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为何中国大陆产不出“邓丽君”?

—闲聊邓丽君 红粉巨星照中华

作者:
目录一、序曲:回望历史二、悲情岁月三、天籁之音四、越禁越红五、千古之憾六、相互影响七、中国情结八、盈虚圆缺九、展望未来十、尾声:人与自由一、序曲:回望历史 历史往往不堪回首。你若回首,常会发现:先人的种种无法重新来过的失误。你不能不感慨万千。譬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


目录

一、序曲:回望历史

悲情岁月

天籁之音

四、越禁越红

五、千古之憾

六、相互影响

七、中国情结

八、盈虚圆缺

九、展望未来

尾声:人与自由
 

一、序曲:回望历史

 


   历史往往不堪回首。

你若回首,常会发现:先人的种种无法重新来过的失误。

你不能不感慨万千。

 


   譬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王朝,

终结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创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可通到今天的路,后人却走得跌宕起伏,曲折艰难,

甚至尸横遍野,血雨腥风。

 


   都一百年了。

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我们仍然没有完成社会的民主转型

我们仍然没有摆脱因袭几千年的阴影

我们仍然没有走出历代兴亡治乱的怪圈。

 


   许多原先落在我们后面的国家,都已跑到我们的前面,

进入现代民主社会

我们还在为大陆地区是否适合民主制度扯皮。

怎不令人感到无尽的悲哀。

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难道就是炎黄子孙的民族宿命?

中国啊,中国! 

 

悲情岁月

 


    当代的大陆知识分子,其命运的转折与磨难,有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公元1957年。

一场政治运动,始于鼓励畅所欲言,却终于反右清算,

几乎一网打尽了所有肯独立思考的人。

 


   你说是阴谋也好,他说是阳谋也好,总而言——

这场政治风暴过后,大陆的知识分子失去了人的尊严,

也失去了与主流的声音不同的话语权

就整体而言,断了脊梁骨。

那些所谓的民主人士,在民国时期何等意气风发,

他们指点江山,抨击时政,特立独行,桀骜不驯

怎奈被一路改造过来,已是噤若寒蝉,没了脾气

死去的不用说了,活着的,都晓得节哀顺变,苟且偷生。

 


   从此,活跃的思想遭禁锢,言论空间日益压缩。

广土众民的中国,没了多样化的思考和表达。

只剩下一种钦定的思想。

只准有一种钦定的声音。

 


   当局垄断了国家的全部资源。

没有监督和制约,统治者对权力没有敬畏之心,为所欲为。

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大砍森林,大锅饭,大放高产卫星……

——政治挂帅,强力推行。

自作孽,不可活;人祸惨过天灾,终至大规模饿死人。

治国无方,忽悠却有术,每每形势艰困,万应灵丹总是阶级斗争。

一次又一次,陷百姓于水火之中。

 


   在这片神奇的土上,人人都活得很累,事事都扯上政治

政治变得愈来愈失去理性,直至彻底疯狂——

爆发文化大革命了!

 


   中国历史漫长,有几个很黑暗的时期,十年文革应该也算是其中之一。

毛用非常手段,发动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是要夺回旁落的大权

其它说辞,都是骗人的。

毛的目的固然很快达到,可是欲罢不能,没法见好就收。

后来,他又与林闹翻,亲密战友变为仇敌,顿成天下笑柄。

林毁身域外,毛也非赢家;

独裁者的最后岁月,是在惊疑恐惧之中熬过的。 

 


   尽管毛精通机诈权谋,能把昔日的同志玩弄于股掌之上,

让他们战战兢兢地臣服脚下,和屁民一道山呼万岁;

面对严苛的历史,再大的权势也只是过眼烟云,

毛在愚弄别人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愚弄自己。

迷信枪杆子的领袖,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他虽然抓住了生前的荣耀,却无法逃脱身后的拷问;

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结局,已经注定。

 


   毛死之后,文革总算画上了休止符。

但,一直铆足劲狂奔的阶级斗争的战车,仍有前冲的惯性……

此刻的中国大陆,前景混沌未明,旧的死而不僵,新的还没成形。

古老的中国,多灾多难的中国,无人知晓她,会往何处去。

 


   正是这时候,历史选择了邓丽君,成全了邓丽君。

起初她自己并不知情,是幸运之神帮助她——

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让她的歌,广泛地进入大陆人的精神世界里。

并使她最终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恍如久旱见云霓,空谷闻足音,内地同胞听到邓的歌唱,自然惊喜万分。

她受欢迎的程度,绝对不可思议,只有用“疯狂”二字来形容才会贴切。

先是星星点点,终成燎原之势……

种种机缘,凑在一起,这位因清纯可爱而美丽的歌手,

绵延了几千年的炎黄古国,增添了一段她的传奇。

 


   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有些事的发生,

常常出人意表。   

 


   遥想大陆当年,闭关锁国,自我膨胀

对外喊打倒帝修反,对内搞阶级斗争。

屁民不明真相——

老被鼓捣得十分亢奋,你死我活地对掐。

还被鼓捣得不知天高地厚,要解放全人类。

——如今回想,多么荒唐!

 


   愚昧源于无知,谎言只怕真话。

所以,当局对境外的思想渗透最敏感,

总是千方百计阻断信息交流

蒙你没商量。

这么做,通常都很有效,但也有失效的时候

比如邓丽君的歌,便是漏网之鱼。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

早已壁垒森严,更有专政铁拳,整个统治机器都在封堵防范

邓丽君的歌又是怎么进来的?

众说纷纭。

其实,不外乎三种途径:陆路,海上,空中。

 


   但最早进来的,并非陆路和海上的走私,

而是来自空中的传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境外的流行音乐丰富多彩。

台港和新加坡的电台,还有澳洲的,每天都有音乐节目;

经常会播放中文歌曲,当然都是热门的。

邓丽君当时已走红港台、东南亚,电台选播她的歌并不奇怪;

奇怪的倒是大陆的革命逻辑,很霸道——

境外的东西,通通打上了印记,资产阶级的;

流行歌曲更是靡靡之音,反动的。

 

那时文革正疯狂,栽赃,诬陷,揭发,批斗,文攻武卫,人人自危……

中国大陆笼罩在红色恐怖里。

在风口浪尖上,走私唱片等于找死,没人敢做这种事

唯有空中的电波,可以自由飞翔,无法禁止。

胆子稍大又有收音机的,就能欣赏到好听的歌,领略人家世界的精彩。

 


   我自已就常用收音机,偷听外面的广播

这么做,是起因于对现实的不满。

林彪事件突然发生时,我有被人愚弄的感觉。

这得怪暗箱政治公开隐瞒不住的结果,

而把来龙去脉蒙在鼓里。

我很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很想听到不同的声音,

因为我要做一个明白的人。

这在垄断信息传播的封闭社会,又谈何容易。

那时没有互联网,只能利用收音机,获取境外的信息;

然后再拿境内报道比较,才能做到心里有数。

 


   雪夜闭门读禁书,曾是古人的一大快事;

但经过现代版的焚书坑儒,我们已无禁书可读。

——即使有,也不大敢读。

岁月畸形,政治无孔不入。

连吃喝拉撒,都政治意义,都能政治解读。

像打扑克、下象棋之类的休闲活动,也会被说成“玩物丧志”。

——这个“志”,当然是指“革命斗志”。

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娱乐。

 


   生活太单调,太无趣,偷听境外的广播,是我唯一的乐子。

这乐子有风险,所以很刺激。

官方十分强势,把境外的电台,统统定为敌台。

明令严禁收听,违者就是现行反革命。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颠覆国家政权罪。

 


   我当时住的公房不会隔音,左邻右舍之间若有点声响,谁都听得见。

记得某一日,收音机耳机坏了,又买不到新的,心里好着急;

没有耳机如果你还想听,那风险肯定更大。

有耳机会惹事

那年头,人脑里全是阶级斗争,推理都特强悍——

听收音机用耳机,说明内容有问题,所以做贼心虚,怕人知道。

总之,怀疑你偷听敌台顺理成章。

 


   文革激发了人性之恶,整个社会廉耻尽失,告密成风。

虚拟的指控,都有大麻烦;倘若被坐实收听敌台,后果更不堪设想。

但求知的诱惑,让人愿意冒险。

更深夜静,我常躲在被窝里偷听,把音量调得低低的。

每次,我心里都会莫名的兴奋,既害怕又渴望,

还有一丝丝正在犯罪的感觉。

听完之后,讳莫如深,不敢声张。

我因此知道了许多,跟官方的版本不同的新闻。

尝到了甜头,当然坚持听下去。

 


   于是有一天,我与邓丽君的歌不期而遇……

 


   我后来才知道,当时有数以千万计的大陆人,用不同的方式,在听邓丽君的歌。

尽管政治环境严酷,尽管必须偷偷摸摸,

人们依然向往真善美,没有停止追求的脚步。

这种现象,今古奇观!

