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汪辜会谈中的唯一女角——蔡英文

1998年,热映中的两岸政治大戏——汪辜会谈,外表毫无政治味的政大教授蔡英文是剧中唯一女角,从上海北京,蔡英文表现生动自然,很受好评。她屡次和中共人员就两岸经贸简要清晰地说理,并在记者会完整、流利地向外国媒体转述参访内容,甚至指导外国媒体拼字,轻松自然又富亲和力的表现,外表毫无政治味的她,在这场政治大戏获得颇高评价。本文摘自《蔡英文:从谈判桌到总统府》,作者瀞文,商周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蔡英文列席民进党第九届立法院党团成立大会致词

1998年,“热映中的两岸政治大戏——‘辜汪会唔’,外表毫无政治味的政大教授蔡英文是剧中唯一女角,从上海到北京,蔡英文表现生动自然,很受好评。她屡次和中共人员就两岸经贸简要清晰地说理,并在记者会完整、流利地向外国媒体转述参访内容,甚至指导外国媒体拼字,轻松自然又富亲和力的表现,外表毫无政治味的她,在这场政治大戏获得颇高评价。”

上述一段话来自:一九九八年十月十八日台湾《联合晚报》五版的一个小角落。

当时电视台不断播放“辜汪会晤”(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辜江高峰会”(辜振甫、江泽民),握手的那一刻,报纸大版面地报导着,辜振甫与当时中共国家主席江泽民握手时说:“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要有所突破,大陆方面总要务实面对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两岸历史性一刻的重要镜头下,类似这样的小品,并不太会引人注意。

但是任谁也没料到,十七年后物换星移,一九九八年辜汪会晤的“配角”如今一跃成为两岸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当年大陆海协会主管人员眼中“辜振甫的英文秘书”、看似内敛的蔡英文,之后不仅当上民进党主席,还是二○一六年呼声最高的总统候选人,并成为台湾第一位女总统。

担任辜老翻译抢回话语权

时间回到十七年前初秋的北京。

一九九八年十月,金秋时节的北京,秋高气爽,空气中透着些许凉意,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代表团一行人(不包括辜的家属)从台北出发,一路从香港、上海辗转来到北京,时任总统李登辉特使的辜振甫,即将会见当时的中共国家主席江泽民,此行最重要的重头戏“辜江高峰会”即将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登场。

由于这次的辜汪会晤是两岸阔别五年后的再次会晤,前总统李登辉相当重视与会的名单,而辜振甫率领的代表团,除了海基会、陆委会两会幕僚成员外,最受瞩目的团员,当然就是总统钦点的民进党籍监委康宁祥、国民党陆工会主任张荣恭、政大教授蔡英文、台大教授吴荣义与包宗和;蔡英文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十二位代表团团员当中,最年轻也是唯一的女性。

一九九○年代,蔡英文因为参与WTO入会谈判,马不停蹄地在许多国家进进出出,几乎跑遍大半个地球,但是却没到过中国,这一次因为参与辜汪会晤代表团,她因缘际会第一次踏上大陆这片土地。

不停在海外奔波,是蔡英文那一段时间的生涯写照,但这一次到中国的心情却很不一样。每次到其他国家时,她总是背负着对外经贸谈判的要务在身,心情上、精神上一刻也不得松懈,但这一次到中国,她不负责谈判工作,而是带着“观察员”的心情到中国走走看看。

当时的蔡英文只是国安会两岸幕僚小组的一员,还不是国安会咨询委员,大部分时候都是处理加入WTO等国际谈判事务。

由于大陆也即将入会,入会案以及入会后,台湾、中国都将成为WTO会员国,最后势必牵涉到两岸经贸交流问题,国安会想借重蔡英文在国际谈判的经验,处理两岸加入WTO之后可能会衍生的问题。

当时李登辉颇为赏识蔡英文,也认为从事经贸谈判的蔡英文应该到中国看看,去亲身体验了解一下中国,所以具有辜汪会晤代表团名单决定权的李前总统,顺势把蔡英文放在代表团十二人名单里,蔡英文最后是以政大教授的名义前往辜汪会晤,主要任务之一是担任辜老的英文秘书。

为了定调此行目的,在临行前几天,李前总统特别把代表团重要参与人士聚集到官邸,亲自拍板此次的辜汪会晤,台湾的主旋律是强调“对等”,在即将登场的主场大戏“辜江高峰会”上,我方将主打“民主牌”、“主权牌”。

但是,怎样把台湾的民主经验,透过这个全球瞩目的场合,精准传达给全世界知道,幕僚们伤透脑筋,政府部门(含海陆两会)的幕僚们最后决定提出政策建议:“代表团在辜江高峰会后,在北京召开一场国际记者会,这时候担任辜老英文秘书的蔡英文,就有发挥的空间。”

负责规画的政府部门幕僚们很清楚,暌违五年两会再度复谈,这场大戏“对等”是第一要件,双方在言语上、肢体上、一言一行是怎么互动,势必都是两岸民众,甚至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而且所有媒体的目光一定会集中在辜汪会晤、辜江高峰会等相关的活动上面。

