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鲜为人知 卫立煌白崇禧傅作义机要秘书中的三个中共特务

—国民党高级将领

作者:
中共早期有三名活动在国军高级将领身边的秘书。他们都有大学文化背景,而几名国军高级将领也都因爱惜人才且又以同乡的因缘将他们揽为自己的幕僚。这三名秘书,分别是卫立煌的秘书赵荣声、白崇禧的秘书谢和赓、傅作义的秘书阎又文。

中共早期有三名活动在国军高级将领身边的秘书。他们都有大学文化背景,而几名国军高级将领也都因爱惜人才且又以同乡的因缘将他们揽为自己的幕僚。这三名秘书,分别是卫立煌的秘书赵荣声、白崇禧的秘书谢和赓、傅作义的秘书阎又文。这三名秘书的故事中的若干细节,至今仍不大为人所知。

irc_mi ifhK69D2Tagc-pQOPx8XEepE

蒋介石与傅作义、卫立煌

赵荣声:刘少奇安放在卫立煌身边的一颗“冷棋”

赵荣声,1915年生,安徽安庆人。1935年考入燕京大学法学院,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加入中共,随即担任该校党支部宣传委员。1937年春,他与十几个同学一起奔赴延安,而接待他们的是当年燕京大学的学生领袖黄华。

随后,他们又见到了朱德林伯渠、博古、陈赓、成仿吾、丁玲等人,还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听了毛泽东讲述的抗战问题,后又听了毛泽东在延安积极分子大会上所作的“统一战线与抗战问题”的报告。

不久,抗战爆发,北平失守后中共党组织通知赵荣声向后方转移,赵荣声辗转至上海,本欲前往延安,但因囊中羞涩,只好先回老家去筹钱。在安庆,赵荣声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宣传抗日。安庆沦陷后,赵荣声又迁徙到汉口,在这里他得知丁玲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已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遂直奔山西的战时中心临汾。在那里,他找到了丁玲和彭雪枫,成为八路军随军记者。

为八路军争取物资

1938年1月31日,正逢农历过年,时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的卫立煌来给朱德拜年,丁玲让赵荣声赴八路军总部去采访卫立煌。

赵荣声和卫立煌都是安徽人,不过,当时他们彼此互不相识,然而不久后有所变化。原来采访结束后,赵荣声执笔写了一篇《西线上的一个盛会》,随即在《群众》周刊上刊出,这引起了卫立煌的注意。卫立煌向部下安徽同乡刘毓珩询问作者的情况,并感慨说:“为什么能干的青年都跑到八路军那边去了?”

他突发奇想,嘱咐刘想法把赵找来,让赵到自己的司令部当秘书。刘毓珩恰好与赵荣声相识,此前他曾任清华“救国会”主席,后来他奉命到国军去做统战工作,此时他也明白卫的建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他写信邀请赵荣声到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来工作。赵荣声没有收到信。然而,碰巧的是赵荣声在临汾偶尔遇到了刘毓珩,但拒绝了邀请。

中共党组织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立即找赵荣声谈话,强调开展统战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劝说赵荣声接受这个邀请。接受了特殊任务后,赵荣声奉命到山西霍县(今霍州市)的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报到,当了一名少校秘书。卫立煌十分高兴。此后,每逢战斗间隙,卫立煌便与赵荣声交谈。在赵荣声那里,卫立煌思想上受到了许多影响。

卫立煌曾令赵荣声、刘毓珩等在西安成立“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战地工作团”。此后赵荣声又回到卫立煌身边。当时卫立煌所部与日军交战,卫的部队在韩侯岭遇挫,卫立煌打算把部队转移到中条山去,赵却建议他走陕北这条路,顺路去延安参观,卫立煌同意了。

1938年4月17日,卫立煌的车队由延水关出发直奔延安,及至延安,卫立煌会见了毛泽东等人。当时,毛泽东还设宴招待了卫立煌、郭寄峤等人。卫、郭又参观了抗大,卫立煌还特意去看了在山西前线受伤的林彪

不久,卫立煌从赵荣声那里获知陕北急缺抗战物资,在回到西安的次日,便下令拨发给八路军步枪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颗,以及180箱牛肉罐头。

奉命做卫立煌的工作

赵荣声在卫立煌部活动,他的上级是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林伯渠。赵时常向林请示和汇报,林要求赵应经常做卫立煌的工作,宣传中共。

