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男人会不会出轨 看这两点

1

那天,暴雨红色预警。我原本约了慧姐晚饭,正犹豫要不要冒死赴约,慧姐老公打来电话:天儿不好,要不你们晚上别出去了吧,我替小慧请个假。

好啊。我说,慧姐怎么不自己跟我说?

他笑:她有点不好意思,我皮厚,就代劳了。麻烦你待会跟她说下,千万别提我请过假哈。

我随后给慧姐打电话,建议取消约会。

她欣然同意。

晚上,我和慧姐在微信聊天。

扯天扯地聊得正欢,她忽然说,等下哈,余大夫(慧姐老公)给我带了夜宵回来,非让我趁热吃。人家忙了一天,还顶风冒雨给我买夜宵,我不给个面子也不合适。

我才知道,余大夫下午有两台手术,给我那通电话,估计是在手术间歇打的。

要不要这么贴心啊!

我说,你家老公可以当选宇宙疼老婆协会会长了。

慧姐笑,说给你看个好玩儿的。

接着发过来两个微信截屏。

——是一个小姑娘发给慧姐的长微信,大意是:她是余大夫的患者,治疗中爱上了他,也大胆表白过,但不幸被拒。她认定他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男人,只是现在还没有爱他的资本,所以很渴望能旁观他的生活,跟他们夫妻都做普通朋友。

慧姐说:搞不懂这90后啊,这么冠冕堂皇撬人家老公,而且还能搞到我的微信,实在是艺高人胆大。

余大夫怎么评价?我问。

她说我没跟他提过,这点小事相信他能处理好。

2

老实说,我见过太多老公婚外情后的遮遮掩掩,以及小三用尽花招破坏情人的夫妻关系,这微信如果放别人身上,我一定提醒一句:别太自信,给男人敲敲警钟是有必要的。

但慧姐不同。余大夫确实给了她自信的资本。

有两件事我印象颇深。

一是,有次我和慧姐八卦男明星出轨,余大夫在旁听到,轻描淡写地说,这些男人啊,就是没想明白,外面的女人都是虚的,留不住,家才是男人幸福的根本,好好爱老婆才是正经事。

我赞他三观好正。他又补充:可能人和人不一样,反正我知道,没我老婆就没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得对她好,对她负责。

他说起这话,认真而坦诚,完全没有戏谑、表白或讨好的意思,可信度甚高。

当然,人有时候是言行不一的,说得好未必做得好。

真正让我对他刮目相看的,是另一件事:

很偶然的一次,我遇到他们医院的一位女医生。她说起科里有个小护士,漂亮风骚,走路来回扭,护士服最上面的扣子从来不扣,逐个勾搭男医生,搞得科里鸡犬不宁。

“那些男医生也是,看不出那小护士的品性,个个上钩。”

“个个上钩?”

“还就是内科主任抗住了。人家不吃这壶,看出意思不对,直接把她调走了,这不才来的我们科么。”

——这个内科主任,就是余大夫。

这一句“抗住了”,让他在一群乌合之众里脱颖而出。

我默默在心里给他点了32个zan。

3

不出轨的男人,大概有三类。

一类是没机会。

一类是没胆量。这两类都是迫于无奈,不值一提。

第三类,也是最让人赞赏的,就是余大夫这样“主动不出轨”的男人。

我觉得根本上,他们有两种特质:三观正,自制力强。

三观正。发自内心地认同婚姻准则,也愿意遵守。知道结了婚,就要对家、对老婆负责,他们懂珍惜懂感恩,也有原则有底线有规则意识,以忠诚专一为荣,以胡搞乱拉为耻。而不是既想享受婚姻的利好,又不甘承受婚姻的约束,表面说的比唱的好,实则一肚子鬼胎,一屁股猫腻。

自制力强。欲望人人有,正如理性人人有。人的行为,很多时候就是欲望与理性的博弈。要让理性战胜欲望,靠的就是自制力。自制力强大的男人,才管得住下半身,才能做到忠诚专一。否则,D罩杯小护士一个暧昧眼神就神魂颠倒,一言不合就底线失守,三观再怎么正,也是枉然。

所以,看一个男人会不会在面临诱惑的情况下出轨,主要就是看他的三观和自制力。三观正,让他拥有不出轨的意志。自制力强,使他具备不出轨的能力。

4

有个段子。

说最专一的男人,是火车司机。因为他们最怕的事情就是出轨。

这话细想,其实也有几分道理。

不出轨的男人,就像火车。一来,他们目标明确内心坚定,知道既然上了这条轨,就必须在这儿走,哪儿也不能去,此谓三观正。二来,他们有严格的自我约束力,旁边的路再美妙再通畅,人家也不为所动,此谓自制力强。

而有些男人则像汽车,明明是单车道,瞅准没人,也要压个实线抢个道,高兴了还可能换个路线,管你规则不规则,轨不轨的,我先痛快了再说。当然,最后出事受罚的肯定也是这种人。

那些生活里漠视规则的人,在婚姻里,很可能也是如此。

那些随心随欲随便逾矩的人,面对婚外诱惑时,很可能同样难以自控。

这样的人,生活一定会不期然开出罚单,连累老婆孩子一起遭罪。

真正靠得住的,是火车一样的男人。他们看起来可能一根筋,但这不是因为傻,而是具备良好的三观和强大的自制力,这种优秀的素养和品性,将使他们拥有稳妥的人生和久远的幸福,自己和家人,都受益无穷。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家庭文摘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227/888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