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共新一轮资金“漫灌”或将开始

—2.5万亿,洗不白的大刺激

在尝过了“四万亿”苦果之后,虽然政府在需求管理上仍不遗余力,对“经济刺激”这个词却一直三缄其口——直到1月的金融数据揭露了真相。

央行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规模创单月历史新高。与此同时,2016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万亿元和1.37万亿元。

这一数据也间接印证了上月下旬传出的央行流动性管理座谈会纪要的数据,即1月上半个月信贷投放已经超过1.7万亿元。

不可思议的数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央行”大放水。

洗不白的大刺激

从历史数据来看,历年1月均为信贷投放高点。然而,今年1月信贷规模远超历史同期。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的贷款投放规模已超2009年1月8900亿。在此之前,2009年1月是历年单月信贷投放的高点。而2009年的数据,正是“四万亿”投资计划颁布后,银行贷款数据激增的阶段。

从分部门数据来看,此次数据也像极了“四万亿”投资拉动时期的信贷结构。

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075亿元,短期贷款增加1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83亿元;而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9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2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6万亿元。长贷增速高于短贷的趋势非常显著。

据媒体采访银行界人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保障房开发贷、土地一级开发贷、政府平台贷款和交通运输业及批发零售业是新增贷款的主要投向。

有人认为,由于1月底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贬,引发“外债转内债”的趋势,即许多企业开始集中对外币债务进行人民币再融资,这才导致了1月人民币贷款的激增。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并认为由于1月M2增速达到14%的一年新高,外债内转并不足以解释人民币贷款的激增。

全社会有1.5万亿美元以上的美元融资外债,是否在汇率贬值的前提下把美元外债转为人民币内债,需要结合M2来综合分析。假如人民币信贷增加而M2不增,则可以认为是外债转内债。假如社会融资增加的同时外债转内债,则M2将会萎缩减少。

上月人民币信贷增长2.5万亿,M2也增长了2万多亿,因此这不是外债转内债导致的。

曾在某位分析师的朋友圈里曾看到这样一句打趣的话:

“你们不要整天想搞个大新闻,这2.5万亿贷款算啥刺激啊?经我研究发现——擦!果然是大刺激!”

货币政策转向宽松?

排除了各种一次性因素,季节性因素,我们不得不怀疑真正的“货币刺激”是否来临。

2月16日,央行等八部委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对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煤炭等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

《经济观察报》作者张向东认为,若将该文件与1月信贷数据一并看待,那么2016年的货币政策不但不是央行长期强调的“稳健”,甚至不是“宽松”,而是超乎想象的宽松

他认为,“面”上的“宽松”不足以解读施政者的用心,“点”上的宽松才是政策意图的所在。对此,他总结出了央行政策的四个趋势。

一、整体货币投放量将会大幅提高;

二、工业信贷两极分化、产能过剩领域信贷更加两极分化;

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

四、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

不论产业内分化如何,贷款的投向将以占据经济体量主要部分的大型工业、制造业国企为主;核销坏账呆账将有助于银行提升核心资本率,进一步扩大可贷资金规模。一切的一切,都是宽松扩大的征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西部省份一家城商行中层人士介绍,目前贷款主要投向还是基建,投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有限,因为基础设施平台贷款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现在银行不敢放贷给民营企业了,在国有企业的投放比较大。”一位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的负责人坦言,“1月份企业的预算及融资安排扩大,所以资金的投放增加。”

前述城投公司负责人则透露,目前银行“追着”城投公司贷款,成本已低至6.5%左右。

“今年1月和去年1月完全不一样,去年1月完全贷不到款。”前述城投公司负责人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城投公司从银行融资已经非常容易,但银行没有额度,今年1月银行先把额度放给融资平台。”

掷地无声

就在今天(2月18日),包括路透彭博等外媒均报道称,央行今日就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向部分银行询量。本次询量还下调了MLF利率,其中六个月期利率由3.0%降至2.85%,一年期由3.25%降至3.00%

分析称,下调MLF利率相当于在下调基准存贷款利率、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工具之外的又一项货币政策宽松举措。民生固收认为,央行现在通过利率走廊体系来调控利率。降准降息将不再是央行宽松的主要信号。

德国商业银行周浩点评称,中国央行继续定向宽松,以帮助推动去库存与去杠杆进程。由于担忧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央行没有实施全面降准。

精确制导,定向刺激,不遗余力,加上“偷偷摸摸”,这是四万亿留下后遗症之后,中国政策刺激模式的写照。

回想当年,官媒播发“四万亿”的各种配套措施,前前后后数十分钟的新闻若有其事,似是天降神兵,要救中国经济于水火。

事实上,由于当时外围环境极端恶劣,加上资本市场风险聚集,“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推出更多意义在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导致其不论从规模上还是规划上都有瑕疵。

而就在2015年年初时,政府曾配套发布总计420项的“七大工程包”计划。有媒体测算工程包总值达到“10万亿”之巨,而保守的估计也有“7万亿”。

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曾召集下属10多个司局,短期内连续召开两场新闻发布会,专门介绍七大工程包的投资情况。所谓“七大工程包”,即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七个重大工程包。

此后,国内媒体报道称,七大工程包预计投资超过10万亿元;国外媒体又报道称,中国政府会加快300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约为7万亿元。

对此,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回应称:“这是媒体自己推算的,具体投资额目前很难计算;而且,无论是7万亿还是10万亿,都应该放在当前的经济体量下去衡量,单纯强调这个数字没有意义。”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6月30日透露,今年1-5月7类重大工程包已开工221个项目、33个专项,累计完成投资已经达到3.1万亿元。

接下去我们将会看到很多“万亿”,不论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的。

责任编辑: 白梅  来源:老虎财经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220/69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