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心脏病突发的6种征兆 早知道可救命

心脏病是死神派来的杀手,全世界死于心脏病的人数占了死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突如其来的发作让人防不慎防。心脏病发作前常常有一些征兆,注意这些征兆,早点发现,早点采取治疗措施。

1、呼吸困难,头晕,难以深呼吸

当你感觉难以深呼吸的时候,你也许会以为是你的肺出问题了,但这同样可能是由于心脏虚弱而导致血液里氧过少的结果。官方认为呼吸困难、短促通常都是系列心脏疾病的第一征兆。在哈佛的一项研究中,40%的女性心脏病患者在被确证之前的6个月都有呼吸短促等现象。

特征:你会感觉你像在高海拔地区一样无法吸进更多的氧气。你会感觉头很轻,甚至晕眩。持续性的哮喘或者肺部不适也同样可以让你怀疑是否是心脏的问题。

应对:呼吸急促既可能是肺部的问题也可能是心脏的问题,为了避免拖到后面,及早检查才是王道。

2、心跳加剧,猛烈或者不规律

突然、或者无缘由的心跳加剧,不规律的心跳都能在心脏病发作前几周或者一两个月提醒你:你要注意了。如果只是心律不齐,并没有伴随着心跳的加快,那么情况还稍微好一些,可一旦心跳不规律的同时还伴着每分钟心跳的加快(即医学上的心室性心搏过速),那么身体已经明确地指示,你该立马去医院了。尤其是在运动之后,一旦发生心室性心搏过速,则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因此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求帮助。

特征:上述症状很容易与惊恐发作(一种病症,亦称为急性焦虑发作)搞混淆。通常,并没有明显的诱因能够导致突然心跳加速并心律不齐,但是有一种心室性心搏过速是由激烈运动后造成的。当这些现象持续1到2分钟后,头晕无力也随之而来。

应对:立即求医。

3、恶心,胃痛,消化不良

如果你在没有任何明显缘由的情况下有了这些反应,那么你极有可能是心血管出了问题,从而引发的肠胃不适。动脉由于脂肪沉积物堵塞将会减少甚至阻断血液传输给心脏,而这会引起心绞痛。这些症状在一些以为是小问题,从而避免去诊所或者医院的妇女身上最为常见。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的一年里有42%的女性是因为心脏疾病而去世,而同期只有24%男性死于心脏病。

特征:当你出现了上述症状,及时休息将能帮你缓解不适。如果是心脏病的征兆的话,这些症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会一直反反复复。因此,一旦你吃了过去习惯性服用的抗酸药、止呕药等后,很快又复发了的话,那么就要考虑心脏问题了。

应对:用几天来观察你的这些症状,健康饮食,从而确定不是胃病或食物问题。如果症状仍然存在,那么请到医院进行专业的胃肠道检查,别忘了提醒医生考虑到心脏方面的问题。

4、极度疲劳

如果你有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月的压倒性疲劳感,那么这宣告着你的心脏出了问题。当然,也许你会说感冒了也会感觉疲劳,但持续性的疲劳感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病毒引起的。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机构报告,超过70%的女性在确认患有心脏疾病之前的几周时会极度的疲劳。

特征:疲劳是突如其来的,并没有激烈运动、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诱因。通常,你会与往常一样迎来新的一天,但很快你就会陷入极度疲劳里,到了下午你就会完全提不起精神。此外,沉重的四肢也是另外一个信号。

应对:赶紧去医院检查吧。

5、不寻常的过度出汗

当你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进行运动却会突然出汗的话,那么这常常是你心脏疾病发作前的一个信号。对女性而言,感觉上更像是更年期里的潮热或者盗汗。根据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在心脏病发作前,身体上例如颈子、后背、头皮、手心或者脚掌都会大量出汗。

特征:类似感冒的症状,却并非感冒引起,通常会持续超过一周,或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反反复复,这些便是心脏出现问题的征兆。

应对:确定自己是不是感冒了,如果没有,医院欢迎你。

6、肩膀、脖子、下巴或手臂疼痛

胸部疼痛是最为常见、也是人所共知的心脏病现象之一,也正因为此,人们容易忽略掉其他类似信息:比如肩膀、脖子等处的疼痛。事实上,身体会将心脏引起的疼痛信号通过神经上下传递至脊髓周遭,而辐射范围就包括劲椎附近。因此,心脏出问题后,你会感觉到脖子、下巴甚至连耳朵都可能感觉疼痛。这种痛感可能很锐利,但也可能只是隐隐作痛,以至于你以为它只是简单的肌肉拉伤。在死于心脏病的患者中,有超过50%的人首次受到心脏疾病袭击的感觉就是上述症状。而事实上,清楚的了解这些疼痛感正是得到快速医治的关键,遗憾的是,人们还很难将肩膀疼与心脏疾病联系一起。

特征:这些小地方的疼痛很容易被患者忽视,不过并不是无迹可寻。比如,当你有一天发现脖子有点疼,然后到了第二天脖子就不疼了,可到了第三天耳朵或者下巴却又开始疼痛起来,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是你的心脏动脉有问题了。

应对:如果持续疼了几天都没好,那么你可以放心的去吃止痛药。可如果疼痛部位上下转移了的话,那你可得去医院了。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飞华健康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428/92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