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阳生前在邵阳大祥区医院独照
李旺阳生前在邵阳大祥区医院独照。 互联网

家人未签字 李旺阳遭验尸

六四铁汉、湖南民运人士李旺阳离奇死亡案,引起国际关注。当地公安为淡化事件,避免影响国家主席胡锦涛7月1日访港行程,昨日下午除继续软禁李旺阳的家人和朋友,更未经家属同意,强行解剖李旺阳遗体。支联会主席李卓人对李旺阳遗体秘密解剖感到震惊:“根本是想毁灭证据,更加令人怀疑这件事是他杀而不是自杀!”

昨晚6时许,有湖南友人向《苹果》透露,已接获李旺阳妹妹的电话,说她兄长的遗体已遭当局强行解剖,“已经解剖了,今天下午,李旺玲想不解剖也做不到,因为政府认为他的尸体必须解剖”。该友人续说:“李旺玲说她没去,她没有看到(过程)。我只能告诉你已经解剖了,不好多解释,我身边还有人站着。”

李旺玲前日接受《苹果》专访时,还强调要求有第三方包括律师和专家监督方可验尸。尽管政府称参与解剖的并非邵阳当地权威机构,但当局急不及待、不理家属反对,且未得家属签字便解剖,令李旺阳亲友难以信服。该友人说:“政府对李旺玲说聘请了广州医科大学的专家,但具体是什么机构的人解剖,我们也不清楚!”“她也是无可奈何了,但火化的事情至少现在还没提。”据称解剖时有人大及政协代表在场。

李旺玲夫妇仍被软禁

李旺阳遗体被公安抢走后停放在邵阳市大山岭殡仪馆。殡仪馆外昨有警车戒备,不少公安在内外看守。《苹果》记者昨不断致电李旺玲及她所住宾馆,均无人接听,甚至处于关机状态。据悉,李旺玲夫妇昨早仍被公安软禁在酒店房间不停施加压力。她中午致电多名朋友求助,称邵阳市公安坚持要在下午解剖她哥哥的尸体,她反对也没用。

受李旺阳亲人委托代理事件的广州法律工作者唐荆陵,昨未获当局邀请旁观验尸。他自前日上午与李旺玲夫妇短暂见面5分钟、签了一份委托书后,再难找机会接近他们。他昨发表致邵阳当局建议信,要求停止干扰李旺阳亲友及允许传媒采访。

本报记者昨日下午曾打通邵阳市公安局副局长毕金华的电话,追问他李旺阳遗体是否当天解剖及是否由邵阳以外的独立机构负责,他推说:“那个我不知道,我不太清楚,这个由大祥分局负责。”记者质问为何软禁李旺阳亲友时,他说:“那个我跟你说不清,没法答复你。”

支联会主席李卓人对李旺阳遗体秘密解剖感到震惊。他表示,昨已委托一名法医专家撰写验尸意见书,打算转交李旺阳家属及律师,提醒他们验尸要点:除摄录整个过程,也要验血和验胃液看看是否中毒,且缠在李旺阳颈项的纱布不能脱下,“要看颈痕和那个打的结”。

“好明显想毁尸灭迹”

李卓人怒斥,李旺阳之死疑点未除,中共理应派员彻查事件,却纵容当地政府私下解剖,无法无天,“好明显,中共是不想彻查,只是想草草了事,毁尸灭迹”。民主党主席何俊仁指出,李旺阳离奇死亡已引起国际关注,家属要求在律师和专家见证下验尸,却不得要令,是再度被伤害,当局“好明显是做了件坏事,要掩饰真相”。(苹果日报)


BBC:香港关注大陆民运人士李旺阳死因

多名香港特区的人大、政协代表和大批民众分别敦促北京调查湖南民运人士李旺阳的死因。

一些港区人大和政协代表表示,将分别致函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查清李旺阳死因。

此外,香港约30个团体质疑李旺阳死因,怀疑他“被自杀”,并因此发起游行和签名,要求中央政府查清李旺阳死因真相。

1950年出生的李旺阳因参加邵阳当地的89民运,六四镇压后被当局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连判23年监禁,直到2011年5月才被释放。

双目失明的李旺阳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提到自己在狱中受到残酷虐待。

在六四前夕采访播出后,邵阳当局派出十多名警察到医院看守李旺阳,同时不准家属陪护,而李旺阳的家属和朋友则被当局请去问话和“喝茶”。

李旺阳本周三(6日)早上被发现死在邵阳大祥区医院里,死因不明。

邵阳警方说李是上吊自杀,并封锁网上消息。但是香港人士纷纷质疑其死因疑点,包括李旺阳双脚着地、手搭在窗上。

周日游行

表示将致函全国人大、要求中央调查的港区人大代表兼自由党主席刘健仪认为,李旺阳之死是不幸事件,存在疑点,应作出透彻调查,体现国家讲求法治的精神。

港区人大代表何钟泰说,李旺阳的死因事件在香港引起关注,也影响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他会在人大例会上提出讨论这一事件。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田北辰说,会去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再转达至国务院,但他不会发起联署行动,否则会令事件变得政治化和弄巧反拙。

港区政协委员刘梦熊表示,亦会去信中央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成立独立调查小组。

包括支联会、学联、民阵和天安门母亲等香港21个团体发起星期天大游行,要求中共当局彻查李旺阳死亡真相,并释放被囚禁的民运和维权人士。

他们促请身兼全国政协常委的候任特首梁振英、香港区政协及人大代表,就李旺阳的死亡事件表态。

网络维权人士“北风”6月6日晚发起网上签名,要求当局允许李旺阳的亲属监督调查死因、允许亲友自由前往悼念等,已经获得超过2500多人的签名。(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