 


   回顾那段历史,已经非常清楚,根本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政治运动频繁,造成生产力低下,经济一团糟

物质极度匮乏。

身在大陆的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不是一两年,而是长达二十年。

这期间,还活活饿死了三、四千万人。

 


   在政治高压下,我们不敢独立思考,也逐渐变得不会独立思考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完全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

好像无脑的傻儿,可悲而不自知

 


   毛不愧是忽悠高手,通过虚假的宣传,能在极艰困中让亿万百姓相信:

国内总是形势大好,越来越好;而国外的总是水深火热,越来越糟。

我们长年缺吃,少穿,短用,却被忽悠成:是地球上最幸福的人。

暴力与欺骗,加上封闭的环境,使毛的忽悠显得格外有效。

忽悠,忽悠,我们都被忽悠成了井底之蛙,

只能看到自己头顶的一片被粉饰过的天空。

 


   好在历史总会往前走,踏进七十年代,民间的那种狂热已不复有

初起时气势如虹的文革,终成强弩之末。

政治运动制造了一大堆难题,当局束手无策。

社会关系剑拔弩张,

经济民生陷入泥潭,

应付就业压力,知识青年只能哄去上山下乡。

所谓的红色价值观,只是画饼,中看不中吃

现实太失望,长期被灌输的政治信仰开始动摇。

人心在滋生不满,并悄然累积变革的力量。


 

天籁之音

 


    毛时代的特征,凡事突出政治,政治统摄一切。

政治被吹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

孙中山说,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但在毛的运作之下,政治却成了血腥的阶级斗争;

令人望而生畏。

 


   毛是不世出的政治洗脑大师,最喜欢做的事当然就是洗脑

夺取政权后,年年搞运动,不断地给大陆的中国人洗脑;

洗掉你天生应有的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然后统一装进他的东西,把你整成驯服工具。

他要你说啥,你才能说啥;

他要你干啥,你就得干啥。

否则就是反革命,斗你抓你关你、甚至杀你不手软。

 

在强权之下,所有的文艺行当,都成了现实政治的奴仆,洗脑的工具。

而音乐,作为人的心灵之钥,自然更不能幸免,

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得为阶级斗争服务。

平时,准你唱的,准你听的,无一不是具政治功能的革命歌曲。

 


   所谓革命歌曲,或曰样板歌曲、红色歌曲,统称红歌。

红歌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若撇开思想内容的是非,单就歌的旋律论,自有其美学价值

基于对表达自由的尊重,在音乐的百花园里,理应有它的一席之地。

但如果利用公权力,强迫听众接受,它就会变得面目可憎。

只许一花独放,人间没有春天。

 


   红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功颂德,鼓吹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

到了文革期间,斗争变得更激烈,颂歌变得更肉麻,还弄出了大量的语录歌

——语录歌是开在癫狂年代的最畸形的花朵。

红歌的调子多是高、强、响,尖、硬、冲火药味浓

唱着感觉很矫情,有装腔作势、假大空的通病。

 


   红歌通过电台的有线广播,每天往人的耳朵里灌

它的功用就是教化屁民,牵着大家的鼻子走。

   你想不听都不行。

到处安装大喇叭,多挂在电线杆上

当时,我的窗外便有。

只只大喇叭,都像大嘴巴,天天扯着嗓子哇啦哇啦。

噪音扰人。

但给的理由贼堂皇,说是要让毛思想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目的就是叫你的脑子别闲着,省得胡思乱想。

红歌那调调刚开始新鲜,听着还凑合,时间久了自然烦。

烦也没用,敢怒不敢言。

 


   政治万花筒,百姓看不懂。

文革才走到半路,正副统帅突然反目成仇

——接班人竟然成了敌人。石破天惊!

这哥俩,本都是神坛上的偶像,

一个“万寿无疆”,一个“永远健康

芸芸众生必须一日三敬祝

还得念念有词,表示忠诚

若不就有杀身之祸。

哪晓得政治诡诈多变,人性又虚伪冷酷

水太深,水太浑屁民傻了眼。

 


   欺骗总是不能长久的

毛林内讧的晴空霹雳,惊醒了被催眠而昏睡多年的国人,

让大家明白了政治是啥玩艺。

我们应该感谢上苍,上苍怜我中华,

故有这极具讽刺意味的戏剧性的一幕。

毛的高大形象坍塌了,

毛的不朽神话破产了,

政治,原来只是专制者手里的魔方,

可以根据需要变来变去的。

今天的敌人,说不定明天是朋友

昨天看似很神圣的东西,今天也可能一文不值,

一堆狗屎。

 

   
   
理想一旦破灭,愿景一旦成灰,人们开始审视自身的现实处境——

斗来斗去,折腾了这么多年,人际关系非常紧张,

生活也不见好起来。

还是短缺经济,还是票证供应;

粮没增一斤,油没加一两,布也没多一寸……

过日子少不了柴米油盐,革命又不能当饭吃。

老百姓的嘴上虽然不说,或者还不敢说,但,厌倦政治了。

原先被忽悠起来的激情,悄然消退。

 


   人若开了窍,精神上的压抑就变得无法忍受。

黎民百姓的内心深处,转而渴望宁静,温馨,甜蜜的生活。

 


   常言有道,时势造英雄。

邓丽君,这个祖籍河北的汉族姑娘,便是时势造出的巾帼英雄。

她的如梦如幻的歌声,适逢其会,从海外,越过政治高墙,飘进封闭已久的神州大地,

迷倒了千千万万的听众。

作为过来人,我很难忘怀,听到邓丽君歌曲时,最初的精神上的震撼。

 


   那是一种自然的纯净的声音。

是无拘无束的自由的歌唱。

是敞开心灵的深情诉说。

也是对僵硬的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

 


   很温馨,很亲切,像邻里女孩闲话家常。

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更不是强制性灌输,不显山不露水的,

毛毛雨润物细无声。

由于既美妙又通俗,所以人人听得懂,个个会着迷。

的歌唱对于人性的复苏和回归,其实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呼唤。

也是一种另类的思想启蒙。

 


   说到思想启蒙,可能有人不以为然。

只因这活儿,意涵太神圣,

很光荣,也很艰难,

似乎应该由智慧超群的开拓者来干

你要一个唱情歌的弱女子承当,的确太过沉重。

她自身也未必有此雄心壮志。

兴许是阴差阳错吧,兴许是天降大任于斯人,

诡异的历史,真的做了这样子的安排——

偏偏让她扮演了启蒙的角色,

偏偏让她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大陆人长期被政治,被运动,被折腾,已失去了浑朴的天性,不知情为何物。

而邓丽君的歌曲,虽然内容丰富,万象纷呈,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情。

她所歌唱的爱情,亲情,友情;

她所歌唱的人生,家国,乡愁;

均可概括为或浓缩为一个“情”字。

 


   她用自己富有特色的嗓音,完美地诠释内心对“情”的感受。

她唱得甜而不腻

她唱得哀而不伤

她唱得艳而不俗

——温暖,圆融,柔肠百转,令人陶醉。

 


   邓丽君短暂的一生,曾经用多种语言,演唱过约三千首歌——

欢乐的,悲哀的,轻快的,缠绵的,俏皮的,庄重的……

几乎穷尽了人的方方面面的情感。

喜欢她的歌的,总能从中找到契合自己心情的,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说到邓丽君的听众,绝大多数并非通晓音律的行家,

虽然不可能洞烛幽微,透彻地体味其歌的绝妙之处

出什么子丑寅卯来

更不知道那炉火纯青的歌唱,就是承前启后的划时代的歌唱;

但他们有自己朴素的解读,那就是:好听,听着舒服。

这其实已经道出了邓的歌唱的最本质的美学特征。

谁又不是为了舒服而听歌呢?

