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港台 > 正文

说好的大礼在哪?香港10年CEPA 台湾引以为鉴

03年港府与中央签订《大陆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被形容为“中央送大礼”。盘点10年CEPA,省下来的关税不及预期一半;说好了的制造业回流无出现;服务业要北上开业,不是门槛太高就是限制太多;港产片为通过审查亦牺牲创作空间。香港倒迎来自由行及进驻各行业的中资企业。中共数十年前已有“长期打算、充份利用”对港政策,CEPA承其余绪,看在台湾反服贸者眼里,自然忧虑“今日香港,明日台湾”。

电影业:为赚人币自我审查

03年立法会议员马逢国:“CEPA安排令港产片可变成合拍片,让港产片等同国产片的待遇。”

两项CEPA带给香港电影的“优惠”,其一是港产片不受进口配额制度限制,只须通过审查就可在大陆戏院上映;其二是推出合拍片制度,只要三分一主要演员是大陆演员,情节又与大陆有关,就可获国产片待遇。

业界初时憧憬措施可为港产片开拓新市场,但事实是大陆对电影的审查非常苛刻,情色、暴力、政治、灵异等题材全部难获批;即使获通过,也须改动情节才能在大陆上映,例如《旺角黑夜》就要将饰演湖南杀手的吴彦祖改成来自东南亚。

不少追求创作空间的电影人被迫放弃大陆市场。根据电影发展局数字,2012年有17部港产片上映,仅及35部合拍片的一半;当中只得3部在大陆上映,大陆票房合共仅2,200万。相反合拍片则有30部在大陆上映,票房大收共25.85亿。

“有框框会慢慢死亡”

香港电影导演会永远荣誉会长张同祖指香港电影进入大陆受意识形态限制,坦言进大陆市场“就要跟佢嘅游戏规则”,但承认长期困在大陆审查下创作绝不健康。他指香港电影的成功在于天马行空,“假如永远有框框令我哋唔敢去谂,就会慢慢死亡”。

近日首次执导港产片的陶杰指大陆对电影的审查损害创作,“公安永远系好人;拍鬼片最尾一定要醒番,只系发场梦”。他认为电影人要在市场与创作间取舍,“如果为名成利就上春晚,合拍片唔紧要;但如果为艺术创作嘅激情同良心就系另一条路”

金融业:门槛高无助中小企

03年时任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CEPA)协助香港保险公司加快打入大陆市场,创造就业机会。”

旨在打通服务贸易的CEPA,助港企北上发展,金融界的保险和证券业原是重点协助行业,但10年过去,两者各只收到10余份北上申请。业界投诉中小型公司和从业员无从受惠。

业界反应冷淡

保险业对CEPA反应冷淡,至今只申请14份《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因香港保险公司要打入大陆市场面对极高门槛,集团资产须达50亿美元(约390亿港元),并要有30年经营历史;入股大陆保险公司,港资亦不可占股逾24.9%,不能有决策权。即使2010年《补充协议8》放宽拥10年经验以上、每年收入逾50万元的经纪在广东成立独资公司,为大陆保险公司销售,但国际专业保险谘询协会会长罗少雄指大陆重视人脉,香港经纪作为“外人”难与大陆经纪竞争。

证券业亦看淡CEPA,至今只申请11份《证明书》,因CEPA只容许证券业与大陆业界合组公司从事谘询,不能参与交易。去年签订《补充协议10》放宽香港券商在上海、广东、深圳及一些金融试验区设立可进行交易“全牌照”公司,但每地限一个名额。相反CEPA放宽大陆证券公司来港开设子公司,至今已有24间证券公司、6间期货公司及22间基金管理公司。

香港证券及期货从业员工会副会长梁崇让指香港证券业以中小券商为主,CEPA完全没惠及中小券商及从业员。他指中港两地券商规模悬殊,合资设立公司“等于要我哋同李嘉诚夹份做生意”。

专业界:关卡无数精英碰壁

03年时任医学会会长劳永乐:“CEPA鼓励新毕业医科生到大陆执业。”

专业界10年前对CEPA充满期望。但10年过去,本港其中两个最顶尖的专业界别医学界和法律界,到底有多少公司能在大陆开业?根据工业贸易署数字,两者各只有20间。

遇纠纷多诉诸暴力

香港律师会前会长何君尧指,本港律师进入大陆市场的最大障碍是难以通过大陆司法试。大陆律师要在港执业,只需考取海外律师资格试(OLQE),合格率高达7成。但本港律师要在大陆执业,则需和大陆20至30多万名法律系毕业生一同参与司法试,“好多资深律师年纪大,好难再叫佢哋花咁多精神同时间去考试”。他指高达99%本港律师都应试失败。

本港律师行不能直接聘请大陆律师亦不能接大陆官司,令港资律师行在大陆发展空间有限。

医学界北上发展同样受阻。现时本港约有1.3万多名医生,医学界立法会议员梁家骝估计,到大陆执业的大约仅50多人。他指在大陆开诊所或医院,若遭居民反对,政府就不会发牌。即使成功租下诊所待业,政府发出批文的时间漫长,往往要等近一年才能开业,“有乜人会肯空租一年等你批文件先开业?”

