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大家常说的“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意思竟然搞拧了

—华夏文明五千年  第二集-礼义之大

19分42秒  下载mp3(16k) | (128k) 


 

主持人:上一集的节目中呢你在解释华夏的时候呢您说了是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义之大谓之夏,上次重点介绍了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的一些知识,这次呢我们来说说礼义之大,礼的传统呢对中国人来说呢是由来颐了,人们生活中讲究礼尚往来,但一般现在将礼呢都理解为礼节、礼貌,在搞好人际关系上,沟通感情的时候呢讲送礼,那这个送礼的礼,礼节、礼貌的礼,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那个礼是不是一回事?

文昭:应该说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说是一回事,是因为现代人理解的‘礼’是古人‘礼’的概念在生活中的运用,他是一个表象,有很多内容是带有风俗的成分;不同时代的礼仪、礼节也不一样,比如说现代人咱们可以握手,可以拥抱,那古人是男子见面的时候互相间表达敬意是胸前抱拳,女子则是在腰间抱拳,然后膝盖略微弯曲,这个叫‘万福’,没有身体上的接触,那么现代人握手拥抱可以有一些接触。古人对师长父母用跪拜之礼,现在一般没有,而且不同地区的礼仪内容也有区别,但这些都是具体的表象,是末节。也有一些是现代的礼内容,对“礼”的内容有曲解的部分,比如有人把走后门和贿赂叫“送礼”,那其实正是“非礼”和“无礼”。因为‘礼’虽然是一种外在的表现,但是他要体现的是一些道德的内涵,比方说这种道德内涵,孟子说人要有基本的四种心,叫做有四端之心,就是要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和羞耻之心’,这是四种心,所谓的‘礼’呢就是你要通过一些外在的修饰去表达这种人性中的,比较正面的,比较光明的内容,那如果把走后门、贿赂也叫送礼,那其实恰恰曲解了‘礼’的原意。

主持人:那古人对礼是否有更深的认识?

文昭:应该说对普通老百姓来讲不一定有更深的认识,但是‘礼’被创造出来的当然是有他的意义的,一个是象上次讲的汉服的原则一样,他是通过行为上的调适和约束来影响人的心理,因为他规范了人的行为以后呢,他反过来作用于人的性格,它使人的心里比较柔和,比较懂得自我约束,这样你在社会上跟别人相处就会更融洽,也不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另一方面是用礼仪在人群当中形成一种规范,成为一种社会上的,比较普遍的外在的一个约束,如果你的言行不适当的话,就得不到这个社会的认同,就会被孤立,而这样一来就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来规范人的行为。

主持人:就像所有人都排队,就有插队,所有人都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就你不让你就会被当作不文明的人。

文昭:是,但是‘礼’的内容是必须从属一些道德的原则,比如把行贿称为送礼,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干了,他也会潜移默化的形成社会的潜规则,所有人都送就你不送,你也会受到孤立,也可能成为异类而受到排斥,但是凡事他是有一个是非标准,不是说所有人都犯了一个错误那他就不是错误,那不能因为犯错的人多了,这个是非标准也要跟着改,不是这样,所以就算送礼成为了一种潜规则,那他也不是礼,用古人的话来说这个叫作非礼、无礼。

主持人:恩,但现代人呢很多人认为传统中国社会的礼教呢是对现代人们崇尚个性自由,人性解放的一种约束。

文昭:在现代社会里边呢,喊个性自由喊得最厉害的通常是年轻一代,但是当他们在社会上磨历久了,特别是为人父母以后,又认识到了各种规范的意义,所以又希望约束自己的下一代,而下一代人又觉得自己受到了约束,不想被管,所以他又喊自由解放,如此休返往复,但是几代人下去以后发现这个社会整体的伦理的力量还是在怯弱的,因为每一代人的反抗他都会对社会整个外在规范的力量受到一次削弱,而且通常下一代人成长起来他的思想中装了自己年轻时候去反抗的这种经验以后,他又会给自己的下一代人去达成一定的妥协,所以总的来说,我们看到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力量是削弱的,从本质上讲,我不认为‘礼’是起约束作用,而是起一种保护的作用,当然约束本身他可以是一种保护,譬如说交通规则,他是为了保护所有开车的人和路上行人的安全是吧。礼仪在生活中的直接作用,其实是设置一个中介,他就像汽车前面的保险杠,如果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的话,保险杠它是在外力冲撞发生的时候起缓冲的作用,而‘礼’是在人的情绪发生冲击的时候起一种中介和缓冲的作用,举例来说,今天的人谈恋爱会很直白的表述爱慕之意,或者约对方去约会,古人他就不会这么做,他一定要透过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所谓的媒妁,就是父母之言,媒妁之意那个媒妁,男女不能直接会面,或者说在结婚之前会面的次数比较少,使能会面这种单独相处的机会也很少,就算在后来风气有相对开放的时代,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意,他也是通过传递信物、交换诗文,来实现,直接是当面清楚爱意的就很少。