 


   比如我自己,也是音乐的门外汉,我对邓的歌感兴趣,完全是逆反心理在作怪。

你不让听,我就偏偏要听。

红歌天天高调盈耳,早已造成审美疲劳,邓轻柔婉约的歌唱,却给人全新的体验。

而且它的内容无涉政治,倒和我们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

听着听着,就喜欢上了。

当时也没有其它娱乐,所以像例行公事似的,差不多每晚都在偷听

不过始终提心吊胆,生怕被人发现,但又不愿放弃。

——颇有几分“拼死吃河豚”的悲壮。

所为者何,还不是因为好听,舒服。

 


   人皆有审美本能。

尽管我对音乐不甚了然,但我凭直觉欣赏邓的歌唱,也能产生美妙的联想。

记得有一首《小村之恋》,躲在被窝这样局促的空间,听来绝对别具意味——

那亮丽的嗓音,颤动的音符,竟仿佛无数的金属晶片,漫天闪耀。

歌声极富张力,听到高音区,似有一股坚韧的冲劲,欲在黑暗里带着听者破空而去。

 


   后来邂逅《雪中莲》,在万籁俱寂之夜,闭目倾听,同样妙不可言。

邓唱得轻柔如羽,清新脱俗;

感觉纯净无尘,特别空灵。

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在月光下歌唱。

真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啊!

想象中,那飘的已不是洁白的雪花,而是自由的精灵;

令你有出尘之想,也欲乘风归去。

 


   邓丽君曾在日本对人说过,最能理解她的歌的,是中国大陆的人。

这话一点不错。

大陆中国人的确是她的知音,与她“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当然不是说大陆人更有音乐天赋,而是邓的歌里所传递的信息,正是大陆人所稀缺的。

大陆人经受了太多的苦难,有太多的悲愤和忧伤,个体的生命活得太沉重;

本该柔软的心田,已板结成没有绿意的荒漠。

而邓的自由的歌唱,像清泉,像春风,滋润你,抚慰你,

使你暂时忘记痛苦。

——至少在聆听歌曲的瞬间,擦亮了听者晦暗的人生。

 


   身为大陆人,在那个悲情的年代,一旦遇到邓的歌唱,

就不会想错过,

也不会想放弃,

而是让它留在生命里。 



 

四、越禁越红

 


   命途坎坷,好事多磨,就是邓的歌在大陆的遭遇。

从悄无声息,到若有若无,再到众口喧哗,家喻户晓;

其流行的轨迹,由神秘至公开,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大体上说,在1977年之前,基本处于地下状态。

——时间越往前推,越隐密;相应地,越鲜为人知。

非身历其境者,恐怕很难理解。

 


   邓的歌先是暗暗流行,仿佛在积聚爆发的能量。

播进地里的种子,终究要破土而出

邓的歌也一样。

人们开始还紧闭门窗,遮遮掩掩的欣赏、交流;

没多久,便敢在偏街陋巷里唱响;

后来更张扬,提着录音机边走边放歌,大白天招摇过市。

经过十年文革的洗礼,屁民不傻了,胆子也大了。

几乎一夕之间,邓丽君的歌曲狂飙突起,

传遍了内地的边边角角,

风靡全大陆!

 


   苦心经营的红色江湖,激起千层浪!

歌构筑的音乐防线,看去固若金汤,顷刻间却土崩瓦解。

那柔情似水的歌声,居然无坚不摧。

官方惊恐万状,赶采取措施,强力阻击。

高层机构认为:邓的歌是“反动的”,“色情的”

禁听禁唱,雷厉风行。

人心今非昔比老百姓不那么听话了,面对压力也不再害怕。

经过文革的磨练,大家都学会了阳奉阴违

你说你的,我行我素。

结果呢,尽管你严令取缔,不遗余力;

他依旧: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

 


   邓的歌虽然频遭打压,处境艰难,却屡禁不止。

风声紧了,就转入地下;风声松了,又跑到地上。

在岁月行程中反反复复,统治者伤透了脑筋

取缔行动也随之加码升级。

 


   文革闹剧虽然收场了,改革开放也启航了,新的运动还是又来了——

这回叫“清除精神污染”。

国家机器高速运转,发文件,打官腔,大会批,小会骂……

操作手法还是历来惯用的那一套——

先上纲上线,给邻家小妹贴上“反动”的标签;

再把她唱的抹黑为封资修,靡靡之音,黄色歌曲;

更从政治高度强调,听之任之后果极严重,会亡党亡国。

紧接着的,当然就是大规模的清查,收缴。

 


   这是一场全国动员的运动,通过各级组织,深入社会各阶层,

工矿农村机关学校,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得筛过一遍,

连幼儿园也未能幸免。

声势浩大,针对性又很明确,不准听、不准唱邓丽君的歌。

据说目的是反修防修,保证无产阶级江山永不变色。

 


   清查工作做得很细致,查你是否有录音机,是否有邓丽君的卡带,

如果有,再问东西从哪里来的,有没有海外关系……

挨门逐户,追根究底,你还得乖乖配合。

否则被批被斗,被拘押,被劳教,被坐牢,一切都有可能。

为了听歌唱歌这种芝麻事,弄得全国鸡犬不宁。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表面上官方战果赫赫。

据当时推算,全国最少缴获了两亿卷录音带

没收后,各地分别集中销毁。

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

并非定局。

 


   说来好笑,举国体制围剿一个唱歌的女孩,

双方实力悬殊,

本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但由于当局违背民意,却又注定无法取胜。

听众千千万万,像沙子一样多,均匀分布在大地上。

法不责众。

再说,歌手在海外活蹦乱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你又抓不到。

就算你牛逼你厉害,也鞭长莫及,无奈她何。

 


   没辙了,要掐断邓的歌声,只能收缴录音带,

时不时就来一遭,三番五次,不厌其烦。

每一波的查禁都如火浇油适得其反;

原想把火压下去,却愈烧愈旺,

促成另一波强劲的反弹。

官方愚蠢的作为,非但吃力不讨好,还刺激了民间的异常需求,

催生出一个盗版行业。

在海峡西岸,便有不少头脑敏锐的青年,专门翻录邓的歌,

而后批发零售,四处推销。

他们先借此掘得第一桶金,投资其它事业,成了商海的弄潮儿。

 


   邓的歌席卷神州,烈火燎原一般,很快引发连锁效应——

在大陆迅速普及了卡式录音机,

开拓出一种科技产业,

形成了新的文化消费方式,

影响了一大批歌手,

推动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

最终还延伸到更具意义的层面,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

如果没有邓丽君的歌,被大陆亿万听众疯狂接受,这一切积极的结果,都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

相反,其产生、发展和完成,恐怕还得许多年,甚至要经历几代人。

 


   当权者总是迷信权力无所不能,其实权力不是万能的。

在全民动员的打压下,邓的歌并没有销声匿迹,

只是由明入暗,从地上转入地下;传播的势头依旧,无法遏止。

在当时,邓的歌唱已成为大陆百姓陶冶性情、娱乐生活的精神食粮;

——其载体,也变成亲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

甚至是新娘嫁妆中的必备之物。

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得归因于十年文革,

它使人反思,使人清醒,

使意识形态上的激情与狂热消失无踪。

不再你说啥我就信啥,晓得如何挑战公权的禁令。

何况,文革还制造出很多伪君子,人格分裂、表里不一。

他们白天一本正经,卖力清查,剥夺别人的精神需求;

他们晚上却知禁犯禁,自己偷偷享用听觉的盛宴。

这类人的榜样,更使“清除精神污染”徒有其名,无功而终。

 


   后来,当局还变换名目,扫荡过好几次。

尽管那时国门已开,但改革艰难,常见走两步退一步,

甚至走一步退两步。

新旧观念的碰撞,始终没有停止。

改革仅仅触及经济层面,便已遭遇顽强抵抗

对立的双方,都在试图影响国家的取向。

政情扑朔迷离。

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政策时紧时松,时左时右。

政治气候既然忽冷忽热,查禁的力度自然也忽大忽小。

但不论是“清除精神污染”,还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或者“扫黄”,

邓丽君的歌曲都在打击之列。

屁民则以变应变,与官府周旋,玩捉迷藏。

邓的歌也因此出没无常,时而浮上水面,时而潜入水底。

 


   呵呵,庙堂和江湖博弈,民意与官意较劲!

