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国防科技创新构思 令军迷意淫亢奋

作者:

笔者上周刚说了中国军工亦步亦趋,投机取巧,就看到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工程系舰船性能教研室董教授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能在水面、水下快速变换的作战平台。鉴于中国军迷对它堪称震撼的评价--「航母编队新利器」、「颠覆传统海洋作战理念」,「将让核潜艇成为历史名词」--实在有必要一探究竟。

中国海军不断提升军备,部分创新只属技术构思,已令一众军迷亢奋。

原来,这种「常潜式海洋攻搜作战平台」的核心创新不过是船体设有压载流道,静止或低速游弋时海水会灌入,充当压载水,达到总排水量一半以上船体和上层建筑的大部则浸入水中,航速增加时流道内的海水被引出,加上船底动升力,船体被抬出水面,可高速航行并发射武器。

水面舰艇如果能随时潜入水下,当然能增强(针对水面雷达和光电等探测手段的)隐蔽性,向这类方向创新当然是好事,可也要注意,这个创意并不新鲜,南美毒贩早就用土制的半潜小艇躲避美国缉毒力量的搜索了,对军舰无非是其性价比如何的问题。

从技术手段的创新上看,该项目无非是提出了一种压载水快速动态充/排的途径,但必须于航行中实现,且还要辅以船底动升力(不就是水翼艇吗),可见充/排的使用条件受限,速度也较慢,於小型船艇上尚有快速上浮/下潜之效,可研究者的目标竟又吹嘘到排水量数千吨级的巨舰。大型潜艇的使用经验是,无论是暴露后需快速下潜,还是有事需快速上浮,如需借助在水面依依不舍地滑行相当距离才能完成,早就误了卿命。

历史上,二战中日本就大胆尝试过潜水航母,直到最近俄罗斯还有人提出用冷战遗留的怪兽--「台风」级核潜艇改装潜水航母,但都因为潜水的特殊要求而严重制约了航空性能,成为不伦不类的「鸡肋」或空想。董教授的项目也必然存在水面/水下性能兼顾造成的两难,前苏联时代发展能在水面超低空长时间节能飞行的地效飞行器的经历就是经典教训,这也是该项目2010年提出时就遭到国内专家否定的原因。

虽然现在的报道美其名曰「这没有动摇董教授坚持原创新船型的想法,2013年最终成功申报并圆满完成了总装『新型快速作战平台』项目」,其实翻译过来或许是「经过百般活动,利用某种力量成功推翻了专家中间占多数的否定意见,强行拿到了立项和经费」。这在中国国防科研领域实在是保留曲目,从明明已被证明局限和代价严重的地效艇、大型水上飞机还依然被社会和领导们高度重视,就可知这种评价体系的扭曲。

更可怕的是,弄个新颖但不实用的原理拿了钱、得了奖、立了功,在应用上不妨低调一点,以免牛皮破了不好收拾。比如这种设计搞成「9XX型搜攻潜舰」,完全可以吹成应用了最时髦的美国「网络中心战」理念,效仿ACTUV(反潜战持续跟踪无人艇)项目,简化自身,利用数据链网络和外部情报支持,在远洋长时间跟踪敌方潜艇。

其实董教授可能也不是没这样吹,然而他自己和抬轿的记者、军迷偏偏太贪婪,又非要吹嘘这种舰「全能(对空、对海、对陆、对潜)、高速(包括水下)、可隐身、大吨位,在国际上具备领先地位」,还附上了想像图。

这些图显然连自己画都懒得动手,直接抄袭国外70年代就层出不穷的「武库舰」概念。其巨大的吨位和大量的导弹立刻让一知半解的军迷们高潮迭起,什么「搭载的大量武器只能证明其攻击能力强悍,依靠其强大的声呐性能和其他舰艇的数据信息支持,其搜索能力也不容小觑」。一股子前苏联海军「载机巡洋舰」的叠床架屋之感扑面而来。

一旦开始自吹,中国人就基本丧失智商。「如果055(大型驱逐舰)是赶上国际水平的话,那么它就是超越,接下来的路就只能我们自己探索了」,还高处不胜寒起来了;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可悲呀,为什么国家开始创新了,反而有些人开始说风凉话了呢?你为国家做不了贡献,还在这里否认别人的成果」。

可是,睁眼看看吧,除了ACTUV,去了解一下美国的SHARC(搭载传感器的长航时无人水面艇)、「空中拖曳式海军系统」(TALONS)等项目。与中国这种什么「常潜舰」相比,高下立判。这些项目有的也利用的是早已提出的传统思维,但一来明确承认局限,扬长避短,二来传统思维的创新应用,前提是关键技术的全新突破。中国人言必称弯道超车和颠覆性技术,你当然可以搞没有翅膀的飞机,没有履带的坦克,但你的实现途径在哪里?

途径八字还没一撇,就「全能」、「国际领先」和「超越美国」起来,怎么堂堂一个大国,混得跟伊朗朝鲜一个德行?

责任编辑: 林亿  来源:东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608/94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