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在中国 婚姻能差过她的 没有几个

近日,因小三或引发的婚姻问题特别多,这是前几天,一记者跳楼自杀的新闻,这是一个老公让妻子带小三去产检,还把小三带回家,其妻子跳楼自杀的新闻。

最近,在美国也发生了两起类似悲剧,这是在美华女遭遇到的小三类似案件,血溅一床!华男外遇有小三,妻子趁丈夫熟睡提菜刀割喉!丈夫提离婚第二天印州母亲打911:“我杀死了两个孩子”。

张幼仪3岁那年,母亲曾给她缠足,到了第四天,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声的二哥张君劢出面阻止。就这样,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张幼仪说,“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17年,经过妻兄张君劢及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1000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成为梁启超的入室弟子。1918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徐家长子长孙的诞生,标志着徐志摩已经为家族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梁启超建议下,他于同年8月前往美国,自费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

从结婚到出国留学,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将近3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只有4个月。张幼仪足不出户,长时间跟着婆婆坐在院子里缝缝补补。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这些事,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

一直到晚年,她都为自己没能到像丈夫所爱的女人林徽因陆小曼读的那种一流学校上学,而耿耿于怀。

中国史上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

1920年冬,公公婆婆安排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为的是让他知道要对家庭负起责任。轮船到达马赛港时,“我斜倚着船舷,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来的表情的人。”张幼仪晚年回忆道。

见面后,徐志摩第一件事,便是带她去买新衣服和皮鞋,因为他认为她从国内穿来的经过精挑细选的中式服装太土了,会让他在朋友面前丢脸。就这样,心存无限希冀满心欢喜的她,被他无声的行为深深刺伤。

随后,两人拍了唯一的合影,奉命给徐志摩父母寄去。

到英国沙士顿安顿下来,他们的关系并无改善,张幼仪有了身孕,徐志摩要求她打胎,并提出离婚。张幼仪愕然,不知所措。“我听说因为有人打胎死掉的。”她说。“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他回答。在张幼仪看来,离婚就是被“休”,她坚决不同意,认为自己没有犯“七出”的任何一条。两人发生争吵,徐志摩突然从家中消失,两人的婚姻生活走到尽头。不久,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带来徐志摩的口信。徐志摩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黄子美问道:“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张幼仪哭着写信向在巴黎的二哥张君劢求救,然后撑着沉重的身子,一个人从英国到巴黎,再随二哥、七弟到了德国。

这段时间里,张幼仪反躬自省,发觉自己很多行为表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

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1922年2月24日,张幼仪在柏林刚生下次子彼得,一直杳无音信的徐志摩托人送来了离婚书信。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摩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直到此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爱的是林徽因。其时林徽因已经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与徐志摩不辞而别。他急着离婚,以便回国追求她。

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在徐志摩对她没有了爱情的时候,她选择了平静地离开,没有吵闹,没有纠缠。她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拿到签好的离婚协议,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当然,无论是徐志摩还是张幼仪,一直都是靠徐志摩父亲的汇款在海外求学。徐志摩和张幼仪协议离婚后,徐家仍视张幼仪为自家人,徐父每月都给张幼仪寄200美金。一战后德国的马克贬值,1美元就能买到很多食品。张幼仪雇了保姆,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离婚后的徐志摩破天荒地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

1922年8月徐志摩追随林长民、林徽因父女返回中国。11月8日,他在《新浙江•新朋友》上刊登《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然而,命运给予徐志摩的,却是心底渗血的失望。

名门淑女林徽因,美貌惊人,聪颖绝伦。林徽因在十四、五岁时,已经“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不过,按照梁启超的说法,父母只为儿女介绍、搭桥,并不强迫,最终要靠年轻人自己交往、决定。

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离开徐志摩回国后,也曾多次把徐志摩放在天平上称过,从才华学识到诗魂雅趣,他俩无疑是天生地设的一对,林徽因的父亲不反对,但是两个姑母却不同意,认为徽因是大家闺秀,与刚离婚的徐志摩结婚等于做了填房,有辱门面和名声。加之身边亲友一再撮合,林徽因不得不认命了,把天平倾向了梁思成。尽管她知道这样的选择太对不起徐志摩。

1925年3月19日,刚满3岁的小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此时的徐志摩,却因追求有夫之妇陆小曼而招致满城风雨,避走欧洲

3月18日,徐志摩在父母的催促下准备到柏林,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抱怨道:“再隔一个星期到柏林,又得对付张幼仪了,我口虽硬,心头可是不免发腻。”

陆小曼,又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名媛。

她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精通英文和法文,被誉为“校园皇后”,还是一位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她的丈夫王庚1911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被保送美国,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后转入西点军校。学成归国后,供职于陆军军部,曾以武官身份随陆徵祥参加巴黎和会。他与陆小曼于1922年结婚,不久就任哈尔滨警察局局长。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惯,很快离开王庚回到北京娘家。就在这时,徐志摩与陆小曼一见钟情,难舍难分。一个是离婚不久的鳏夫,一个是家有丈夫的妻子,又都是社会名流,京城名媛与海归才子的绯闻,在九十多年前的北京,不啻是爆炸性新闻。很快,徐志摩在北京待不下去了,于是出国避避风头。

