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饮食文化 > 正文

西餐与中国的“爱恋史”

 西餐与中国,像一对历经沧桑的恋人,其马拉松式的爱恋也打上了跌宕起伏的历史烙印。

 西餐与中国,像一对历经沧桑的恋人,其马拉松式的爱恋也打上了跌宕起伏的历史烙印。

第一阶段:初会期

时间:17中叶——晚清

关键词: 传教士、起士林

17世纪中叶,随着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上帝,也带了西餐,据记载著名传教士汤若望就曾以西餐来招待北京的官员们。同时一些野心勃勃的商人也陆续来到我国广州等沿海地区寻求贸易机会,这些人一般在我国居住时间较长,由于生活上的习惯,他们自带本国食品和本国厨师,自此西餐开始在中国生根。

第二阶段:热恋期

时间:晚清民初——解放前后

关键词:殖民、白俄、时尚

晚清民初的中国鱼龙混杂,租借成为西餐的大本营,饭店等成为军政头目、洋人、买办、豪门贵族交际享乐的场所,每日宾客如云,西餐业在这种形势刺激下,便很快发展起来。到了上世纪30年代,西餐已经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尤其是在上海,许多有钱人家都有专门的西餐厨师,而到国际饭店去吃西餐,更是当时最时尚的社交方式之一。

同时,俄国革命后相当数量的前沙俄贵族进入中国的哈尔滨、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他们在这些城市开设了俄式餐馆,自此俄式西餐开始在北方一些城市流行。

第三阶段:尴尬期

时间:解放前后——改革开放初期

关键词:俄式西餐、老莫

解放后的西餐厅纷纷歇业或是改制、合并,西餐行业开始凋零。那时候我国与前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交往密切,借助政治上的优势,俄式西餐在五六十年代风光无限,几乎成了西餐的代名词。

到了“文革”期间,能够继续营业的西餐厅屈指可数。不过,当时的几家俄式餐厅依然颇具影响力,例如常出现在王朔书中和影视剧中“老莫”,即北京莫斯科餐厅,那里一度是红卫兵运动的集结地,70年代后则成为了京城年轻人聚会、拍婆子乃至叉架的首选地。

第四阶段,重逢期

时间: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初

关键词:外资酒店、马克西姆、贵族化

改革开放后,西餐重新有了发展,随着对外开放政策,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全国各地相继兴建不少高档旅游饭店,其中不少饭店系中外合资或外资独资企业,聘用了不少外国厨师、香港厨师。

而且引进了不少新设备和新技术。与此同时,原来的一些老饭店也在不断进步,陆续派厨师去国外学习,这使我国的西餐业有了新的发展。

但在民众心中,西餐行业由于仍处于贵族化的神坛上,仍然带有浓浓的神秘感;行业内投资西餐的也鲜有之。

第五阶段:蜜月期

时间:1990前后——2003年前后

关键词:西式快餐连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餐饮方式越来越多传入国内,多以麦当劳和肯德基为首的快餐品牌,但纯正西餐厅的发展依然缓慢。

直到上世纪的最后几年,许多西餐品牌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如法国的福楼,美国的星期五,意大利的亚地里亚等,同时,本土化的西餐业,尤其是平价西餐连锁店,也开始大量出现。

第六阶段:交融期

时间:2003年前后——2008年

关键词:西餐文化、大众化、中西结合

这时,漫步在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环境幽雅、饮食文化别具一格的西餐厅。市民在西餐厅里感受到了优质的环境与服务,才知道餐厅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随着西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吃西餐中接受西方文化,有的甚至在家里做起了西餐。

同时,中餐通过西餐,完成了对现代餐饮的认识,在环境、服务、摆盘等各方面都进行改革。2006年开始,北京上海等中餐厅甚至刮起一阵“ fashion”风,将菜品的中西合璧推向极致。

第七阶段:富贵期

时间:2008年——至今

关键词:米其林、高端西餐品牌

随着奢侈品点在中国的遍地开花,西餐中的“奢侈品”也开始盯紧中国新富的钱包。2008年金融风暴后,越来越多顶着米其林星级光环的高端西餐品牌开始登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比如北京的布鲁宫,m餐厅,上海是Jean Georges等。

