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共国研中心副主任:中国或迎不一般的泡沫破裂

 

国研中心副主任:中国或迎不一般的泡沫破裂

2011年02月28日 01:2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月27日,在中国经济政策与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深圳召开了第二届深圳特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政策发表了见解。《第一财经日报》编发有关观点,以飨读者。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5年前后我国GDP增速将进入下降时间窗口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和前几个五年规划相当重要的一个区别,我认为就是,经济有可能会碰到高增长边界。中国经济过去30年每年将近10%的高速增长,现在要触到这个边界了,增长速度要下一个不大不小的台阶。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同志也在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研究发展前景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结论,以日本、韩国、德国等战后成功追赶型的经济体参照,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当人均GDP达到1.1万国际元(购买力平价单位)的时候,增长速度一般是下降3%左右。从中国来讲,2010年中国的国际元已经将近8000,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大概3~5年就会到1.1万国际元的水平,所以我们就会进入增长速度下降的时间窗口。具体哪一年还不好说,但是以2015年为中心点的话,前后两年都有可能,大体上是“十二五”和“十三五”相交的时间可能性比较大,上升速度由前些年的10%左右降到7%左右,甚至其有可能更低一点。

增长速度降低以后,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想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个是如何防范和化解高增长时期形成的、在低增长时期就会显露的矛盾和风险。比如说中国经济是速度效益型经济,有些人说能不能速度低一点,效益好一点,其实正好相反,中国经济一般是速度高一点,效益就好一点,速度一旦下来,效益就会下降。企业不会在低速度下盈利。应该说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当金融危机波及到的时候,GDP降到6%的时候,企业的效益大幅下滑,财政收入也出了问题。如果几年以后,增长速度不是仅两个季度,而是持续地降到了7%左右,遇到的问题怎么来解决?

第二个问题是各种资产的布局,都是以高收益作为前提的,如果速度下来了,人的预期发生变化了,各种资产是要重新布置的,这时候可能还不是一般的泡沫破裂。

还有一个情况,金融机构相当多的贷款7年到期,7年以后是怎么样的情况?现在干得不错,7年到期以后可能就是很大的问题。当黄金的高速增长期结束以后,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危机,中国能不能避开这个危机?

还有一个问题,是当经济潜在增长下降了以后,政府还想保持一个高速的增长,继续采取宏观刺激政策。日本上世纪80年代就做过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前车之鉴。另外,如何抓住转型的机遇形成新的优势?中国如果说经济增速降到7%左右,如果转变比较好,还能维持10到20年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

我认为目前大家对这个事情重视不够,增长速度下降将会使中国的发展方式发生一个实质性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讲了很多年,但是为什么转不过来?其实还是缺少一个条件,就是当高速增长在维持的时候,一定不会转。所以今后5年,应该是中国发展方式转变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后、最有利的时机。


何清涟评论:刘世锦的意思是:中国的资产布局都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上,经济如果降速,资产泡沫将会存裂。他的预测有一定前瞻性,只是时间段他放长了一点。


温家宝: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1年02月27日

 【《财经》综合报道】新华网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7日接受中共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我们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十二五”的主题和主线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

  温家宝表示,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政府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是要把发展和所得到的成果用在民生上来。我们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盲目铺摊子,那样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温家宝表示,解决这个问题,说老实话,不是很容易的。也就是说,要使各级干部真正懂得,我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在于科技进步,是在于扩大消费,我们必须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自主发展道路。

  温家宝指出,现在应该采取综合的考核指标,特别是效益、环境和人民生活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够限制速度的盲目增长。

  温家宝表示,归根到底,还有一个政绩观和干部的考核标准,就是我们看待一个干部、看待一个领导,他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本站综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0228/196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