卫立煌通过与赵的接触,感到赵荣声是了解自己的,两人能够说知心的话。如此时间长了,两人无话不说。有一次,卫立煌甚至提出参加中共。不久,赵荣声收到一封署名“胡服”的信,约他到河南渑池晤谈,赵荣声遂赶赴渑池八路军兵站,原来“胡服”就是刘少奇。刘少奇直言赵荣声争取卫立煌有功有失,所谓“失”,是说:“你的胆子不小,想挖蒋介石的墙脚。你知道不知道,这样做不但对党没有好处,反而有危险。”最后,刘少奇指示赵荣声:“你只要能在卫立煌身边待下去就是成绩。有事我会派人来找你,你不需要知道我在哪里,不要到各地找党组织。”

1938年底,卫立煌迫于蒋介石的压力,卫立煌解散了第二战区工作团。1939年1月,卫已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赵荣声继续跟随卫立煌,并被任命为洛阳长官部的机要室秘书。对此,卫立煌向赵解释说:“长期带你在身边,会引起别人闲话。现在让你到机要室,如果有什么事情,随时来找我。”

赵荣声在卫立煌身边活动,自然要以卫的亲信面目出现。1939年,他编写了《卫将军》一书,借以为卫立煌争做河南省主席造势,而“卫将军”这一历史典故,分明是指西汉大将卫青。卫立煌当上河南省主席之后,却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1940年4月,卫立煌和朱德再次会晤,双方签订了驻军防区的协议。国军有令凡是国军里的官兵须全部加入国民党,赵荣声遂请示中共组织,组织指示他便宜行事,即在被迫需要参加国民党的时候就参加。赵荣声加入国民党的介绍人,卫立煌指定为郭寄峤。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失败后,卫立煌被撤掉河南省主席一职。此时顾及继续留在洛阳对卫没有好处,赵荣声便请假回到老望了闲居中的卫立煌。

这年11月,卫立煌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因这支部队有许多蒋介石心腹陈诚的人,为了“避嫌”,卫立煌没有带赵荣声。赵荣声回到燕京大学继续深造。

1946年秋,赵荣声大学毕业,听说卫立煌新婚不久且准备出洋,便到重庆看望卫立煌。临别之际,卫立煌嘱咐赵荣声留在上海、南京一带,因为他确信自己不久就会回来,会有许多事要赵去做。

1947年10月,国共内战进入关键时刻,蒋介石催促在国外的卫立煌回国,让他去接替陈诚所担任的国民党军在东北的主帅职务。此时,赵荣声已由安徽回到上海,又来到兰州,找到时任民国甘肃省主席的郭寄峤,郭安排他到西北日报社担任社长。

右派的经历

中共建政后,赵荣声被安排在工会系统工作,最初担任全国总工会文教部负责新闻发布的工作。由于他没有任何介绍信或可以证明自己是党员的证件,全总机关的党总支让他写简历交组织审查,但赵认为自己奉命做统战工作十余年,卫立煌却以“东北剿匪总司令”身份成为战犯,又逃往香港,他自感有愧,没有完成中共交代的任务,没有任何成绩,所以只写了一份检查,而党总支也没有承认他的组织关系。此后,赵荣声被调到工人日报社工作。

反右运动后期,由于赵荣声卧底的那一段历史处于秘密状态,无人知晓,在反右运动的重灾区工人日报社,他“理所当然”地被划为“右派”,下放山东,实行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组织复查了赵荣声的历史,赵荣声得以恢复名誉。

离休前,赵荣声是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副社长。离休后,他相继撰写并出版了《回忆卫立煌先生》《沿着斯诺的足迹》《一二·九运动中的〈燕大周刊〉》《沟桥劳军采访记》《为了燃起大别山抗日救亡的烽火》《三十年代燕京大学党的活动》等,他还编辑出版了《一二·九在未名湖畔》一书。1995年,赵荣声因病去世。随着时间的流逝,赵荣声的经历逐渐为中共内部所知。曾任劳动部副部长的刘子久在《忆少奇同志》一书中回忆了当年刘少奇安放“冷棋”一事,他说:“少奇同志斩钉截铁地对那位有可能在卫立煌身边长期待下去的同志说,你在那里长期待下去就是胜利……”