主持人:这可能是最令年轻人不满的一点,觉得爱情受到了束缚,过去喊个性解放的,一开始就是针对包办婚姻的。

文昭:其实我觉得安排一个媒妁,就是这么一个中介,主要是把这种情绪的冲击给隔开,因为人的情绪有个特点,他很易变,人在受情绪支配的时候也是不理智的,容易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说当面倾吐爱意好,一解相思之苦,觉得很好,那是你希望能立刻得到意中人的接纳。可是你没见到有那么多人因为求而不得而形销骨立,为伊消得人憔悴,那就是为情所伤了。还有人因爱生怨、甚至因爱生恨的,情绪本来就是一种化学反应,它是易变的,它不存从理性的原则,所以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乐而淫 ,哀而不伤”。淫是过分的意思。高兴不过头,哀伤也不过分。在男女交往的时候,‘礼’的作用就是发挥一个中介,让情绪冲击不那么直接,这样人就不那么容易被易变的情绪所左右,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伤害就少一些。

主持人:也就是说,如果是通过一个媒人去说合,即使被意中人拒绝了,由于不是被当面拒绝,带来的冲击和伤害也会小一些是吧。被自己喜欢的人当面冷酷的拒绝可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啊!

文昭:对,当然我不是说要给包办婚姻辩护,其实在传统社会也有很多开明的父母,他也在乎子女的感受和幸福,他也不会强行安排子女和不喜欢的对象结婚,我们今天中国人如果去问一下自己的父母一辈或者祖父母一辈,因为现在可能80后90后他问自己的祖父母一辈都未必知道了,那还得去问更老的老人,他们的婚姻真的是那么不幸吗,你发现不是这样的,因为后来的人强调个性解放,就夸大了自己父辈婚姻的不幸,但如果你真的找到当事人去问,我相信很多人得到的还不是这个印象。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可能被你喜欢的人拒绝是不是,不是说个性解放了你就想追谁都能追到,如果面临着被拒绝,如果有一个媒人在中间来传递消息,让这个伤害来的不那么直接,那对人不还是有好处的吗?现代人看到谈恋爱的出双入对,卿卿我我,觉得这很合乎人性,可是还有失恋带给人的痛苦呢,现代人一般都要谈几次恋爱才会步入婚姻,说谈一次恋爱就结婚的估计还是少数,所以多少都还是要经历几次失恋的痛苦。因为我看到有些年轻人由于感情上的不成熟,或者由于生活阅历的肤浅,他对现实条件估计不足,最后这种恋爱不能有现实的结果,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那给对方带来的痛苦,其实还真的不亚于杀对方一次,那种痛苦真的也是很严重。所以人们都觉得个性解放是好事,我倒觉得很多人反而会因此吃更多的苦,父母之意、媒妁之言,这当然是减少了婚前男女的直接交往,但如果事情不成呢,因为接触没那么多,所以不会带来那么大的痛苦和烦恼,这是一方面,同时这也是引入了其他人的经验,因为父母的生活阅历丰富,媒人更是阅人无数,什么人和什么人相配,媒婆心里也是门儿清的,所以这也是增加了婚姻成功的可能性。

主持人: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化地反对传统婚姻,父母之言、媒妁之意还是有相当合理的成分在。但是现在不太可能恢复这种传统了,那我们谈传统的婚姻之礼,对现代人又何意义呢?

文昭:刚才说了父母之意、媒妁之言,她是在缔结婚姻之前,或者说是在撮合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礼,而真正结婚,还有七个环节的礼仪程序;结婚以后夫妇也要持之以礼,相敬如宾,婚姻才能长久。但那些内容我们以后再说。现在就说在缔结婚姻之前,父母之意和媒妁之言,对现代人的意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入了很有价值的经验,今天的人认识到这个意义,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这其实还是有好处的。

