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习近平访美敏感时刻 共军为何挑衅美军?图

—习近平访美报道的玄机

作者:
美机出现在距山东海岸128公里的公海上空,但中国媒体有很多自己也不懂,懂的也不愿向公众解释这是合法飞行。联想中国海军高官近日在伦敦声称“南中国海”因为名字有“中国”二字,就属于中国,可见习近平即使本人无意挑战美国,也有的是力量推动他朝这种方向走。至于挑战的实力和正当性,其实完全是基于中共官方意识形态体系内自说自话的一整套理论,以及民间义和团形态的情绪支持,与所谓现行世界秩序其实连边都沾不上。

9月22日出发赴美前,习近平在访美前夕接受的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从风格上几乎是外交部发言人手中的原则立场和答问口径汇总,但不光从其字里行间,也从这一专访在国内媒体出现的细节,隐现中共对外战略意图和决策之中的内在冲突。

首先,访美当然就要拉近而不是恶化中美关系,因而起到对习此访定调作用的这次答问充满了对美国地位、利益和中美协作重要性的肯定,同时也极力重复对中国内部危机现象和倍受置疑的对外战略意图的官方解释。

然而,对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习也借此机会表达了明确的不认同,这体现在“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和“我不认为世界上哪个国家可以使全球治理结构向自己倾斜,也不认为这样做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两句。

虽然说这话的同时甚至表达了“中国没有这种想法,也不会这样做”的退让姿态,实际上同时又强调“世界有识之士”认为,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有必要改革”,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需求,而且是应向“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并不公正合理。

同时,习还借中美两国经济、人口和贸易总量在世界占比之大,暗示中国也是一个“大块头”。

对上述改革的方向,一面强调“不是推倒重来和另起炉灶”,一面强调中国也是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只不过一直维护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改革方向“应由各国共同决定”。最后,再拉美国一把,说“中美在全球治理领域有着广泛共同利益”。

显然,中共对世界秩序的野心依旧澎湃,只不过这一次因为面见美国总统,特别注意绵里藏针而已。遗憾的是,中共给世界带来的蓝图,依然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极为空洞的概念,恐怕不光不易收服世界人心,更难以让美国认同。

至于如何改变世界秩序,中国的举动更难征服世界。习在答问中再次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要维护国家主权。可是,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之说,分明典出中国国内近来不断压缩网络言论空间,肆意干预公民自由时假借法治之名,在国际上宣扬,难道全球互联网都没讲法治?还是保障公民网络自由反而是破坏法治?维护国家网络主权也一样,一直未摆脱攻击美国网络,窃取科技经济秘密嫌疑的恰好是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答问中尊重网民表达自由,以及尊重境外“非营利组织”(巧妙回避了“非政府组织”的提法)权益的标榜,显然更与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南辕北辙。

中国国内当然并非都意识不到这些,因而22日19点人民网在对习的答问的详尽转述中包括了上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一段,但在同样的“新华社22日电”中就没有这一段,其它各种媒体对此消息转载时的选择,也暗中体现了对这种论调的态度。当然,新华社23日3:40的另一篇同类稿件又出现了这一段,更显出背后某种势力的一番苦心。

无独有偶,当习在答问中极力强调中国军力不挑战美国时,中国国内反美舆论的长期素材供货商《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22日又报道了五角大楼昨日确认一架中国“飞豹”战斗轰炸机15日“危险靠近”了一架美国RC-135电子侦察机。这一消息平时一定是《环球时报》的首选,然而此时该报也担不起破坏元首访美的罪名,但共青团背景的民族主义网站《观察者网》仿佛有新闻自由护身,生冷不忌地于23日一大早爆出这条猛料。

可想而知以军迷为主的中国网民的反响:150米不算太近,下次去掉个零才好;飞到家门口了还不干他?;祝贺“飞豹”成功加入遛狗行列;到底谁威慑和逼迫谁?不言自明。抵近了,还得躲着点儿;这是什么意思,该谈的谈,该见面的见面,该行动的行动;你看,来了吧。其实美国总统对军方是失控的,二战前日本好像也这样。总书记赤果果被打脸了……

实际上,美机出现在距山东海岸128公里的公海上空,但中国媒体有很多自己也不懂,懂的也不愿向公众解释这是合法飞行。联想中国海军高官近日在伦敦声称“南中国海”因为名字有“中国”二字,就属于中国,可见习近平即使本人无意挑战美国,也有的是力量推动他朝这种方向走。至于挑战的实力和正当性,其实完全是基于中共官方意识形态体系内自说自话的一整套理论,以及民间义和团形态的情绪支持,与所谓现行世界秩序其实连边都沾不上。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东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924/61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