谢和赓:红色秘书的特别潜伏

谢和赓,1912年生,广西桂林人。他当过许多人的秘书———冯玉祥的秘书、吉鸿昌的秘书、李宗仁的秘书、白崇禧的秘书,甚至是国军大本营国防会议的秘书,以及国民党中央军委的秘书,等等。

奉命潜入桂系势力上层

谢和赓早年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1932年底,“九一八”事变之后赴察哈尔抗日前线。翌年3月,他经冯玉祥部队中的中共人士宣侠父的介绍,秘密加入中共。在抗日同盟军中,谢和赓是一个三等兵。由于表现出众,他被吉鸿昌委任为上尉秘书兼司令部教导队教员,还先后担任过冯玉祥和吉鸿昌的秘书。

察绥抗日同盟军失败后,中共派谢和赓潜回广西,潜入桂系势力的上层,宣侠父也随同谢和赓去对桂系上层进行统战。

行动之前,中共北方局向谢和赓交代了工作原则:一、站稳脚跟,调查和研究桂系上层的军政情况;二、设法争取接近李宗仁、白崇禧;三、秘密开展发动全国抗日的宣传和鼓动工作;四、每月或两个月写信给天津吉鸿昌(其时已秘密加入中共)的饭店经理,随便说几句无关紧要的话,不用真名,作为与组织的联系方式。当时谢和赓的代号是“八一”,他只与宣侠父保持单线联系,直接受周恩来李克农的领导。

在南下前,谢和赓手持吉鸿昌的信函,上泰山拜见了冯玉祥,冯玉祥也为谢和赓写了一封介绍信。冯玉祥还答应给李济深写信,请李济深向李宗仁和白崇禧推荐谢和赓和宣侠父。此前桂系在崛起过程中曾得到过冯、李的支持和帮助,于是看了他们的介绍信之后,李宗仁和白崇禧便对谢、宣有了一定的信任,决定留用二人。

1934年冬,谢和赓被派任广西省工商局研究员及建设厅工商科一等科员。不久,他起草了一些计划和章程,受到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嘉许。

随即,谢和赓被授予一枚第五路军总部的特别出入证章,凭此无须经岗哨通报,便可随意出入李、白的住处。谢和赓感到时机已成熟,遂多次向李宗仁和白崇禧推荐同来的宣侠父,称其此前在黄埔军校以文武双全著称,又擅于做联络工作。于是,宣侠父被委任为广西绥靖公署上校咨议。谢和赓和宣侠父在桂系站稳之后,常常在工作之余去邕江江畔的临江花园秘密接头,彼此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商量应对之策,并向中共组织泄露有关情报。

建议白崇禧接受蒋介石“共商抗日大计”的邀请

1937年8月2日,蒋介石电邀白崇禧赴南京共商抗日大计。当时鉴于桂系与蒋介石嫡系的历史恩怨,以及对形势的判断,李宗仁等反对白崇禧应邀前往,白崇禧举棋不定。谢和赓连夜写信给白崇禧,建议赴京。

白崇禧读信,深觉其言之有理,遂决定如约飞赴南京,并要求谢和赓一同前往。中日大战在即,白崇禧赴南京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谢和赓则被白崇禧任命为其身边的中校机要秘书,职责系处理日常文件和函电。不久,白崇禧又推荐他就任大本营国防会议秘书,其职责为在秘书长张群手下进行国防会议记录和办理相关事务。

是年10月,战局愈加险恶,日军业已开始向南京迂回靠近。谢和赓通过自己的表现不断获得白、李的信任。不久,谢和赓被破格提升为上校。

11月,淞沪会战国军撤退转移,上海沦陷,随即日军急攻南京。就在南京沦陷之前,谢和赓随指挥部开赴战时临时首都武汉。

在桂林和美国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谢和赓随第五战区司令部撤往广西桂林,随即李克农也在桂林建立了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此时,由洪深、金山率领的上海抗战演剧二队也来到桂系所辖的第五战区宣传,而此前该队在南京时,谢和赓曾奉命探望,他对演剧二队的人员已非常熟识,特别是对队中的女主角王莹,更是别具情怀。王莹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剧坛、影坛、文坛的三栖明星兼作家,15岁时加入中共,又曾在上海艺术学院、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等校读书,还远去日本留过学,因主演了夏衍创作的国防戏剧《赛金花》而闻名上海滩。