当时参与规画的政府内部幕僚们盘算,到时候聚集的媒体一定很多,该怎么呈现,会让更多的外国媒体愿意增加我方报导?“那就让辜老用中文回答,接着让蔡英文做现场同步英文翻译,毕竟这是在场外籍记者最容易理解的语文。”

这一招果然奏效,辜江高峰会后的记者会,现场涌入四百多名记者,其中有将近一半是外国媒体,辜老发言之后,蔡英文在记者会上完整、流利地向外国媒体转述辜老的话,以及此行参访内容,甚至指导外国媒体拼字,经过蔡英文这番解说,外国媒体的接受度相当高,会后普遍获得好评。

甚至代表团结束访中的行程后,辜振甫不走香港原路,而是取道日本东京回国,且辜在东京又再次举行了另一场国际记者会,“这些都是为了凸显两岸之间不是内部的问题。”同行的吴荣义说。

不管是选择从第三地进出,第一时间在国际间发声,争取国际关注目光,这些都可以看出负责规画此行的政府部门幕僚们精心的安排。

等到辜汪会晤结束后,幕僚群回到台北,搜集国外的舆论报导,一比较之下发现国外舆论有相当大比例是引用我方的讲法,“北京由于没有安排一个中翻英译者,那些外籍记者两边跑的结果,就是我们的东西被外媒采用比较多。”参与代表团幕僚作业,时任海基会副秘书长詹志宏说。从结果来看,此役算是成功地打了一场国际宣传战。

除了做好翻译的工作,第一次到大陆的蔡英文,透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旁观着这个正在成长中的国家,当时她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就是“什么东西都很大”。

由于当时两岸刚接触不久,双方的互动都还处于相互摸索阶段,就算有直航,那也是在很多年之后,所以那时候代表团是从台北出发到香港,再从香港转机到达第一站上海。

海基、海协两会双方先在上海“和平饭店”八楼的会议大厅,举行暌违五年的“辜汪上海会晤”。结束了“辜汪上海会晤”,代表团一行也到新落成的浦东证券交易所参观。往浦东的路上,蔡英文看到很多大楼都已经盖好了,但是没有被完全使用,“上海那时候是有一点超前建设。”她说。

离开商业大城上海,往北来到政治中心北京,秋天的北京又给她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下了飞机,从机场往都会区的路上,她看到两边的路很宽大,路旁的树也很高,看着从眼前掠过的街景,她感觉到“这是个有历史的国家”,她也感受到“一种大的国家首都的气象”,但是在蔡英文的印象里,北京的路虽然很大却一直塞车。

“当我们的车子从机场走到北京市区里,就是不断地塞车,不断地塞车,好不容易,我们才到达目的地钓鱼台国宾馆。”蔡英文回忆。

才说钟不准,竟“自动”准时了……

如果问起参与辜汪会晤代表团的成员,到了北京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可能是钓鱼台国宾馆的一只“闹钟”。

辜汪会晤这种高度政治性的两岸交流,表面上,大家高来高去、客客气气,私底下却是处处机锋。

随行的团员记得,他们一行人准备了七支大哥大,好方便彼此联络,结果他们一到上海下了飞机、打开手机,就发现七支大哥大全部被死锁,根本没办法用,

“只有许惠佑(时任海基会秘书长)准备的紧急备用卫星电话可以使用。”当年同行的刘德勋(时任陆委会法政处长)说。

再来,到了北京,一行人落脚在古色古香的钓鱼台国宾馆,钓鱼台国宾馆住宿的经验也让团员们印象深刻。

当时整个钓鱼台国宾馆十二号楼全部空出来供代表团使用,也留了厨师,让一行人可以随时点餐,中方希望能够带给代表团成员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辜振甫是此行主角,当然他的房间一定是最精致、典雅,加上又有宽敞的会议室设备,一切显得相当完善美好。一行人放完行李,就集合到辜老房间,大家说是要参观﹁团长的房间﹂,当在场的每个人看过房间,都惊叹着说:“辜老的房间好气派喔!”这时候辜老突然说:“可惜了,可惜了。”

所有人一肚子疑惑,不懂辜老为什么突然说可惜,这时辜老就指着床头上的闹钟说:“不知道是不是太旧了,床头闹钟的时间不对。”辜老说着说着,大家也觉得肚子饿了,于是一行人就到楼下餐厅吃饭。

等到用完午餐,一伙人回到房间,突然听到平常稳重的辜老叫了一声,所有的人赶紧冲上前问辜老:“发生什么事?”这时辜老默不出声,就用手指着那个闹钟,大家一看,“闹钟自己准时了。”那时候,全部的人突然鸦雀无声,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发生了什么事情。

事隔至今十七年,回想起当时住在钓鱼台国宾馆的情景,雕梁画栋的建筑,蔡英文已经不太有印象,她心中唯一的感受就是“每次你一出房间,就会有人帮你整理房间,让人很不习惯。”钓鱼台国宾馆太周到的服务,让当年负责辜老翻译英文的蔡英文“很不习惯”。

责任编辑: 刘诗雨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128/68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