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中国有一地 去的人基本都死在了那里

中国有一个地方,去的人基本都死在了那里,活着的人也要脱层皮

流放,作为一个旧社会的专有名词,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于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已经越来越无法理解了。不同于当下法律简单的惩治手段,在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对于不同人所犯下的不同罪罚,惩戒的手段也各不相同,有的蹲大牢,有的砍头,有的车裂,相比于这些刑罚,流放反而属于一种比较轻松的惩罚了。

一些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大概曾经从其中的人物对白里听到过这样一句:将谁谁谁发往宁古塔。后面可能还会视其犯错轻重在缀上一句,永世不得入关。说到这里,有多少朋友知道这个所谓的宁古塔,而它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宁古塔虽然名字里有个“塔”字,但实际上它是一座城郭的名字,那里面居住的基本上都是清流放到关外的罪犯,追溯到今天的话,这个地方应在现在的黑龙江地域。

从它今天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就能看出,它在当时也是处以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在那里只有恶劣的气候以及贫瘠的土地,别说享受生活了,只要能够活下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这个地方虽然不如大牢有拘束力,但更像是一座巨大的牢笼,在这里反而更容易将人逼疯,自然也就非常适合罪犯们前来悔过。

那么为什么它又会有个“塔”的名字呢?

据说是在很久之前,清朝的皇族老祖宗曾经居住在这个地方,他们一共是兄弟六人,而在满族人语言中的六,即是宁古,而个即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本意其实就是“六个”。

说到这里,想必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动辄就要将罪犯流放到这个地方。

第一,是要让犯错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给予受害者一个交代,让他们也感受背井离乡,艰难生活的苦楚。

而第二点,就是让罪犯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些作为,因为这里毕竟是清朝皇族的起源地,统治者多少还是有一些私心的,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这些罪犯可以把他们老祖宗生活的地方,建设成一片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罪犯们在这里一般不是开荒种地,就是修修桥、建建路,慢慢的改变这里的生活环境,其次他们还必须忍耐饥寒交迫的痛苦,并且要给当地的官员或是满族人当牛做马,从而彰显统治者的地位。

流放制度在到了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发展完善,而流放点也增设了多个,而按照罪犯犯罪程度的不同,还规定出了不同的流放地点、环境以及所要做的工作、时间。

一般流放都是以年限为限定期,例如宁古塔以十年为限,若是在这段时间内罪犯表现良好的话,而且愿意返回家乡的话,就可以被批准回家,可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比如说先前我们所提到的“永不得入关”,就相当于现在的无期徒刑,这种罪犯的结果一般都是老死在流放点,除非身份特殊,将来或许会得到统治者的特赦,才能够有机会返回原籍,就算是最终返回原籍,也是被风霜折磨的不成人样。

作为这样一种不会对罪犯造成直接伤害的惩罚,很多时候它也就变成了官员或是贵族们接受惩戒的手段,这样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也给了世人一个交代,还不会对他们本身造成伤害。

例如清朝时候有一等子爵想要为多尔衮平凡,却遭到了朝中臣子的争相议论,而皇帝对此事也非常重视,经过一番讨论之后,他们集体决定将当事的两人判处死刑。不过,后来考虑到他们两人是朝廷的有功之臣,所以有改判他们免除死罪,转而流放到了宁古塔。

而到了康熙年间,还有一大案,轰动朝野,那就是著名的《南山集》案以及《滇黔纪闻》案,这两案接连事发,牵扯的犯罪人数多达数百人,其中还包括康熙的宠臣张佰行等人,以及其他受到株连的无辜之人。

而当康熙本人看过这些将被判死罪之人的奏折之后,不禁有些动容,而且想到再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到了他的寿辰了,不想在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个晦气。于是,他改判只判主犯死罪,其他犯罪者要么免于惩罚,要么流放到宁古塔。

至此,我们也能看出流放这一惩罚手段,并非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其中也有很多的道理和讲究,而宁古塔更是其中最有特点的一处流放地,对于很多流放者来说,能够流放到这个地方,反而像是被赐予了一种荣耀。

责任编辑: 林亿  来源:今日头条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1005/814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