屡战屡败,越禁越红,政府遇上了头痛的题。

打压邓的歌虽无胜算,却又断断续续都在进行……

开始时总是兴师动众,大张旗鼓;

到末尾总是兵无斗志,草草收场。

说到底,民意毕竟不可抗拒,

任何倚仗权势的强制措施,终将无济于事。

人们就是要留住那悦耳动听的天籁之音。

人们就是要拥抱那轻柔婉约、温情脉脉的美丽。

 


   岁月苍白,人事纷扰,邓丽君的歌曲,一直处在政治漩涡里。

大陆人也因此经历了——

偷听,翻录,走私,盗版……

批判,清查,收缴,销毁……

打压与反弹渐成固定的戏码;人们也见惯不惊,习以为常。

在拉锯式的较量中,越发炒热了邓的歌曲,使之传播得更广,更深入人心。

正是这种官方和民间的另类互动,共同谱写了邓丽君在中国大陆的不朽传奇。 


 

五、千古之憾

 


   邓丽君憧憬中的大陆行,一波三折,未能如愿。

终成千古之憾。

 


   邓丽君为何没有来大陆?

这个问题曾蒙着神秘的面纱,搞得云山雾罩,扑朔迷离。

幸好,时间能使水落石出。

从陆续披露出来的资料,如今人们已知晓内情。

政治真是难以理喻的怪兽,你不知啥时会被它咬一口。

 


   大陆亿万歌迷的疯狂推崇,邓丽君骤成风云人物。

其身份也随之变得敏感,重要性陡然升高

她成了极有价值,又别具意义的歌星。

海峡两岸的执政者都意识到这一点,都想因势利导,为己所用。

 


   西岸频频出招,要邀请她来大陆演唱,给统一战线加分。

高层认为会轰动,一定反响很大。

评估结果:利大于弊。

这个“利”就是借邓丽君登陆,给世界一种“人心所向”的观感。

为此,不但开出了诱人的价码,甚至连演出的行程,都规划得很具体;

前后顺序:北京,上海,西安,广州。

地理方位的选择,照顾到东西南北。

还答应在她的家乡,举办一场超大型的演唱会,

让几十万人来听她的歌。

不难想象,此事如果能成,那盛况绝对空前,肯定轰动全球。

这对任何一个歌手,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没有谁能够拒绝这样的诱惑

邓丽君也不能。

 


   西岸打的如意算盘,东岸洞若观火,斥之为统战阴谋,包藏祸心。

自从联合国的中国席位,由大陆取代台湾,两岸在外交缠斗中,台湾已明显居于下风。

它处境艰困,不能再失分,以免影响岛内的民心士气。

所以,极力劝阻邓丽君去大陆。

 


   对峙中的海峡两岸,各有政治盘算,把歌者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邓丽君因在内地疯狂走红,而变得重要;又因重要,而不能登陆。

政治使人生显得无奈。

 


   随着时间推移,台湾开放探亲,两岸的人员往来渐渐增多,

事情出现了转机

西岸又频频邀约,邓丽君也积极筹划登陆演出。

她常说:“我想到天安门唱歌。”

那里能容纳百万人,她要开一场户外演唱会,

让大家免费来听歌。

眼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

一场政治地震突如其来,

结局变得面目全非。

 


   我们中国人何其不幸,震惊世界的悲剧,居然发生了!

邓丽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对GCD彻底绝望。

这个心地善良、感情丰富的女子,精神几近崩溃,也不知痛哭了多少次。

她的泪是为我们民族的苦难而流,

是人间大爱。

事隔多年,时过境迁,当我看到相关的视频,依然会禁不住——

为她的流泪而流泪。

这就是邓丽君的人格魅力。

 


   TAM事件,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也毁了邓丽君要来大陆,为同胞演唱的希望。

而且,还毁了她的健康。

这之后,邓丽君已没有心情再唱歌了。

她的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形象也日见衰老;

那花一样美丽的生命,竟在悄然滑向死亡。

 


   世事无常,难为邓丽君了。

她为坚持自己的理念和良知,作出了无法弥补的牺牲。

这个朴实无华的奇女子,百年不遇的天生尤物,

其声耳熟能详,其人缘悭一面;

是同胞,又是同时代,心意相通却错身而过。

我们和她一样不幸。

 


   肮脏的政治令世界充满悲情,大到血腥的战争,小到——

断送了一个天才歌手朴素的梦想,

使她至死没有走进身份证上记载的故乡。


 

六、相互影响

 


   关注邓丽君的,可能会记住这个日子:

1979217日。

因工作需要,为出入境方便而使用他国护照。

   今天看那事,不过小瑕疵,但在当时则成大问题

使她的人生首遭重挫,身陷危机。

日本人跟她较真,台湾方面更是视为“背叛”,欲严加惩处。

邓丽君因之避走美国,不敢回台。

她的歌唱生涯,连家人都以为就此结束了。

 


   岂料没过多久,事情峰回路转——

台当局突然对她刮目相看,态度180度转弯;

不但“护照问题”一笔勾销,还把她当宝贝,力邀她回台效劳。

备受伤害的邓丽君,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悲剧开场,喜剧落幕,有惊无险地度过人生的难关。

若问:谁是起死回生的推手?

答案很清楚:大陆的中国人。

 


   如果没有热爱她的大陆人,邓丽君的护照风波,不可能有那样戏剧性的结果。

原因非常简单,台方做过政治考量。

当时的邓丽君,歌声已响彻整个大陆,受到亿万同胞的疯狂热捧;

台湾高层怕她登陆演出,被政治对头利用,才赶紧网开一面,法外施恩;

还从此对她优礼有加,视为国宝。

台当局前倨后恭,大陆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内地歌迷的疯狂热捧,产生的不凡效应,等于是送给邓丽君一份大礼;

也算是对她的一次最早的回报。

这回报虽无形,但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而且立竿见影——

使其中断的歌唱生涯,及时得以延续,

并由此走出人生的低谷,挟亿万歌迷的声势,再创辉煌!

 


   1980930日,在护照风波之后,邓丽君首次回台。

对她的歌传遍大陆,记者问她作何感想时,

邓丽君激动得结结巴巴,竟说不出话来;

她内心的极度喜悦,表露无遗。

 


   亿万同胞的疯狂热捧,给她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大陆因素对她的影响,从此无所不在;

甚至,影响她后来的人生取向,

让她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因而能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自觉地扮演参与者的角色。

她说,大陆同胞那么喜欢我的歌,我当然要去支持他们。

 


   概而言之,邓丽君与大陆听众之间,影响是双向的,互为因果的。

她影响了内地几代人,获得的成功无与伦比

内地人也深深影响了她

护照事件就很明显。

她去世后,台当局褒扬她:“神州享超邓高名”,为她举行最高规格的葬礼。

甚至,她所热衷的其它活动,诸如劳军之类,其意涵也与大陆密切相关。

 


   我们还可以做个合理的推测——

婚姻与事业难两全,她曾面临痛苦的选择;

经过内心挣扎,决定继续歌唱。

以她生前那么关注大陆的未来,那么在乎内地同胞的感受,

在权衡取舍时,她的亿万歌迷很可能像个超级砝码,

使她心中的天平,向“歌唱”一侧倾斜。

 


   坊间议论,邓丽君原是芸芸歌手之一,其歌风靡大陆才成为巨星。

邓的家人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真相究竟如何,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我们不妨先把相关情况梳理一下——

