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 中共官媒创造新词 “慢就业”

近日,大陆相关报告显示,去年高校毕业生进国企及合资等公司的机会大大减少,月均收入不到4,000元(人民币,下同),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逾30%。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再引关注。

财新网报导,6月12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下称蓝皮书)透露,相较2012届大学毕业生,2016届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就业比例从25%下降至19%,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比例从12%下降到8%,在民营企业就业比例从53%上升至60%。蓝皮书还指,2016届毕业生流动性增加,34%的大学生毕业半年内曾有离职的经历。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为3,988元。

此外,科学院的报告显示,2017年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达到795万。而同时,因经济下滑企业用工减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继续增加。

10年前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仅约400万,今年将翻倍。《日本经济新闻》早前的报导称,今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和非应届生,共计将有约1,000万人展开新一轮的就业竞争。

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中共官媒《光明日报》创造新词“慢就业”来替代大学生失业潮,宣称“慢就业”不失为一种选择,“慢就业”一族是想先游历、陪父母、了解市场等。

旅居新加坡的复旦大学黄继豪博士说:“从2007年就有七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直到现在,那你想想有多少人?所以它(中共)就用这个来缓和这些大学生的情绪,整个社会不满的情绪,它(中共)就是把被动的‘慢就业’变成主动的‘慢就业’,就是我是不愿意工作,我是为了游山玩水陪父母,事实是找不到工作。”

财新网去年11月22日报导,中国1999年开启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上升至2015年的40%。舆论普遍认为,高校扩招使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猛增,远远超过社会的需要。

大陆自由撰稿人朱欣欣还表示:“中国市场不是有严格法制规范的,所以说在就业的时候,存在着大量所谓‘拼爹’现象,凭关系而不是凭真本事;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也面临着不公平的竞争,这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等人的研究统计显示,北大、清华等名校近年来农村生源逐渐减少。上世纪80年代,家庭出身为农民的北大学生比例高于30%,到2013年该比例仅在10%左右。与此相对,在北大的新生中,官员出身的比例在90年代后稳定在50%以上。

山东烟台大学前教师张忠顺说,大陆教育费用十分昂贵,尤其是名校,普通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四年下来至少十万元以上,但一毕业便遭遇就业困境,学生及家长都难以承受,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大纪元记者杨一帆综合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615/946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