徐志摩赶到柏林,在殡仪馆里紧抓着彼得的骨灰坛子,流下眼泪。

3月26日,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地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婚礼,曾给张幼仪发请柬,但她没有去。两人婚后回到海宁硖石,与徐家父母同住。张幼仪则说服徐家二老,让长子阿欢随自己安顿在北京。陆小曼个性不拘小节、浪漫娇惯,她在公婆面前公开和丈夫亲热的作派,令徐志摩父母深为反感,遂要求到北京与张幼仪及孙子同住。张幼仪较之陆小曼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建议二老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后,再到孙子这里来,免使徐志摩陆小曼尴尬。

一个月后,徐家父母离开家乡,到北京投奔张幼仪。他们把张幼仪认作养女,将财产分为3份:老夫妻留1份;给徐志摩和陆小曼1份;给张幼仪和阿欢1份。在徐志摩放弃家族责任的情况下,张幼仪实际上已成为徐氏家族的掌门人。

张幼仪打理徐家生意,成了中国史上第一位女银行总裁

1927年初,张母去世,张幼仪带着阿欢回上海奔丧并留在上海。她先在东吴大学任德语教师,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自任总经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正是她的公公加养父徐申如。云裳时装公司开办不久,张幼仪又接受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的四哥张公权的提议,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银行总裁。

张幼仪独当一面,才干突出。每天上午9点正,她准时来到银行办公室,这种分秒不差的习惯是从德国学来的。下午5点,会有个教师到公司来,给她补习一个小时的国文。6点钟她再到云裳时装公司打理财务。她很有经商头脑,在股市里赚了不少钱。她在自己的住房旁边,给公婆盖了一幢房子。

成为女银行家的张幼仪和儿子徐积楷合影。06.张幼仪抱着大儿子。

抗日战争期间,她囤积军服染料,等到价钱涨到100倍,再也没法从德国进货的时候才出手,赚得一大笔钱。之后,她又用这笔钱投资棉花和黄金,同样财星高照。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应林徽因之邀,乘飞机赶赴北京,出席她给外国驻华使节开设的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讲座。不料,徐志摩搭乘的邮件飞机,竟于当天下午2时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一代诗人飞天而去,年仅35岁。

徐志摩坠机身亡的悲剧发生后,陆小曼备受责难,身受种种压力。在陆小曼悲痛欲绝、无力操持的情况下,张幼仪以她的冷静果断处理了一切:让八弟禹九带领13岁的阿欢前往济南认领遗体。公祭仪式上,陆小曼想把徐志摩的衣服和棺材都换成西式的,但被张幼仪坚决拒绝,按足民间寿衣的样式,给徐志摩穿上蓝色的丝绸长袍,上罩一件黑马褂,头戴红顶黑绸小帽。

陸小曼在給徐志摩寫信

徐志摩遇难时,陆小曼29岁。她猛然警醒,痛悔前非,认识到在徐志摩坐机失事诸多复杂因素中,她自有其咎,但“万千别恨向谁言”?洗净铅华,她从此素衣服丧,深居简出,闭门度日。绝迹于公开场合,对外界于她的所有指责不作任何辩解。

陆小曼书法作品

此后几十年岁月,她专心做了两件事,一是收集徐志摩的文字整理出版,一是画画。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孤身一人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终年63岁。陆小曼在病痛中度过了34年,她死前唯一的愿望是和徐志摩合葬,能埋骨在徐志摩坟穴里,但徐家不答应。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

1949年4月,张幼仪离开大陆移居香港。她的楼下邻居苏纪之医生与妻子离婚,带着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苏纪之向张幼仪求婚,张幼仪分别向二哥、四哥征求意见。

四哥张公权始终没有回复。二哥张君劢来信表态:“此名教事,兄安敢妄zan一词?妹慧人,希自决。”张幼仪只好给远在美国任土木工程师的儿子阿欢写信:“母拟出嫁,儿意云何。”相对于困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儒学名教的张君劢,阿欢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价值观,他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此信颇得其父风韵。

1953年,53岁的张幼仪和苏纪之在东京举行婚礼,之后共同生活了20年。1972年苏纪之因肠癌去世,张幼仪移居美国。1988年,她以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安葬在市郊墓园,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4个字。

在张幼仪去世八年后的1996年,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在美国出版了张幼仪的口述自传《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书中,这位从婚姻中突围并升华的女子坦陈:“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文阳:在我看来,文中并无恶人,至多是认知和观念的不同;气质和秉性的差异而已。即如负心的徐志摩,友人也是如此评价他:“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谈笑自若;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志摩是个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没有一个人他对他不和蔼,没有一种人,他不能优容,没有一种的情感,他绝对地不能表同情。”

这样的评价,一般的好人又有几个能当得起?

当然,最了不起的是张幼仪,她既存贤淑,又能自尊,更有追求幸福,更新命运的勇气。她成功后,自谦地说是离婚使然,这固是实话,可若非自身出色,谁又能玉汝于成?

其子阿欢亦可敬,一句“母如得人,儿请父事”,令人感佩不已。

责任编辑: 林亿  来源:华人生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1215/851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