1976年之前,邓的歌已如微风细雨,悄然飘入大陆……

1977年开始流行……

1978年迅速升温……

1979年大红大紫……

之后,则高潮迭起,经久不衰……

 


   假如以1979年为界线,按顺序排列业绩,我们便会发现:

她前期的种种辉煌,固然奠定了巨星的基础,

但更重要的成就,是在1979年之后;

换言之,是在疯狂走红大陆之后取得的。

 


   当时有许多华人歌手,活跃在港台、日本和东南亚,

其中最顶尖的,可能与邓丽君不相上下,处在同一层次;

——纵有差别,也很接近。

直到她在内地声名大噪,身价才明显拉开了距离。

如果1979年之前,邓丽君就已是巨星,

那直径比起后来的,肯定小很多;

亮度也不会一样。

这恐怕也是两岸三地业内人士的共识。

 


   生活错综复杂。

有些事的发生,貌似跟别的事不相干,其实是有内在关连的

绝非表面上看见的那么简单。

 


   1986年,邓丽君获选美国《时代》杂志:

世界七大女歌星,

世界十大最受欢迎女歌星。

 


   作为华人歌手,假如少了大陆的亿万歌迷,

假如少了被疯狂热捧的天下奇观,

这两项评选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实在很难想象。

但对邓丽君来说,有一点应该毫无疑问:

若切掉内地这一块,她的光芒必定大打折扣。

 


   邓丽君在内地的成功,也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背景。

社会畸形,她的歌唱才有异于常态的放大效应。

即使听同一首歌,环境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

如前面提到的《小村之恋》,好多年后,社会略显宽松,我又重新欣赏,

这次是从视频里——

晴阳之下,邓丽君衣着朴素,在田间边走边唱……

歌声依旧动听,画面也很好;

但与往昔相比,没了那种醍醐灌顶般奇异的快感。

 


   所以,邓丽君现象,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

她来到世间,来得刚刚好,

如果早十年,或晚十年,

就算同样是她,都不可能产生同样的奇迹。

 


   当然,邓丽君的非凡成功,有机缘巧合的一面,

也有势所必然的另一面。

 


   1970年代,大陆严控信息,极度闭塞。

境外的歌曲能否进入大陆,对歌手而言,机会是均等的。

官方不分青红皂白,反正一律封杀。

——诚如先哲所言,魔鬼的手上也有漏光处。

港台的歌曲还是进来了。

从偷偷摸摸,到明目张胆,再如野火春风般蔓延开来

奇怪的是,在整个流行过程中,邓丽君的歌一枝独秀

她就像一匹黑马,不但能闯入戒备森严的禁区,

还能在纵横千万里的疆域,尽情驰骋。

这就冒出了一个问题:

同期进入大陆的,还有别人的歌,

脱颖而出的,为什么只有邓丽君?

 


   大家都知道,邓的歌爆红大陆,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既非有心人刻意炒作,更非当政者操弄的。

受众喜欢她,尽管很疯狂,但都是自发自愿的。

——其间,还得不断面对政治恐吓和公权打压。

难能可贵的是,听歌虽有风险,人们仍然不离不弃。

 


   大陆人热捧邓丽君,邓丽君也当之无愧

因为她的歌唱,最能满足听众的心灵需求。

命运垂青她,一定有道理。

似乎可以这样说——

那时的邓丽君,在境外的华人歌手里,

应该是优秀,正当红,也是运气最好的。

 


   每个成名的歌手,都有唱得好听的歌。

邓丽君之高人一筹,在于她的歌很多都是好听的;

好听成了百听不厌的经典,

好听成了后无来者的绝唱。

 


   邓丽君的歌,不少人模仿过,翻唱过,

或有被接近,从未被超越;

都没达到她创造的高度。

她的歌听似很浅显,其实很微妙,

那种音乐境界可以意会,却难言传。

 


   杰出的歌者,必有过人之处。

邓丽君有完美如天籁的嗓音,

有独具特色的唱法;

以情催声,用心去唱,音律和谐,顺畅自然;

曲的生活气息浓厚,充满中国风味,

善于交流互动台风既大气典雅又平易近人。

邓的歌唱已不是寻常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而是独树一帜,划时代的,太难得,太精彩了。

所以她的感染力,亲和力,有口皆碑。

所以能撼动人心,引起亿万听众的共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邓丽君后来的嘉言懿行,意义更在歌唱之上——

她的支持,她的反对,她的悲痛和泪水,

善良,真诚,勇敢,旗帜鲜明的爱与恨,

在大是大非上不含糊,

都让我们看到她灵魂的美丽。

当她流着泪说出:“不要向专制妥协!不要向暴政屈服!”

她升华了自己。

从此,“邓丽君”这三个字,不再只是一名歌手的符号,

也是真善美的标志,自由的象征。

 


   盘点邓丽君的种种长处,拿来与其他顶尖歌手比,

如果分解开单独看,未必样样强;

但统合起来,优势则非常明显,使她能超越别人。

所以听来听去,还是她的歌最好听,最耐听。

所以看来看去,还是她的人品最值得敬重,最值得怀念。

所以,大陆的亿万歌迷,才会特别喜欢她。 


 

七、中国情结

 


   邓丽君热爱歌唱,源于热爱祖国。她说:

“有时候唱着唱着,我会觉得好像不是在唱歌,

而是在倾诉古老、庄严、而且多情的中国。”

她希望,“让一千万平方公里秋海棠上的繁华,

与五千年文化的晶晶宝玉,藉着歌声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她希望,“在歌声中,让我们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

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快乐、悲伤和光荣。”

 


   邓丽君唱过许多岛国情歌,一点也没有岛民的狭窄心态。

她胸怀大陆,关心大陆的未来。

在两岸尖锐对立的年代,她以绵绵的柔情,介入冰冷的政治现实;

她的歌是交流的桥梁,是沟通的润滑剂,拉近了同胞之间的心理距离。

她率先推动了海峡两岸流行文化的统一。

她创造了历史。

 


   大陆是邓丽君的祖籍之地,父母之邦。

她虽然在台湾出生,但一向自称河北人。

她关心同胞的苦难,曾为“爱心献华东”赈灾筹款,登台献唱。

她想在内地办一所学校,让穷家女孩免费就读。

她想为祖国培养一批流行音乐人才。

她想尽情游览华夏的壮丽河山。

她想终老在有园林之美的苏州。

她还想多做慈善事业……

她还想……

她的人生规划之中,有太多的梦想,都和大陆有关。

 


   可惜,天不从人愿。

横死的无辜的生命,飞溅的青春的血,令她常常流泪,

令她一再止步于大陆边缘,

甚至连呆在香港都会午夜惊魂。

而台湾搞的本土化,滋生出的分离意识,又让她的心灵深受伤害。

因为她有大中国情结,所以她讨厌台独,讨厌分裂势力。

所以她在海外说台湾:“很少呆在那里”,“越来越不喜欢”。

所以她说自己是国际难民,是吉普赛人。

所以啊所以,她才满世界飞来飞去,长年四处流浪,寻找家园。

 


   然而,即使在情绪最低沉的日子,那与生俱来的信念依旧坚定。

她说:

我是中国人。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我流浪到哪里,在哪里生活,我都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十分担心。

我深爱自由,我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有自由。

所以,当自由受到威胁时,我真的真的很伤心。

终有一天会雨过天晴,我对此深信不疑。

 


   洗尽铅华,退隐江湖,邓丽君爱国之心依然。

她不忘自己的历史责任,要把人生的重点放在:

“为了中国的和平自由而努力”。

    

爱国艺人,这是历史对邓丽君的盖棺定论。

质朴而崇高。 


 

八、盈虚圆缺

 


   人生有得必有失,不可能样样完美,衡量事物的成败,只能看值与不值。

纵观邓丽君的人生轨迹,确有不少缺憾;

诸如:年幼失学,未婚,早逝,没来过大陆。

但每一个缺憾,都有非常丰盈的补偿。

有人称誉邓丽君的声音,是被上帝吻过的;

上帝也的确宠爱她,如果关掉一扇窗,总是又打开一扇门,

让她走向锦绣前程。

 


   年幼失学固然遗憾,但也让邓丽君多了十年的歌唱生涯;

她只活到42岁,这十年对她至关重要。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如果按部就班,先念完书,再投身歌坛,

历史的舞台瞬息万变,错过了,任你是天才也无奈。

现在这样子,反而给世人树立了一个励志的榜样:

邓丽君虽然学历不高,但能自强不息,奋斗成功!

