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东北的经济已经崩溃 工业萧条 财政窘迫

如今的东北,工业萧条,产能过剩,地产萎靡,债台高筑,官僚主义,造假横行,经济垫底,财政窘迫……典型的“经济硬着陆”。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东北地区遭遇了更大的困局。

东三省GDP增速位列全国倒数,全国14个GDP负增长地级市中东北地区有6个;三省财政收入较大幅度负增长,地级市一般预算收入大面积负增长;不良贷款率高居全国前列;人口增长放缓。

如今的东北,工业萧条,产能过剩,地产萎靡,债台高筑,官僚主义,造假横行,经济垫底,财政窘迫……典型的“经济硬着陆”。

德意志银行称,东北地区可能是中国经济的尾部风险。

陷落的经济

2015年全国31省市中有26省市GDP增速高于全国增速,全年GDP增速排后五位的为河北、吉林、黑龙江、山西、辽宁。其中吉林、黑龙江、辽宁GDP增速分别为6.5%、5.7%、3%。

从地级市层面看,全国有14个地级市的GDP出现了负增长,位于东北地区的有6个,其中伊春市GDP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

国泰君安分析师徐寒飞和高国华称,以资源型、重工业和国企为主的东三省增速遭遇断崖式下滑,东北和资源型地区硬着陆。

从工业增速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同比下降至-3.0%,其他地区的平均值为7.5%。

从投资增速看,全国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值(10.0%),辽宁遭遇断崖下挫,投资下跌27.8%。

从房地产投资增速看,辽宁、黑龙江跌幅在20%以上,吉林省跌幅也达到10.3%,均是继2014年后连续第二年断崖式下跌的地区。

从进出口看,在进行价格调整后,东北地区2015年实际进口下降约13%,而其他地区的降幅仅为2%左右。

窘迫的财政

据招商固收孙彬彬、高志刚、周岳研报,从财政收入情况看,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排后五位的分别为新疆(3.8%)、吉林(2.2%)、山西(-9.80%)、黑龙江(-10.4%)、辽宁(-33.4%),东三省的一般预算收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一般预算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中变化相对稳定的指标,税收收入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一般预算收入的变动能够直接反映经济的运行质量。

2015有46个地级市的一般预算收入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地级市出现了大面积的负增长。其中19个地级市连续两年一般预算收入负增长,双鸭山市、七台河市、白山市、铁岭市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

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速看,2015年黑龙江(-36.00%)、吉林(-39.70%)、辽宁(-42.60%),鉴于在很多地区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是基金预算收入的最主要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很多地区2015年的土地出让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从债务负担率看,以“政府债务余额/GDP”和“政府债务余额/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来衡量。据国泰君安徐寒飞和高国华研究,辽宁负债率位于全国前五。

从不良贷款率看,已公布数据的16省市来说,吉林、黑龙江不良贷款率居前。不过受到经济放缓、信贷投放缩减的影响,吉林和辽宁不良率在2015年小幅下行。

黄金十年

东北问题上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还是20年前。

改革开放之后,东北的光环渐渐褪色。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三千万下岗工人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东北。

“东北现象”随后引发高层关注——2003年,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规划。其核心思想包括将臃肿低效的国有工厂转型为精干的现代企业;发展同周边国家的贸易;培植从软件业到旅游业的一系列新产业以拓宽经济结构。

该举措立竿见影——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间,东北三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速达12.7%,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10.7%。

2008到2012四年间其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2.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将近三个百分点,一跃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区域。在媒体眼中,这是东北的“黄金十年”。

然而,当潮水退去,露出水面的是重重暗礁。“在全国经济(自2013年起)下行明显的大背景下,东北增长速度回落并不奇怪,但掉得如此之快,有些出人意料。”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玉红告诉新华社记者,这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

东北告急

经济学人》杂志去年年初曾大声疾呼“东北告急”,分析了“新东北现象”之下,诸多难题待解。

首当其冲的是经济结构的问题。

21世纪初,东北国有企业占到了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目前已经降至50%左右,但仍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方面,东北严重依赖投资和制造业,而这两大产业都受累于放缓的房地产市场。即使东北具有一定的优势的汽车产业,也和房地产市场休戚相关。

《经济学人》称,沈抚新城入住率最高的小区,入住率也不过50%上下。2014年前10个月,东北最大城市沈阳市的房屋销量比上年同期大跌26%。“沈阳和抚顺都在经历房屋过剩之痛,沈抚新城只能在襁褓中嗷嗷待哺。”

产业结构畸形的直接结果是,过去十多年,中国经济整体上渐趋平衡,东三省则反其道而行之。2013年,东三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值从十多年前的47%升至50%,第三产业的比重反而下降了。这和东北振兴战略的要求相反。

更令人震惊的是,2013年,东三省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率升至65%,几乎是十多年前的两倍,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于50%。

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S&P)去年底指出,中国31个省份中,15个的信用评级可能是“垃圾级”。东北的表现最差,该地区三个省份中有两个出现了“投机级信用特征”。

其次,重工业产能普遍过剩。

2014年末,为缓解供应过剩,东北关闭了约100条水泥生产线。据评估,当地多达一半的水泥产能是不必要的。而建筑业占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6%。

倚重制造业的投资决策,意味着政府对社会服务投入的减少。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11月14日开始,绥化市下辖的肇东市,陆续出现中小学教师罢工,到市政府“反映工资问题”。事件持续近一周,至20日各学校才恢复正常秩序。绥化所在的黑龙江是东三省中经济增速最慢的省份。

第三,计划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东北是研究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最佳样板,“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理解或相信市场的作用。”

来自辽宁鞍山的一名制造业私营企业老板说,为什么东北企业一张嘴就是希望得到政府的帮扶,就是因为政府管得太多、太死。

《经济学人》提出,地理环境的制约也是导致东北发展迟滞的一个因素。

人口问题同样不容坐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因果。数据表明,东北一对夫妇平均生育不到一个孩子,比全国水平要低三分之一;事实上,即使是日本的生育率也在1.4。同时,东北还在快速老龄化,人口持续外流。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东北净流出200万劳动人口。

面对“新东北现象”,中央政府已感到担忧,并决意出手帮助有“中国的主粮仓和工业摇篮”之称的东三省。去年7月,中央派遣调研人员前往东北。调研结论是,东北官僚主义严重,数据造假猖獗。

三大结构性“软肋”

德银在上月底研报称,如今东北地区面临三大结构性“软肋”。

首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受限于传统工业结构。能源行业和大宗商品生产等传统工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更糟的是,由于投资和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性出现下滑,东北地区的工业产品需求锐减。

其次,国有企业占比较高。东北地区国企资产占比超过50%,而其他地区的仅为38%。国企的低效和高亏损率并不鲜见,但是东北地区尤其严重。该地区2014年的国企亏损率达32.4%,而其他地区国企的亏损率为26.2%。

最后,人口增长放缓成为东北地区房地产市场疲软的“罪魁祸首”。东北地区面临人口迁徙的压力,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东北地区每年的净迁出人口数达200万人。受此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慢于其他地区,最后导致该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房地产市场库存积压。

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表现虽然不佳,但是信贷增长却从13.8%增至15.3%,增速远超其他地区。

德银表示,政府信贷支持只是短期的良方,并且信贷支撑还存在效率成本的问题。放眼2016,东北地区是否还能继续获得可观的信贷支持,东北振兴之路如何走,还需要真正解决东北结构性问题的长期性方案。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华尔街见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319/71003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