当真正的法国松露、煎鹅肝、烤鲑鱼、Moule(一种贻贝)、白扁豆烩肉和红酒小牛肉端上布鲁宫的餐桌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什么是纯正的法国菜。

时空隧道:

1840年

上海是中国西餐的发源地。当时的上海在一夕之间,突然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对外通商大埠,外国传教士和商人摩肩接踵而来,他们在上海开设了一些饭店并经营西餐,厨师长由外国人担任,西餐业正式登陆中国。

1860年

香港“太平馆”西餐厅1860年在广州开设第一家店,是中国人开西餐首例,也是中国第一个把酱油加入西餐的创始者,据说蒋中正、周恩来都曾为“瑞士鸡翼”、“烧乳鸽”着迷。

1925年

俄国人楚吉尔曼创建在哈尔滨创建华梅西餐厅,这是哈尔滨最正宗的俄式西餐,与北京马克西姆西餐厅,上海红房子西餐厅和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并称为中国四大西餐厅。

1945年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初到之日的招待晚宴是黄油、面包、牛排等,次日早饭还是西餐。 他对秘书说:“吃饭也学美国人,中国人不吃中国饭,我不习惯,你去商量一下,换成中餐。” 当改成中餐后,他高兴地说:“对嘛! 中国人还是应该吃中国饭的。”

1954年

始建于1954年的莫斯科餐厅。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首批西餐厅,莫斯科餐厅见证了中苏关系从蜜月到裂痕,旁观了苏联解体,也随着新中国历史的大潮几经沉浮。

1961年

几位工作人员同厨师为毛泽东精心订制了一份西菜、两菜汤菜谱。但是毛主席虽然对西菜感兴趣,却很少正正经经吃过一顿纯粹的“西餐”,终生没有一套西餐餐具。在毛泽东看来,无论是口味,还是营养,中国菜都远远超过西菜。

1983年

法国时装大师皮尔卡丹在北京开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西餐厅,马克西姆。餐厅从装饰到口味到服务,均是纯正的法国风格,只是当时人均200元的消费足以令大部分国人望而却步。

1987年

肯德基进入北京,在前门第一家肯德基店的门口,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为的不是吃快餐,而是吃西餐。

1989年

绿茵阁成立于广州,提供西餐、咖啡、甜品、等风味美食,堪称改革开放后最早把西餐本土化、中档化、并开展连锁经营的餐厅之一,在当时广受时尚青年追棒。

1990年

深圳新开了一家叫麦当劳的西餐店,开张那天,西华宫外围了一圈又一圈的排队市民,抬头仰望, 在层层叠叠的青砖绿瓦中,一个黄色“M”形标志正挺立在深圳解放路的上空。

1990年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外资五星级酒店中国大饭店在北京开业,一起开门迎客的还有酒店内部12家不同地域、不同风味的西餐厅,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

2004年

世界最富盛名烹饪大师之一Jean-Georges Vongerichten在纽约之外开设了全球唯一一间以他名字命名的餐厅,也是上海首家以拥有“世界级明星厨师”为亮点的餐厅。

2006年

SARS肆虐期间,分餐制在我国一些地区悄然流行开来,西餐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此后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更使得人们重新打量眼前的食物,进而选择食材来源可靠的西餐厅。

2008年

北京奥运会召开,大部分运动员来自欧美地区,奥运村的餐饮服务将以西餐为主,但同时也希望体现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让运动员们享受到中国的美食。与之相应的是,国内西餐厅遍地开发,中餐西做也成为一时的潮流。

2008年

全球享有盛誉的烹饪大师daniel boulud走入东方的美食大国,来到了前门23号的院内开设了布鲁宫。它是北京第一家打出“米其林二星餐厅”口号的西餐厅,此后越来越多顶着米其林星级光环的高端西餐品牌登陆京城。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天天饮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0104/19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