 


   邓自己唯一承认的一段情,本该19823月完婚,

佳期在即,节外生枝,她为了尊严,毅然退婚。

爱的挫折,情的创伤,催生出千古绝唱《淡淡幽情》;

刻骨铭心的体验,大大丰富了歌者的内涵,

使她对古诗词的诠释,能探幽入微,渐臻化境。

 


   情场失意,歌坛得意,邓丽君由此进入黄金时期。

她接连举办了——

香港新伊馆个人演唱会,

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个人演唱会,

香港红勘体育馆个人演唱会,

东南亚巡回演唱会,

台北中华体育馆演唱会,

东京NHK演唱会。

她在日本歌坛取得三连冠。

她还三次入选日本的顶级盛会:红白歌唱大赛。

她在全球收获了数十亿个掌声。

风风火火,灿烂辉煌,攀上了事业的巅峰!

 


   而今回头看,如果,邓丽君接受了那些苛刻的条件,

且不说屈辱性的婚姻能否带来幸福,她首先就得终结天才的歌唱;

那等于要抹掉她生命中最华彩的乐章,

她的成就必将大大缩水,留给世人的只是半截子的辉煌。

那样的邓丽君,还会是全球华人歌坛最大的一颗星吗?

还会是亿万歌迷心中永远的情人吗?

    

 集亿万宠爱于一身,邓丽君竟不辞而别,猝死泰国。

谁也没有想到!

噩耗传到大陆,很多人哭了;

当然,更多的人是难过和惋惜,流露的都是内心的真情。

凡听过她的歌的,莫不如此。

 


   年纪还轻,就匆匆画下人生的句号。

是天妒英才?

是上苍厚爱?

唉,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若按平常心,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太早离场当然坏事。

但既然尘世留不住她,也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道是,自古美女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邓丽君的事业已至巅峰,及时离去,给后人留下的是靓丽的背影。

而桑榆暮景,总是和残花败柳、老态龙钟扯在一起。

何况她是个爱美的女子,从不愿以不良的状态示人。

也许上天有意成全她。

 


   多亏高科技,帮我们留住了“邓丽君”。

 


   历史悠久的中国,也曾产生过杰出的歌手——

唐朝有许和子,歌声“可致遏云响谷之妙”

两千多年前的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更成千古佳话。

可惜都只是虚无缥缈的传说,有想像空间,却无法印证。

很幸运,邓丽君则没有这种遗憾。

 


   感谢科技的进步,让她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

成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使后人非但能一睹芳容,领略其鲜活的舞台风采,

且永远有机会,欣赏她的天籁之音。

斯人虽已远去,歌在,生命之树长青。

 


   没有来过大陆,没有为内地同胞开过演唱会,是她最大的遗憾。

也是内地同胞永远的遗憾。

这双重的遗憾,能使人产生一种奇特的热情,

每有相关的评选,就想把她推上排行榜的前列。

邓丽君倘若有知,应可含笑九泉。

她的歌没有白唱,她的泪没有白流;

大陆人从未忘记她。

 


   简言之,正是邓丽君一生的种种缺憾,造就了她的终极大圆满。

她失去的只是短暂的,得到的却是永恒。

如果她事事如意,过得波澜不惊——

那她就不是今天这个让人怜爱,让人敬重,让人永远怀念的邓丽君。

她的世俗人生,也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故事。

更不会成为千古传奇。 


 

九、展望未来

 

    
   一朵人类的奇葩,偶然的,开在中华民族的园地里。

她的清雅迷人的芬芳,曾经给亿万同胞带来慰藉和温暖。

 


   在那个肃杀的政治寒冬,邓丽君与时代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不仅照亮了套在僵硬模式里的大陆河山,

也照亮了那一时段中国历史的天空。

 


   大陆人喜欢邓丽君,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理由——

有的喜欢她的歌唱,有的喜欢她的人格,有的喜欢她的形象……

但都已超越了意识形态对立的泥沼,超越了现实中政治歧见的篱墙,

更超越了族群、性别和年龄,而进入真善美的价值共同体。

 


   邓丽君是歌唱家,但她垂范后世的,除了歌唱得好,还有泪流得多。

——她的泪使她超凡入圣,大放异彩。

因为,那曾经频频奔涌而出是天使之泪;

泪水里,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有崇高的悲悯精神!

她的眼泪,已经让活在当代的中国人,感怀至深;

她的眼泪,还将让遥远未来的中国人,肃然起敬。

    

   这肯定是她自己没有想到的啊!

 

   
   历史的场景不可复制,邓丽君现象注定是空前绝后的。

这样的文化人物,其故居值得保存,按理应无疑义

怎奈拥有者不懂得珍惜,才短短几年,竟卖光她生前的住宅。

闻者都摇头叹息。

尤其位于香港的别墅,如今已夷为平地,更是铸成千古大错。

——任何理由都不足以为之开脱。

 


   香港靠近大陆,来去也方便。而现在只能看到——

虔诚的内地歌迷,朝圣般去遗址献花流泪,

真叫人不是滋味。

 


   我们仿佛常常听到,邓丽君在冥冥之中,向这个世界发出的追问:

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

 


   海峡两岸开放旅游后,邓在内地的超高人气,给台湾带来巨大的商机,

关人又在张罗,异地仿建她的香港故居。

毁弃文物价值的真迹,却弄个假古董招揽观光客。

究竟是聪明过头,还是愚蠢透顶

 


   广受非议的,还有——

近年,大陆民间自发开展了各种纪念邓丽君的文化活动,

规模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

但都体现了大陆人对邓丽君的热情

这本是好事,却在邓家与之间,引爆对簿公堂的危机。

究其深层的原因有钱的影子

利令智昏。

到底是爱护邓丽君,还是害邓丽君?

 


   邓丽君属于全人类,纪念她的文化活动,不需要任何人授权。

将其据为己有,垄断经营,决非明智之举;

只会沾污逝者的清誉,

只会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

更何况,格局太小,你也做不好。

 


   如同遥对天上的月亮,距离能产生奇特的美感。

 


   邓丽君在港台、日本和东南亚,只是人间秀场的偶像;

而在中国大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她早已是超拔于红尘之上的圣女。

如果把圣女当成摇钱树,她沾满铜臭气,无论谁,都会遭人憎恨的。

不要只顾自己的眼前小利,而损害邓丽君的长远大利。

 


   情义无价,希望在处理相关问题时,能有前瞻性的思维;

应该登高望远,把目光放到百年千年之后。

只要有利于宣传邓丽君,有利于保持社会对她的关注,均应乐观其成。

不要用细节去苛求人家。

任何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看问题一定要从大处着眼。

邓丽君的在天之灵蒙羞。

别让热爱她的大陆人失望。

 


   作为走遍世界的歌者,邓丽君对故国山河魂牵梦绕,

尽管终其一生,并未踏上这片土地,

但她的凄美动人的故事,却已进入中国的历史。

她的歌声她的泪,

她的辉煌她的梦,

都已成为民族血肉的一部分。

中国的音乐史,文化史,乃至社会生活史,都会有她的倩影。

 


   前人说,凡有井水处,就有人唱柳永的词。

如今又添了一段佳话——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

 


   她在世界乐坛,自然也占有重要的一席,

她还是迄今为止,华人歌手里最大的赢家,

她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历史无情也有情。冰冷的历史,对邓丽君展现了温暖的一面:

慷慨地把她送进伟大歌手的殿堂。

历尽波折,终得正果。

 


   她是中华民族的永远的骄傲。

 


   香消玉殒,魂归天国,尘世间已经没有邓丽君;

大陆人与她无缘相逢想念她也就理所当然。

——而想念,是美的自由延伸与再创造,

使美的意境有无限的可能性。

因此,去的邓丽君,仍然活在许多大陆人的心灵里。

 