此时,李宗仁与夫人郭德洁邀请该队来桂林演出,还打算由广西省政府资助他们赴南洋演出,通过向华侨宣传抗战,募集抗日资金和物资。演剧二队来到桂林后,更名为“中国救亡剧团”,他们的演出,深受广西各界好评,而谢和赓更加成为追星一族,此时他对王莹的情感终于释放而出了。

谢和赓曾与白崇禧夫人马佩璋的表妹杜荣结婚,但两人没有感情基础,所谓志不同道不合,结婚不及一年,就分居了,仅仅维持着一桩婚姻关系。谢和赓接触到王莹之后,心有所属;而王莹也钟情于这位英俊的青年军官,并十分同情他的境遇。谢和赓和王莹陷入热恋后,在社会上和党内,许多不知内情的人们却对他们提出了非议。

此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时为了争取美国支持中国抗战,中国政府向美国派遣了一批留学生,谢和赓和王莹两人也被推荐到美国留学。

行前,周恩来分别与谢和赓、王莹谈话,周恩来说:“你们的恋爱关系完全正当,到了美国后,希望你们相依为命,互相学习,真诚相爱。但为了工作,小谢还不能解除旧的婚约,在旧关系解除之前,(你们)暂时不能结婚,也不能同居。这是中央的规定。”

1942年,谢、王两人分别以国民政府海外部海外视察员、学习员的身份赴美留学,其间他们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指示,只以友人身份相处。中共建政后,谢和赓收到家人寄来的其与前妻离婚的判决书以及刊登有前妻与他离婚通告的《桂林日报》,才于1950年2月和王莹正式结婚。

在美国,谢和赓先后在美国世界事务学院、美国西北大学、费城州立大学研究院学习。王莹则先后在贝满学院、耶鲁大学学习,另外她还去邓肯舞蹈学院学习过舞蹈。其间,谢和赓曾接办了美国华侨报纸《纽约新报》,任代总编辑一职,负责翻译和撰写社论的工作。王莹则被推选为中国代表参加了世界青年学生代表大会,还组织一个中国剧团,并首先应罗斯福总统夫妇的邀请,专程到白宫演出,随后又率团到美国各地巡回演出。

1954年冬,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谢和赓和王莹此时的中共身份已经暴露,他们被美国移民局扣押,并被投进艾丽丝岛的监狱,并拒绝加入美国国籍。

在“文革”中

他们的状况被周恩来得知后,周恩来马上指示中共外交部通过第三国向美国进行交涉,并以在韩战中被俘的美国战俘来换回两人。1955年新年,谢和赓和王莹回到了北京,随即受到周恩来和董必武等人的接见。周恩来说:“你们夫妇俩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你们的使命,对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归国后,谢和赓曾任《世界知识》杂志的高级编辑兼欧美组组长等职,还曾被调到外交部工作;王莹则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一职。

1957年,谢和赓因在“鸣放”期间提出“中南海应向老百姓开放”的意见,被划为“右派”分子,流放到北大荒劳改。由于周恩来和董必武的出面干预,一年后他得以重返北京。1966年“文革”爆发,此前因江青早年在上海时曾与王莹争演话剧《赛金花》主角一事,江青对王莹有积怨。不久,王莹、谢和赓以“美国特务”的罪名,被关入秦城监狱。1975年春,当时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得知了他们的情况后,遂指示有关部门将谢和赓释放出狱治病(在被关押了8年之后,谢和赓已两耳失聪,不能言语,又丧失了思维能力)。此时,王莹已死于狱中。

谢和赓和王莹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此后谢和赓仍在外交部工作,直至去世。

阎又文:傅作义身边的深层潜伏者

阎又文,1914年生,山西荣河(今万荣县)人,于1934年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其间曾参加过由中共地下党员杜任之、张友渔等主持的中外语文学会。

绝密单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阎又文原计划去延安,后来按照邢西萍(徐冰)的安排,改赴同乡傅作义的部队中工作。阎又文是傅作义的小同乡,才华出众,文笔锋锐,傅作义非常赏识他,让他跟随自己,做自己的私人秘书。不久,国共两党达成正式合作,部分国民党部队依照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做法,邀请中共派人到部队中从事政治工作,当时中共中央特派员潘纪文奉命潜入傅作义部队中,潘不久即发展阎又文秘密加入中共。

