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屠呦呦4年前就给了中科院一个“大耳光”

早在4年前,屠呦呦就获得医学大奖拉斯克奖,但依旧默默无闻。屠呦呦以“三无”教授身份多次参选院士落选。有评论称,大陆对她获拉斯克奖的宣传还赶不上小沈阳,她的获奖给中科院一个大耳光。当年获奖时,就有很多人争功,甚至对其人身攻击。日前陆媒评论称,大陆院士制度是一个利益制度,现在体制是在压制人才,浪费金钱。

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诺贝尔奖颂辞强调,屠呦呦等3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最严重的部分寄生虫病治疗上,开发出革命性疗法。屠呦呦参与研发的青蒿素,对疟疾治疗具有显效。

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过拉斯克奖,这个奖项被称为美国的诺贝尔奖,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网络图片)

屠呦呦研发青蒿素惠及全世界

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及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大陆媒体提到,在研制过程中,屠呦呦曾以身试药导致肝中毒。她的丈夫说,屠呦呦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女儿都不愿意喊她妈妈。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后,终于从青蒿叶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

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推荐在全世界应用。

几十年来,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青蒿素为“中国神药”。

风传媒收集了以下数据: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津巴布韦卫生部表示,该国2010年起进行一项长达4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服用青蒿素抗疟药物的疟疾患者治愈率高达97%,津巴布韦在本世纪初的疟疾患病率为15%,到2013年已下降为2.2%。

几内亚国家抗疟项目助理协调员、传染病专家吉拉沃吉所说,青蒿素在氯喹治疗效果不佳时出现,如果没有这种药物,很多孩子将会因疟疾而死,〝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孩子都因此有了完全康复的机会〞。

2011年获得拉斯克大奖,大陆宣传比不上小沈阳

2011年9月23日,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了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拉斯克评奖委员会之所以把奖杯颁给屠呦呦,所依据的是屠呦呦的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

拉斯克奖由有〝现代广告之父〞之称的美国广告经理人阿尔伯特.拉斯克和夫人玛丽.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

该奖自创立以来,共有30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80位最后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和“诺贝尔指标”之称。

但这个消息,在大陆媒体虽有报导,却是波澜不惊。风声过去,屠呦呦依旧默默无闻。

据陆媒报导,“三无”教授屠娇娇,曾数次参评院士落选。

网路上曾有署名卜移山的博文称,大陆本土媒体对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好像并不十分感兴趣,还没有当年宣传小沈阳那样起劲。

文章表示,当屠呦呦在纽约刚登上拉斯克奖的领奖台,这边国内就有不少人伸出手争功抢功,甚至还有人对屠呦呦进行人身攻击。

文章还称,屠呦呦获此殊荣,重重打了两院(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一巴掌。

专业人士:“提取青蒿素成功是集体劳动成果”

曾有中国业内人士介绍,“当初提取青蒿素,屠呦呦的贡献毋容置疑,当然也有几十个单位几百位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过去一直有人认为是集体的劳动成果,不能算是个人。”

上述人士称,“中国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上有缺陷,在人才评价和鼓励上有不足,亟待改进。”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直言,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中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属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

中国的〝院士制度是利益制度〞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三无”教授依然是“三无”教授。

中共官媒发文称,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但却落选中国科学院士的,在大陆并非单独个案,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等人都是例子。

文章承认,这些人并非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而是只懂默默工作,不善交际应酬。

文章同时表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教授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也批评说,中国的“院士制度目前还不是一个荣誉制度,更是一个利益制度”。

鲁白说,目前院士连带有很多特权,所以才有人不择手段地去把自己变成一个院士。

鲁教授进一步解释了目前中国院士制度的问题说,“目前虽然院士是选举出来的,但投票者选院士已经不再完全依靠科学成就了。关系、运作和好处成为了一些新的因素。有些人被选上去的时候,意味着有些人被选下来。选下来也是跟这个制度有关系的。”

10月5日,大陆财新网文章也发出质疑:屠呦呦做出举世公认的成就,为什么没有得到任何国内的重要认可,没有大奖、没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屠呦呦在1970年代做出重要成就,条件很差、经费有限,今天中国的经费大增,用于支持什么工作,什么人?

文章还质问,现在的体制,在浪费钱,还是能够出现更多的重要工作?是在压制人,还是能够支持更多的屠呦呦、张亭栋?我们应该麻木不仁,继续浪费,还是深刻的反思、实际的改革?中国科技界由无德、无才、无能主导的现象,是否应该得到改变?

阿波罗网于飞报道

本文版权归阿波罗网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万维读者网转载本文,但将出处写成“风传媒”,请更正。截图如下:

责任编辑: 于飞  来源:阿波罗网于飞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1007/62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