分量可是一点儿都不轻。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0/1022/18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