1939年下半年,由于抗战局势,当时傅作义对中共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其部队中的共产党政工干部被“礼送出境”。由于事出紧急,中共党组织来不及作出相应的安排,阎又文自此与中共失去了联系。在傅作义身边,阎又文逐渐升任至少将新闻处长、奋斗日报社社长、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工处副处长等职。

抗战结束后,当时在陕北保安处工作的王玉接到了上级交派的一个任务:马上到绥远傅作义部队中去寻找一个名叫阎又文的中共地下党。而此时阎又文失去联系将近7年了。1946年过年过后,王玉来到了包头,经过探查,他打听到了阎又文的下落。在王玉动身之前,边区保安处的领导曾交代说:找到阎又文后,一定要与阎又文建立绝密的单线联系,决不允许和任何地方组织发生关系;此外,通过阎又文了解和掌握傅部的情报,特别是了解和掌握傅作义和蒋介石的关系,至于其他的,一律不要搞,以免增加暴露的风险。

此次与阎又文联系,也只有王玉一个人,据说当时即使在中共区知晓阎又文真实身份的,也只有边区保安处和中央社会部的几个人,这条情报线实际上就是几个人:阎又文—王玉—罗青长、李克农。后来阎又文的真实身份难以被世人知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随即,王玉联系上了阎又文。当时,阎又文已是国民党军第十二战区政治部副主任,上校军衔,是傅作义的机要秘书,深得傅作义的赏识和信任。但凡傅作义主持的军事和政治会议,都由阎又文负责记录;傅作义的重要电报、文件及讲稿等,也都由阎又文起草。阎把傅作义的军事实力、作战计划、师以上将领的情况,以及傅和蒋的矛盾等源源不断地汇报给了王玉。阎又文特别提醒王玉:傅作义部很可能会进攻绥东地区。

随即,王玉马上找到驻扎在绥东丰镇的中共华北野战军某部,将这些信息报告给了部队高层,但后者表现出姑妄听之的态度,以为这是对傅作义的军事力量估计得太高了。

后绥东战役傅部前锋相继占领了集宁、丰镇、阳高、张家口等地。当时李克农曾批评性地总结说:华北战场解放军的初期失利,败就败在对情报的不够重视。此次战役后期,华北野战军对傅部采取了避其锋芒的战略撤退措施,未与之发生大规模的战斗。若干年后,罗青长对此这样评价说:当年阎又文的情报对我华北野战军免受更大的损失起了重要的作用。

替傅作义写致毛泽东的檄文

1946年7月31日,解放军攻大同一城终未能攻克,集宁又遭失守,而且张家口又处于傅部两面夹击之下。傅部一路高歌,相继攻下卓资山、集宁、丰镇,矛头直指中共在华北地区占领的最大城市张家口。此时的傅作义命令阎又文写一封致毛泽东的公开信,表示要“长自己的志气,灭共党的威风,同时也给蒋公显示我们的态度”。

对此,阎又文遇到了自己人生中最艰难的一个选择:写,还是不写?阎又文马上让王玉向中共中央请示,王玉迅即向延安进行了汇报。阎又文得到周恩来的直接指示:“这封信一定要写,而且要骂得狠一些,要让傅作义和他的官兵兴高采烈、得意忘形,也让我们的指战员看后在战场上恨不能把敌人一口吃掉。”

1946年9月20日,傅作义部队的机关报《奋斗日报》刊登了这篇《致毛泽东的公开电》。第二天,南京《中央日报》迅速加以全文转载,其大字标题是《傅作义电劝毛泽东,希接受教训,放下武器,参加政府,促进宪政》。阎又文施展其才华,把这篇傅作义致毛泽东的檄文写得洋洋洒洒,言语犀利。其实公开信着笔之前,已经通过周恩来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

1949年中共占领北平后,傅作义、邓宝珊赴西柏坡拜会毛泽东,阎又文随行。当傅作义见到毛泽东时,惭愧地说:“我有罪。”毛说:“你办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随后,有人向毛泽东引见傅作义身后的阎又文时,毛泽东笑着说:“阎又文,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啊!”

