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大陆娱乐 > 正文

杨坤生猛啊 把叶剑英孙女淘汰了

9月12日晚,《加多宝中国好声音3》杨坤率“杨家将”打响晋级战,梦想导师则是全场卖萌抢镜的“雨神”萧敬腾。在捉对对决中,杨坤的安排足见匠心,从本届“好声音”仅有的r&k和“苹果园”两队组合强强相碰,到“金童玉女”陈永馨和刘珂的完美搭档,再到伊克拉木合李文琦“大叔和萝莉的对决”,每场较量到最后都是揪心的选择。当晚赛场最温馨的一幕出现在陈永馨向帅小伙刘珂流泪送别,一副手绘版“友情婚纱照”让台下的观众齐声高呼“在一起”。意外的是,叶剑英孙女叶晴晴所在r&k组合遗憾在8进4的对决战中出局,无缘4强。

大叔pk萝莉北京萝莉胜出

首对站上pk台的是“嘟嘟”男孩赵钶和“小石头”苏琪繁,苏琪繁以更稳定的发挥胜出。之后,“复古女神”莫海婧和香港“麦太”邓小巧同唱《傻子》竞逐,莫海婧获得导师一致看好,成功晋级。接下来,“火山音”女孩秦晓林和“龙卷风”嗓门女汉子戎琦上演的对决,被导师杨坤喻为“两枚炮弹”互相开炮。有意思的是,两人选唱的是萧敬腾的老歌《王妃》,评委席上竖起耳朵听歌的萧敬腾兴奋得像个孩子。两个感染力、音色都极为接近的女孩难分伯仲,但杨坤更偏向台上表现镇定的戎琦。

徐剑秋和开开演唱的是邓紫棋的代表作《泡沫》,为此,那英质问杨坤为什么选择女高音的超难歌曲给男生唱,毕竟这首歌连她自己在k歌时都常唱不上去。杨坤脸不红心不跳地称,“就是喜欢”邓紫棋,这也算是一场“明目张胆”地表白。当杨坤最终选择了“未来有更多可能性”的徐剑秋之后,网友也借机调侃杨坤,“坤哥你要不要听听紫棋的意思呀?”

在昨晚的比赛之前,组委会曾宣布由于杨坤战队一位学员因学业离开,四位候补学员加试,梁栋江最终幸运加入杨家将。不过,在与余枫的对决中,返回舞台没多久的梁栋江还是抱憾离开。16进8最后一对pk选手是伊克拉木vs李文琦,两人一个最年长,一个最年轻,不折不扣“大叔和萝莉的对决”。虽然年龄差巨大,但在克拉木的吉他声中,两人一起唱《vincent》的画面和谐得令人心醉。在各位导师纷纷避让不肯给出明示后,杨坤咬牙选择了北京“小萝莉”李文琦。

深情一抱陈永馨送“婚纱照”

杨坤和萧敬腾在组员的搭配上颇费一番心思,杨门最耀眼的“金童玉女”——成年版森碟陈永馨和被誉为形似“都教授”的刘珂被分在一组,而且唱的是缠绵情歌《如果云知道》。从开场时两人的深情对望,到结束后手牢牢牵手,乃至紧紧的拥抱,两个好友俨然是一对让人眼热的“好声音恋人”。

谈到如此配对的原因,杨坤表示,“金童玉女”的组合就是要让观众听得养耳,也要看得养眼,“他们唱歌时我会有想哭的冲动,我知道这么搭肯定会被骂,但因为陈永馨很稳定,只有刘珂的能力可以与之较量。”一曲唱下来,齐秦赞扬陈永馨的声音一如既往很有席琳·迪翁的味道,但刘珂的进步则大得惊人。汪峰也是讶异于内向羞赧的刘珂原来有如此宽的音域。

那英则毫不客气地揭穿两人前半段的瑕疵,称满是紧张和害怕。对此,陈永馨和刘珂都认了,原来他们心里所想是害怕要就此分开。陈永馨望着刘珂大胆道出真心话:“我感谢刘珂,因为我们一起练习期间,他对我很好,很体贴。我真的很感谢能认识这样一个朋友。”刘珂也回应道:“我是个内向的人,陈永馨很热情、阳光、开朗,她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尽管其他导师全都倒向刘珂,但在痛苦不已的抉择后,杨坤还是用含着眼泪的笑容送走了刘珂。在刘珂临走之前,陈永馨再次返身奔上舞台,将一副手绘画送给刘珂。陈永馨哭着说:“这是我们的‘友情婚纱照’。我们的服装很多人说像参加婚礼的礼服。”两人将纯真美好的友谊留在这个舞台。

r&k组合遗憾被挡四强之外

本届“好声音”仅有的两个组合robynn&kendy(叶晴晴&孙晓慧)和“苹果园”都在杨门。尤其是香港的r&k组合更是大热级学员,一则在于两人在网络上的高人气,另一个原因是叶晴晴系出名门,低调的她竟是开国大将叶剑英的孙女。为此,杨坤也丝毫不浪费资源,特意奉献了舞台上唯一的一场“组合对决”。两对组合合作一首了《说你爱我》,萧敬腾甚至情不自禁地配合旋律打起手势。唱到深情处,两对组合甚至拆对玩起了情歌对唱,在连接处,r&k组合发挥了编曲高手的长处,别出心裁地加入一段“i swear”的英文旋律,这让一首歌听起来就像三首歌。在答谢感言时,r&k组合高声感恩杨坤对创作型选手的帮助。杨坤也笑着肯定之前最担心的四个人表现得相当好,“他们4个人像一个组合”。最终,r&k组合获得了一面倒的好评,杨门女将战胜男将,顺利晋级8强。

在终极考核中,戎琦vs李文琦,李文琦轻松胜出;莫海婧vs陈永馨,陈永馨成功晋级,将继续扛起杨门女将的大旗;徐剑秋vs苏琪繁,徐剑秋以“更多的可能性和弹性”获胜;r&kvs余枫,所有导师一面倒选择余枫,r&k意外出局。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网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913/44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