主持人:传统中国人的性格都比较内敛含蓄,是不是和这个礼仪的文化有关呢,因为人际交往中老是有个中介,感情表达不那么直接。

文昭:确实是这样,因为有这种礼的存在他就是对人的性格和心理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你比方说在传统文学典籍《诗经》里的《关雎》篇,所有人都知道:“关关雎鸠,在何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首先纠正一点,很多人把这个君子‘好’逑的‘好’,读成了爱‘好’的‘好’,他其实是‘好’逑的意思,‘好’的意思是善,就是那个举止高雅,美丽的女子啊,那位淑女真是君子的好伴侣,是这个意思。你把他解读成爱‘好’的‘好’,就好像成了君子好逑,就是君子很喜欢去追求的意思,这个不一样。后面还有两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就是说那美丽善良的姑娘,诗人梦中醒来都想和她结为连理;想求娶她又娶不到,诗人辗转反侧都难以入睡。就是说诗中还是表达了主人公的相思之古,这种感情古人今人都一样。可是后面还有两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你怎么让意中人知道你的心意呢,要“琴瑟友之”,要弹琴鼓瑟去接近她,把你的心意放在琴声中,去取悦她、去打动她。就是说这里将琴声作为一个中介,而不是像现代人发个短信,打个电话这样直白去表达。

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为主人公内心是以礼自持的。尽管他有相思之苦,但是不会放纵自己的情绪、放纵自己的行为,而是弹琴鼓瑟去接近自己的意中人,这就是合乎“礼”的了,礼的要求也无非如此,它要求你自己觉地这样去做,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调节内心的情感。不是说遵从礼教,就要禁欲了,有情感也不表达,当个闷葫芦,最后可能把人憋个好歹出来。

主持人:所以用现代的话来说,一个能够把“礼”放在内心的人,其实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种“礼”的文化还能陶冶出一种很浪漫的艺术气质呢!

文昭:是的。这种含蓄的艺术气质是我们祖先的性格。因为很多话他不好意思直接说,就写成诗、编成歌来表达。诗歌也就成了表达情绪的中介。所以就有了礼的内涵,同时它又是一种艺术。比如《诗经-桃夭》篇,‘桃之夭夭,其华灼灼;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后面一段是,‘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首诗其实是婚礼上给新娘子唱的歌。‘之子于归’是出嫁的意思,‘宜其家人’、‘宜其室家’,就是说这个女孩子嫁人过来,婆家娘爱所有人都很高兴。为什么很高兴呢?就是前面说的‘桃之夭夭,其华灼灼、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这是个比喻,这个‘桃’是指‘桃树’、‘桃花’,不是逃跑的‘逃’。‘桃之夭夭’是说桃花开得很鲜艳。这几句用白话来说,就是‘你看那桃花开得多么鲜艳美丽啊,桃树的果实多么美好啊,枝叶多么繁茂啊。’什么意思呢?就是开花结果、开枝散叶,意思就是希望新娘子早生孩子、多生孩子。可是你要直接这么说,新娘子当时就脸红了,就下不来台了。所以就用这个比喻,委婉的表达,用这种桃树的果实美好、枝叶繁茂。女孩子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她也不觉得难为情,所以这个婚礼就办的很热闹,大家其乐融融,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的性格。你现在去给别人唱桃歌他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是在那时的环境下所有人都这样,所以你一说她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桃夭篇其实在几十年以前中国的农村结婚的时候都要三唱桃夭,现在这个传统噎断掉了,但我还想再举一个例子,就是诗经里边还有一篇叫《蒹葭》,很多人很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个蒹葭就是芦苇,在秋末冬初的时候,芦苇就变成了灰色的,所以放眼望去是一片苍茫了,所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个芦苇是看去一片苍茫,而且露水凝结为霜,他就是这样一幅苍凉的景像,那么这诗人的这个情绪情感呢,他就蕴含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了,因为古人他不会像现代人这么直白的表达情绪,啊!我今天的情绪真哀伤啊,啊!我心境多么苍凉啊,他不会这么说,他会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样他就把他的思想感情蕴含在这个景物里面了,所以我们中国古人他就是这样一种很含蓄的,很内敛的性格。

主持人:当然这种性格很美。

文昭:对,他也有艺术气质了吧。

主持人:是,还真是有意思,原来这个‘桃之夭夭’从诗经里来的,是说桃花美好的意思,还以为是逃跑时来的快呢。

文昭:那是后来人的恶搞阿,桃树的桃改这个逃跑的逃。

主持人:听众朋友,今天我们只是从婚姻这个角度探讨了礼的内涵,下次我们继续这个话题,谢谢文昭。

文昭:谢谢主持人,谢谢希望之声的听众朋友。

主持人:听众朋友,华夏文明五千年感谢您的收听,我是俞珊,我们下次节目时间再会。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1126/22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