   世俗偶像可以风光一时,无法躲过腐朽的结局,

只有活在民族的记忆里,才能超越时空,获得永生。

 


   我相信若干年后,大陆人会推动设立一项流行歌曲最高奖,

尊重历史,以邓丽君的名字命名

纪念这位浪迹天涯的孤独的中国女儿。

至于何时能实现,要看大陆的民主化进程;

也许很快,也许还要很久,

但结果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时间一千年会过去,我们无法预知一千年后,人的审美趣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但只要人类还有亲情、爱情和友情,邓丽君用心诠释的歌唱,就有存在的空间。

只要人类的精神追求里,还有真善美,邓丽君身上所呈现的人性的光辉,就值得推崇。

 


   大陆人对她的欣赏和怀念,必如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

在现阶段的热闹退潮之后,细细长长地流向未来……


 

尾声:人与自由

  

台湾的词坛泰斗庄奴说:

邓丽君之前,没有邓丽君;邓丽君之后,也不会再有邓丽君。

香港的词坛怪杰黄霑说:

邓丽君的声音,一百年都不会出一个,难怪内地人那么喜欢她。

 


   两位词人悲观的结论,好像需要验证似的——

20101月,内地有民间机构开展了一场大型活动,寻找邓丽君的传人。

这项活动面向全球,希望能找到在声音扮相举止上,像邓丽君的人。

历时数月,参赛选手据说有二十万之多。

赛前有专家颇为乐观,相信在十几亿华人里,能找到邓丽君第二。

结果大跌眼镜。

夺得前三名的,竟没有一个符合预期

声线接近的,舞台形象落差大;扮相举止接近的,嗓音又不像。

令你不能不感叹:邓丽君确是独一无二的绝代才人。

 


   华人的主体在大陆,大陆有这么多的人口,

为什么就找不到类似的人才呢?

 


   众所周知,人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人才的养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需要天赋的条件,和自然环境也有关,

但最关键的还是人文环境。

必须有自由。

 


   自由是造就一流人才的前提,

成功的秘诀就在自由。

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自由,

免于恐惧的自由

说到底,就是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

 自由是一切创新型思考和实践的原动力。

我们缺的正是自由。

 


   重温一下钱学森之问,感受一下民族之痛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许多专家给过许多答案,但都是隔靴搔痒;

没有,或不敢触及最根本的制度上的原因。

也就是没有自由的问题。

   专家们如果不是滥竽充数,应该心知肚明

没有自由便没有想象力,便没有开拓精神

更没有理性的反思和特立独行

也因此而没有让世界惊艳的非凡的贡献

即令大陆有众多的人口,壮丽的河山,

也无法脱离这个规律。

 


   人才是自由的花朵,

自由度愈愈容易开放

 


   以邓丽君为例,假如她生活在大陆,能成为超级巨星吗?

答案不言而喻。

首先,她的家庭出身已让她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再以她的年龄推算,进小学时恰逢饥饿的岁月;

即便侥幸不饿死,熬到小学毕业,文革又来了。

虚度过十年,还能成什么才?

就算让她唱歌,唱的也是鼓吹阶级斗争的红歌。

以她那种甜柔温软的声线,能让她上台表演吗?

更别说放她出国自由发展了。

在窒息人的僵硬的框子里,任何潜在的天才都会被湮灭。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自由才有探索的空间,

才有求真的精神,公平的竞争

否则,只会助长投机取巧、藏奸耍滑的社会风气,

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真诚,只会说大话、假话、空话

即使在爱国这样严肃的议题上也是如此。

 


   现在人总喜欢拿“爱国”做题目,说事,

“爱国”,在今天不但是一种政治工具,

也是一块遮羞布,

当然,还是时髦的玩偶。

上面喜欢用“爱国”来忽悠下面,

下面也喜欢用“爱国”去忽悠上面。

 


   记得若干年前,北大有位女生,面斥来访的美国总统,

她否定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立马被捧为爱国楷模,出尽风头。

可没过多久,她不但跑美国去,还嫁给美国的白人,还生个美国的混血儿。

她的行径遭到网友们的痛斥,其中不乏辛辣的评论,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讥讽她:“上面的嘴献给中国,下面的嘴献给美国。”

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很低俗,也很精彩。

 


   问题的可怕还在于,这类嘴上说爱国,心里并不爱的例子,可以举出一大堆。

表面上看,是他们个人的品质问题。但如果往深处想,社会应负主要的责任。

活生生的事实,使你不能不反思——

究竟是什么样的园丁,什么样的土壤和养料,才会培育出这样的活宝?

如果中国盛产的都是这种鸟蛋,再过一百年,也休想完成民主转型。

 


   曾经有个科学家,本来默默无闻,却因为一句话而暴得大名,

那是他斥责不满社会现实者:“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

似乎是做出回应似的,越来越多有能耐的人,纷纷向境外移民

移民到政治民主、法制健全和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

因为他们想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安全感。

没有条件移民的,也要设法出境产子,

以便为下一代取得外籍。

做父母的说得很坦率:“要让孩子换个活法。”

 


   很显然,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他们的眼里——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祖国。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家乡。

因为有自由的地方才有公平正义,

有公平正义才有尊严幸福。

   价值认同影响了他们对家国的认同。

由此可见,自由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不是靠人身限制、思想监控和言论审查所能到的。

 

    
   我们应不应该想一想,问一问——

为什么,号称盛世的中国,留不住自己的儿女?

为什么,会使人丧失信心,弃她而去?

 


   身为炎黄子孙,祖先之国,谁人不爱?!

   对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更是别无选择,

他们只能在大陆本土生老病死

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能力。

所以,与那些有本事远赴天涯的人相比,

他们与自己的栖身之地休戚与共,

没有理由不热爱。

这个国的统治者,是不是也热爱他们呢?

 


   比如建政前,关于自由民主,曾经有过庄严的承诺,

都多少年了,为什么,连一张有意义的选票也不肯兑现?

让整个文明世界讥笑我们。

所以,你若问到对执政当局爱不爱,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我的感觉是——

如果你让人觉得可爱,谁会不爱你呢?

如果你让人觉得不可爱,谁又会真心爱你呢?

 


   一百年前,先辈前仆后继,惨烈牺牲——

不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均富的幸福家园,

不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活得像人,而不是像奴隶。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专制的泥沼里挣扎,

仿佛还没有走出中世纪。

 


   问题是出在我们自己。

 


   百年来,国家的向总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大家都在前进时,我们却裹足不前

还常常找出种种理由向后倒退。

甚至步入歧途。

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会这样?

 


   在世界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先进过,

后来又大大落后了。

如今,国家的经济已融入了文明世界,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其他方面也跟上世界潮流?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毕竟已进入地球村时代,

互联网使信息流通变得无法遏止

各种生活方式也在比较中见出优劣。

相形之下,垄断真理的愚民政治更显得愚不可及。

这就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人生苦短,就个体而言,迟早都要离去。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作为地球家园的短暂过客,掌权的应该好生思量,

你究竟想给历史留下什么样的遗产?

