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杨彼得:中国搞总统制可能性为零

作者:

中国实行总统制是一个老话题,不仅学术圈里屡兴争议,而且中共权贵圈也长期公开讨论。中共十九大筹备工作展开后,海外媒体指第五代核心要废掉政治局常委制,改行总统制。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要想第五代实行“改制”,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对于中国实行总统制的提议,其实第五代早就作出了直接的拒绝与驳斥。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总统制”。如果仅仅是把国家主席职务改为总统,这件事其实很容易,但毫无意义。中国的国家主席,对外的翻译早就改为President,即“总统”了。如果是图个虚名,国家主席改叫总统不过是信手拈来的事,至多不过是请御用学者在《人民日报》上作篇解释性文章,说服大家相当这是一件好事就成。

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总统制,涉及国家改制,开门见山就是把国家权力从中国共产党手上转移到一套宪政架构上,实现所谓“党政分开”。其实早在第五代上台之初,就有“红二代”爆料称,第五代核心有可能搞总统制。今年元月,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新加坡发展之路》,此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课题组攥写,是以借鉴新加坡经验为主题、建议有序推进政改的中共官方调研结论,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是课题组负责人。说穿了,这是一本“红二代”拟定的政改指南,中共十八大前就写好了,并在内部流传,可以说是部分“红二代”的政纲,但未被允许公开出版。现在能够面世,有些人以为这就是一个讯号,觉得中国政改、总统制有戏了。

实际上是没戏。第五代核心已经作出了旗帜与方向的选择,那就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宣谕中外“党管一切”。中国还是要以党治国。当然,第五代也宣称要强化依宪治国、依法治国,实际上是以党治国、依法治国的杂交。两三年下来,中国的依法治国是有所进展的,比如在“民告官”案件中,省政府、国务院部委败诉的案例已经有了。但更大的变化是党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加强了,而且更加理直气壮了,比如党对文化、互联网、高校、媒体等领域的管控已经更进一步。在国企治理上,党的档甚至根本不提现代企业制度,而规定党委是企业的实质性决策机构。

对于中国实行总统制的提议,其实第五代早就作出了直接的拒绝与驳斥。2014年4月1日,第五代核心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他说:“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显然是将总统制视为失败的制度,并且断言“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第五代是否选择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与一个问题有关: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中共相应的一个共识是“发展”,而且中国的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那就是在成功克服国内外挑战的前提下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权威机构普遍预测中国将在一二十年内,甚至十年内实现这一目标,第五代显然也不想放弃这一唾手可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去揭风险巨大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潘朵拉魔盒。政改不仅不是第五代心目中的当务之急,而且恰恰是当务之急“发展”的一个潜在的致乱之源,必须全力排除之。

今日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改革设计推动不下去,存在“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的问题。有人会说,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难以为继。这也是邓小平的观点。刘亚洲负责的《新加坡发展之路》在主报告中提到,邓小平1987年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曾提出,“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后可以实行普选”。但这只是邓小平曾经的想法,“六四”之后,邓小平就再也不提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分开了。戈巴契夫在苏联推行总统制,想把苏共的权力转移到宪政架构上去,结果是苏联分崩离析,这又恰恰成了中共念念不忘的“苏共亡党”教训。在中国搞总统制,在第五代看来,完全是自乱阵脚。

第五代现在搞的不是政改,不是“党政分开”,相反恰恰走向了它的反面,即以党领政、以党代政。中共显然是想通过畅通权力在党内上下传导,来畅通权力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传导。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中国政治生活的新现象:江泽民时代,中共喜欢在国际间暗示中国将顺应世界潮流,比如江泽民在美国背诵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坦言中国放弃不切实际的共产主义信仰,朱熔基声称“中国比美国资本主义还资本主义”;但第五代反覆向国际社会宣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表明,不管将来中国实不实行总统制,起码第五代主政时期,中国只搞党管一切,党的权力架构不会出现革命性变化,政治局常委制不会被废除。

责任编辑: 于飞  来源:东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1009/81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