暗战北平袁多次统战傅作义

至1947年底,傅作义已升任华北“剿匪”总司令,坐镇北平。当时,他不但有20万嫡系部队,还拥有华北地区40万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指挥权。翌年5月,李克农命令王玉速到北平再行联系阎又文。此时阎又文的卧底任务是搜集傅部的战略情报,这包括傅作义的政治动向,国军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和作战计划,傅和蒋的关系,等等。在与王玉接头后,阎又文将王玉以《平明日报》记者的身份安排住进了北平饭店。

而此时的阎又文除了仍是傅作义的秘书之外,其军衔已升至少将,同时兼任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政工处副处长、新闻处处长和新闻发言人等。至于王玉和阎又文的具体联系,是每周六阎又文在北海漪澜堂主持中外记者招待会时,王玉持记者证参加,而有关的绝密情报遂通过这一公开的场合被秘密传送出去。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接近尾声,当时中共的拟先夺取归绥,攻克太原直至山西全境,然后一举解决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关键时刻,李克农再派王玉潜入北平,并限他两个星期拿到傅作义的作战计划,最迟也不能超过三个星期。然而,仅仅一个多星期之后,王玉就回来了,他从阎又文那里带回了傅作义的详细作战计划。这份情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华北乃至全国战局都起到了重要影响。随即,根据阎锡山死守太原、傅作义部队高度机动等情况,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并指示华北野战军撤围归绥、缓攻太原,以此迷惑和稳住傅作义。同时,对在淮海战场上已经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也暂缓攻击。

1949年1月,根据傅作义对战和仍不明朗的态度,解放军占领天津,切断了傅作义海上逃跑的路线。10日,阎又文又接到王玉发来的指示:迅速了解傅作义的动向。阎认为傅作义的动向可能是:一、南逃会蒋,在长江一线驻军;二、往西线而去,投靠西北马家军;三、固守北平,与林彪部队决战于此。不过,傅犹疑不决,决心难下。此时,阎又文力劝傅,其部非蒋嫡系,投靠蒋绝非上策;如与西北马家军会合,如今北平已被共军百万大军所包围,此路显然不通;与林彪决战,则分明是绝路,况且北平这座文化古城将遭到毁灭性破坏,敌我双方都将成为千古罪人。那么,不妨寻找第四条出路,与城外的共产党谈判,寻找转机。傅作义对此仍犹疑不定。在此间隙,根据中共指示,阎又文配合各路人马,如邓宝珊、傅冬菊、刘厚同、何思源、杜任之等,对傅作义展开攻心战,终于使傅作义决定派代表与中共和谈。

随即,阎又文代表傅作义参与双方的和谈。1948年12月25日,在傅作义战与和尚不明朗的时候,新华社公开宣布了一份以蒋介石为首的43名国军头等“战犯”的名单,其中有傅作义的名字。对此,傅作义心里十分在意。此时,阎又文对傅作义进行了许多劝导工作。他说这是“周瑜打黄盖”,即“蒋介石对你不率部南撤肯定会生疑,而华北丢了再去南方,蒋不会饶过你。共产党正在和我们和谈,这时把你和蒋绑在一起,应该是为了解除蒋的怀疑”。后中共密使很快转来了一封毛泽东亲拟的电报,电报告诉傅作义:“我们这样一宣布,你在蒋和蒋的部队面前地位加强了。你可表示坚决打下去、别无出路,暗里和我们谈好,和平解放北平。”

此后双方的秘密和谈重新开始,阎又文受命作为谈判代表,对谈判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回到北平后,他把与叶剑英的谈话记录交给傅,傅看后沉思良久,说:“看起来,事到如今,只有放下武器这条出路了。”

1949年1月22日,阎又文以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工处副处长的身份,在中山公园水榭举行了最后一场中外记者招待会。他代表傅作义宣读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以及傅作义的文告。此后的1月31日,中共占领北平。2月2日,傅作义偕邓宝珊、阎又文赴西柏坡拜会毛泽东。在那里,阎又文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直接上级领导罗青长,并正式恢复了自己的组织关系。不过,当时他的真实身份仍未公开,仍继续协助完成傅作义部队的改编的工作。

中共建政后,阎又文随傅作义部队接受改编。此后,他由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点名,调任水利部办公厅主任。再后,又任水利部农田水利局副局长。不过阎又文的真实身份仍然没有公开。

1961年,阎又文奉命调至农业部,曾任粮油生产局局长。其时正值全国大饥荒,主管粮食生产的阎又文,其压力可想而知。由于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终积劳成疾,于1962年9月25日逝世,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

阿波罗网改编自中共党媒《党史博览》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423/91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