 


   期盼高高在上者,能在有限的时空里,做有远见的政治家,

用前瞻性的眼光关注现实的问题,并妥善解决之。

不要去粉饰和合理化我们社会的落后现象。

利民利国的事,即使千难万难,也该手一搏。

长江巨河总是要流向大海,

聪明人不会抱残守缺,而错过创造历史的机会。

 


   无论还得经过多少艰难曲折,还得付出多少血泪牺牲,

大陆地区终究要与时俱进,拥抱普世文明。

为了让这一天早点到来,

中华儿女应该高举起自由的火把,

照亮祖国的前程。 


 

天籁之音

 


    毛时代的特征,凡事突出政治,政治统摄一切。

政治被吹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

孙中山说,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但在毛的运作之下,政治却成了血腥的阶级斗争;

令人望而生畏。

 


   毛是不世出的政治洗脑大师,最喜欢做的事当然就是洗脑

夺取政权后,年年搞运动,不断地给大陆的中国人洗脑;

洗掉你天生应有的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然后统一装进他的东西,把你整成驯服工具。

他要你说啥,你才能说啥;

他要你干啥,你就得干啥。

否则就是反革命,斗你抓你关你、甚至杀你不手软。

 

在强权之下,所有的文艺行当,都成了现实政治的奴仆,洗脑的工具。

而音乐,作为人的心灵之钥,自然更不能幸免,

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得为阶级斗争服务。

平时,准你唱的,准你听的,无一不是具政治功能的革命歌曲。

 


   所谓革命歌曲,或曰样板歌曲、红色歌曲,统称红歌。

红歌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若撇开思想内容的是非,单就歌的旋律论,自有其美学价值

基于对表达自由的尊重,在音乐的百花园里,理应有它的一席之地。

但如果利用公权力,强迫听众接受,它就会变得面目可憎。

只许一花独放,人间没有春天。

 


   红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功颂德,鼓吹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

到了文革期间,斗争变得更激烈,颂歌变得更肉麻,还弄出了大量的语录歌

——语录歌是开在癫狂年代的最畸形的花朵。

红歌的调子多是高、强、响,尖、硬、冲火药味浓

唱着感觉很矫情,有装腔作势、假大空的通病。

 


   红歌通过电台的有线广播,每天往人的耳朵里灌

它的功用就是教化屁民,牵着大家的鼻子走。

   你想不听都不行。

到处安装大喇叭,多挂在电线杆上

当时,我的窗外便有。

只只大喇叭,都像大嘴巴,天天扯着嗓子哇啦哇啦。

噪音扰人。

但给的理由贼堂皇,说是要让毛思想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目的就是叫你的脑子别闲着,省得胡思乱想。

红歌那调调刚开始新鲜,听着还凑合,时间久了自然烦。

烦也没用,敢怒不敢言。

 


   政治万花筒,百姓看不懂。

文革才走到半路,正副统帅突然反目成仇

——接班人竟然成了敌人。石破天惊!

这哥俩,本都是神坛上的偶像,

一个“万寿无疆”,一个“永远健康

芸芸众生必须一日三敬祝

还得念念有词,表示忠诚

若不就有杀身之祸。

哪晓得政治诡诈多变,人性又虚伪冷酷

水太深,水太浑屁民傻了眼。

 


   欺骗总是不能长久的

毛林内讧的晴空霹雳,惊醒了被催眠而昏睡多年的国人,

让大家明白了政治是啥玩艺。

我们应该感谢上苍,上苍怜我中华,

故有这极具讽刺意味的戏剧性的一幕。

毛的高大形象坍塌了,

毛的不朽神话破产了,

政治,原来只是专制者手里的魔方,

可以根据需要变来变去的。

今天的敌人,说不定明天是朋友

昨天看似很神圣的东西,今天也可能一文不值,

一堆狗屎。

 

   
   
理想一旦破灭,愿景一旦成灰,人们开始审视自身的现实处境——

斗来斗去,折腾了这么多年,人际关系非常紧张,

生活也不见好起来。

还是短缺经济,还是票证供应;

粮没增一斤,油没加一两,布也没多一寸……

过日子少不了柴米油盐,革命又不能当饭吃。

老百姓的嘴上虽然不说,或者还不敢说,但,厌倦政治了。

原先被忽悠起来的激情,悄然消退。

 


   人若开了窍,精神上的压抑就变得无法忍受。

黎民百姓的内心深处,转而渴望宁静,温馨,甜蜜的生活。

 


   常言有道,时势造英雄。

邓丽君,这个祖籍河北的汉族姑娘,便是时势造出的巾帼英雄。

她的如梦如幻的歌声,适逢其会,从海外,越过政治高墙,飘进封闭已久的神州大地,

迷倒了千千万万的听众。

作为过来人,我很难忘怀,听到邓丽君歌曲时,最初的精神上的震撼。

 


   那是一种自然的纯净的声音。

是无拘无束的自由的歌唱。

是敞开心灵的深情诉说。

也是对僵硬的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

 


   很温馨,很亲切,像邻里女孩闲话家常。

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更不是强制性灌输,不显山不露水的,

毛毛雨润物细无声。

由于既美妙又通俗,所以人人听得懂,个个会着迷。

的歌唱对于人性的复苏和回归,其实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呼唤。

也是一种另类的思想启蒙。

 


   说到思想启蒙,可能有人不以为然。

只因这活儿,意涵太神圣,

很光荣,也很艰难,

似乎应该由智慧超群的开拓者来干

你要一个唱情歌的弱女子承当,的确太过沉重。

她自身也未必有此雄心壮志。

兴许是阴差阳错吧,兴许是天降大任于斯人,

诡异的历史,真的做了这样子的安排——

偏偏让她扮演了启蒙的角色,

偏偏让她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大陆人长期被政治,被运动,被折腾,已失去了浑朴的天性,不知情为何物。

而邓丽君的歌曲,虽然内容丰富,万象纷呈,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情。

她所歌唱的爱情,亲情,友情;

她所歌唱的人生,家国,乡愁;

均可概括为或浓缩为一个“情”字。

 


   她用自己富有特色的嗓音,完美地诠释内心对“情”的感受。

她唱得甜而不腻

她唱得哀而不伤

她唱得艳而不俗

——温暖,圆融,柔肠百转,令人陶醉。

 


   邓丽君短暂的一生,曾经用多种语言,演唱过约三千首歌——

欢乐的,悲哀的,轻快的,缠绵的,俏皮的,庄重的……

几乎穷尽了人的方方面面的情感。

喜欢她的歌的,总能从中找到契合自己心情的,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说到邓丽君的听众,绝大多数并非通晓音律的行家,

虽然不可能洞烛幽微,透彻地体味其歌的绝妙之处

出什么子丑寅卯来

更不知道那炉火纯青的歌唱,就是承前启后的划时代的歌唱;

但他们有自己朴素的解读,那就是:好听,听着舒服。

这其实已经道出了邓的歌唱的最本质的美学特征。

谁又不是为了舒服而听歌呢?

 


   比如我自己,也是音乐的门外汉,我对邓的歌感兴趣,完全是逆反心理在作怪。

你不让听,我就偏偏要听。

红歌天天高调盈耳,早已造成审美疲劳,邓轻柔婉约的歌唱,却给人全新的体验。

而且它的内容无涉政治,倒和我们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

听着听着,就喜欢上了。

当时也没有其它娱乐,所以像例行公事似的,差不多每晚都在偷听

不过始终提心吊胆,生怕被人发现,但又不愿放弃。

——颇有几分“拼死吃河豚”的悲壮。

所为者何,还不是因为好听,舒服。

 


   人皆有审美本能。

尽管我对音乐不甚了然,但我凭直觉欣赏邓的歌唱,也能产生美妙的联想。

记得有一首《小村之恋》,躲在被窝这样局促的空间,听来绝对别具意味——

那亮丽的嗓音,颤动的音符,竟仿佛无数的金属晶片,漫天闪耀。

歌声极富张力,听到高音区,似有一股坚韧的冲劲,欲在黑暗里带着听者破空而去。

 


   后来邂逅《雪中莲》,在万籁俱寂之夜,闭目倾听,同样妙不可言。

邓唱得轻柔如羽,清新脱俗;

感觉纯净无尘,特别空灵。

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在月光下歌唱。

真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啊!

想象中,那飘的已不是洁白的雪花,而是自由的精灵;

令你有出尘之想,也欲乘风归去。

 


   邓丽君曾在日本对人说过,最能理解她的歌的,是中国大陆的人。

这话一点不错。

大陆中国人的确是她的知音,与她“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当然不是说大陆人更有音乐天赋,而是邓的歌里所传递的信息,正是大陆人所稀缺的。

大陆人经受了太多的苦难,有太多的悲愤和忧伤,个体的生命活得太沉重;

本该柔软的心田,已板结成没有绿意的荒漠。

而邓的自由的歌唱,像清泉,像春风,滋润你,抚慰你,

使你暂时忘记痛苦。

——至少在聆听歌曲的瞬间,擦亮了听者晦暗的人生。

 


   身为大陆人,在那个悲情的年代,一旦遇到邓的歌唱,

就不会想错过,

也不会想放弃,

而是让它留在生命里。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凯迪社区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2/1016/26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