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4号人物4个月下台:中共最短暂的政治局常委

文革”初期,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和中宣部长陆定一被打倒,毛泽东选择李雪峰、陶铸取代他们。不到一年,李、陶两人即被毛泽东抛弃。

陶铸(左)、毛泽东(右)与胡志明合影

“文革”初期,全国6个大区中两个大区的一把手,即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受到重用:李雪峰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陶铸任中宣部长。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他们取代被打倒的彭真、陆定一,委以要职呢?

李雪峰和刘少奇的分歧

李雪峰此时受到重用,应当与他和刘少奇的某些分歧有关。李雪峰的秘书张学忱回忆,1964年刘少奇在“四清”运动中提出以县为单位,派工作团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四清”。中南、西南、华东都支持,但华北李雪峰有不同意见。毛泽东知道以后,对李雪峰等人说:你们南北开战吧!毛泽东在8月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到华北局的看法:派一万多人的工作队下去,倾盆大雨,是不是径流太大?但是,当时中央还是按照刘少奇的部署,按县派工作团。刘少奇在“四清”问题上的做法,在党内有不少异议。应当说,李雪峰的担心有道理。当然,李雪峰也不可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从根本上质疑这场政治运动。

李雪峰与刘少奇之间虽然只是工作中的分歧,却被毛泽东看在眼里。在1966年4月的杭州会议上,毛主席点名李雪峰同志接替彭真时表明,他认定雪峰同志“不是刘一伙的”。这年6月1日,报纸电台公布了李雪峰取代彭真接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消息,这意味着他是毛泽东和党中央非常信任的干部。这年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李雪峰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毛泽东“钦定”陶铸为中宣部部长

在打倒陆定一后,何人能出任中宣部部长呢?毛泽东将目光聚集于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陶铸在“四清”问题上和刘少奇没有分歧,但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提出三年困难时期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后陶铸反对。而毛泽东重用陶铸,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陶铸在政治上拥护毛泽东,紧跟毛泽东,深为毛泽东信任。所以,当邓小平向中央推荐陶铸来中央工作后,毛泽东一口应允了,且要他担任他认为问题多、错综复杂的中央宣传部部长。毛泽东认为,陶铸工作能力强,政策水平高,长期在地方工作,与刘少奇、邓小平仅是一般的工作关系,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陶铸敢讲话,用他向刘少奇、邓小平开炮,以贯彻自己的思想。

1966年5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决定,陶铸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陶铸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又被任命为“中央文革小组”顾问。毛泽东在审阅政治局常委名单时,用红笔特把陶铸勾在“周恩来”后“陈伯达”前,令其成为中共的第四号人物。

“第四号人物”只当了4个月

然而,随着“文革”的深入,这两位被毛泽东看重的人物,很快也被推到运动的风口浪尖上。陶铸成为党内“第四号人物”仅仅4个多月,就被江青、陈伯达等公开点名打倒了。

问题出在,在怎样搞“文革”的问题上,陶铸和毛泽东发生了分歧。尤其是在要不要把“文革”扩展到工矿企业和农村问题上,陶铸的思想和行动同毛泽东发生了尖锐冲突。毛提出工矿企业要搞“文化大革命”,认为光是学生不行。陶铸并不是反对在工矿企业搞“文革”,但他认为在工矿企业搞“文革”,一定要慎重,要有步骤,要“抓革命、促生产”,千万不能影响和妨碍生产。而这与“中央文革小组”和毛泽东有明显和尖锐分歧。陶铸在1966年的12月中下旬已经靠边站了,甚至政治局常委开会都没有他了。1967年1月公开地打倒陶铸,他成了和刘少奇、邓小平并称的“刘邓陶”之一。

李雪峰“政治明星”之路也很短暂

查看李雪峰的简历,可知他只是在1966年5月至1967年初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这说明他在“文革”初期的政治明星之路,并没有走多久。

李雪峰主持北京工作后,当年8月下旬市委的一个负责人向康生反映他讲话多,搞“一言堂”,康生同陈伯达联名告李雪峰,建议撤他的职。毛泽东于8月29日单独找他谈话,提出:“职务先不动,保留,但可以不管北京的事了。”北京复杂,李雪峰不好继续干下去了。毛泽东于当年12月29日亲自批发了李雪峰的检讨,同时决定派他到天津去工作。李雪峰在北京、天津、河北干了3年,到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也成了阶下囚。他被解除职务,后被划入陈伯达反党集团,秘密押送安徽审查达8年之久。

责任编辑: 白梅  来源:2013年9月5日快乐老人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1216/48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