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一炷香” “一盏茶”到底是多长时间?

“一炷香”、“一盏茶”是多长时间?

古典小说上常常写道“一炷香的工夫”,武侠小说的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炷香”为限,这是为什么呢?

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的计时方法,也是古人最常用的计时方法之一。那么一炷香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古代除了用一炷香来计时,还可用一盘香、一炉香来计时。古代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篆”。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篆文“心”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篆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经常被寺院用作计时器。

着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用香计时,可谓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图形,借以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朴素心愿。

说法一: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2小时)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盏茶,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说法二“一炷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不是可以随便做的,一炷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说法三:古时指”一炷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

既然说午时三刻,那么“刻”与“时辰”肯定有换算关系,而第二种说法明显把两者单独定义,是矛盾的。从电视上看,一炷香时间并不长,若一炷香约为半个时辰,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半个时辰?所以,说法二不对。说法三没有依据,若一炷香的时间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那么一炷香与一刻钟重复,古人没必要有了“一刻钟”还要“一炷香”。还有我觉得“一炷香”、“一盏茶”是规定的时间量词,而并不是实际上的燃一炷香、喝一盏茶。何况香有长有短,茶杯的保温性能也有优劣。最后说法一中只有一刻钟与现在有冲突,但是古时候的一斤还等于十六两呢,也不是和现在不一样吗?只是时代不同,一刻钟改短了也不足为奇。

“一炷香”的时间,根据一炷香长短和粗细,要不同区别。有15分钟一炷的,有30分钟一炷的,也有60分钟一炷的。

“一盏茶”的时间也就是15分钟。喝一盏茶的时间,从端上来慢慢品尝,到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也要根据茶具的大小,茶温的高低来区别。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另附:“一柱香”还是“一炷香”

“柱”,本义是支撑房屋的柱子。段玉裁说:“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引申泛指一般的柱状物,如“顶梁柱”“擎天柱”“偷梁换柱”等。也指弹拨乐器上的系弦木,如“胶柱鼓瑟”,李商隐《锦瑟》诗中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炷”的本字是“主”,意思为灯心。《玉篇》:“炷,灯主也。”借指灯、烛。引申指可以燃烧的柱状物。再借用作量词,用于点燃的线香,如唐代许浑《秋夕宴李侍御宅》:“烛换三条烬,香销十炷灰。”表示时间长短的说法。可见,“柱”和“炷”两今字的功用不一样,互不通用。关键的一点是,“炷”字从火,用于指燃烧的东西,用作量词时,专门用来计量线香的数量。“一炷香”是不可以写成“一柱香”的。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头条回答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524/93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