大陆处理医疗纠纷的手法也是香港医生所顾忌,“系香港出事,有司法渠道申诉,但喺大陆往往就系诉诸暴力”。在薪酬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医生都选择留港执业,名医更不会回大陆,“名医根本唔需要返去执业,有钱人会直接落嚟搵佢哋”。

经济学家:仅带旺低增值行业

政府与建制派一直将CEPA包装成中央向香港送大礼,但事实上,属CEPA计划之一的自由行,虽然带旺了本港旅游及服务业,但经济学家关焯照认为,自由行只集中带旺低增值行业,令到主要在这些行业工作的低技术新移民,永远无法“升呢”,但又同时推高本港地价,双重效应下增加社会资源负担。

本港工厦租金近年被自由行推至天价,厂商不愿回港,更进一步外移。关焯照指,靠自由行推动经济“迟早出事”,除产生交通问题、文化冲突、民生问题外,地价急升推高营商成本,更扼杀了其他行业例如是制造业发展,长远危害香港经济。

关解释,旅游业并非高增值行业,以受惠于自由行的零售业为例,不少商品靠入口,增值多在海外进行,本港实际受惠不多。在刺激就业方面,酒店、服务业的从业员,也主要以低增值人士为主,自由行并无令他们增值。他以北欧为例,这些国家和香港一样会吸纳低技术移民,“但人哋花好多资源做在职培训,例如你卖衫,卖卖吓会有人教你物流、管理”。

但香港的自由行却无法令这批人“升呢”,“卖衫永远都系卖衫,低增值人士永远都系低增值”。在香港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会腾出资源发展自由行,间接扼杀了其他行业发展。

政府以“量”取代“质”

关认为,CEPA原本的确可为本港开拓大量商机,推动产品升级发展知识型经济。以高新科技为例,“创意工业、例如程式、游戏软件的出口总值,每年都比自由行高,有唔少系出口到大陆”。然而发展这类对本港长远有利的行业并不简单,需要大量人才培训及政策推动。

关焯照批评,政府选择以自由行去推动经济,是以“量”取代“质”,舍难取易,因为自由行表面上最容易见得到成效,“个市望落好旺,盘数梗系冇问题,GDP有得升,失业率又跌”,结果就令本港产业进一步下流化以及劣质化。

制造业萎缩 产业单一化

十年前政府豪言大量港商会因CEPA零关税回流,振兴制造业,但CEPA落实后反而不断萎缩。03年6月本港仍有154,495人从事制造业,但截至去年12月只剩103,683人,进出口贸易及批发业10年来全无增长。

仅0.5%港企大陆经商

03年时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长曾俊华指,受惠于零关税的273项本港产品,在04年将可节省7.5亿元关税,推算十年间应可省下最少75亿关税。但据政府去年就CEPA十周年发出的新闻稿披露,截至去年9月只节省了约36亿元人民币的关税,仅达一半目标。

中央向港人强调CEPA是一份大礼,但各项统计数字却反映出港商北上举步维艰,产业单一化越来越严重。根据统计署及工业贸易署数字,全港361,037间企业当中,10年来只有1,851间、仅占本港企业0.5%的港商企业能到大陆经商。运输物流和分销占大部份,分别为645和266间,而会计、证券期货、保险、银行及金融这些本港经济支柱及高增值行业,加起来总数不足40间。CEPA向本港开放的52个行业中,更有20个行业至今无人申请。

统计处数字显示,10年来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大部份属和自由行相关的低增值行业,包括在10年间增加了6万人的零售业及增加了8万人的住宿及膳食服务。

中资渗透 高层影响政策

CEPA实施10年,香港专业服务往大陆发展仍然困难重重,但香港就按协议向中资企业中门大开,令中资逐渐渗透至香港各行各业,中资进驻亦将企业人员带到香港,循不同途径影响香港的政策和政治,足证台湾担心北京透过服贸“以商逼政”并非杞人忧天。

过去由本地企业主导的行业,现时均见中资纵影。05年中移动收购万众后打入流动电话市场,近期3G频谱收回重拍,亦被指是安排中移动入场。中资地产亦逐步打破本地发展商垄断,中国海外早前就投得首两幅“港人港地”。

近年有多间银行被中资收购,例如中国建设银行06年就收购了美银(亚洲),成为现时拥有逾40间分行的中国建设银行(亚洲);嘉华银行和创兴银行亦分别被中信集团和越秀集团收购。

可循功能组别影响政治

中资企业只须加入商会,就可取得商界功能组别的公司票,在立法会及选委会选举投票;中资企业的老板高层,以投资或工作取得香港身份证,住满7年亦可名正言顺登记做选民。

在特首梁振英的配合下,中资高层更进驻政府谘询机构,影响不同范畴的政策,可见台湾担心服贸通过后会变成“木马屠城记”,将北京的政治主张“投资”到台湾的想法绝非天方夜谭。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苹果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331/384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