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杨继绳:邓胡赵体制自相矛盾注定失败

作者:
邓胡赵体制,是这样的一种体制:胡耀邦和赵紫阳身处第 一线,一个出任党中央领导,一个出任国务院领导。在他们后面,由老人们掌握着重大事情的最终决定权。但是,这种领导体制,有名义权力的人没有 实际权力,有实际权力的人没有名义权力,而且第一线和第二线难免发生矛盾。所以,“邓胡赵体制”是一种不能长期稳定的体制。

“邓胡赵体制”三巨头:赵紫阳邓小平胡耀邦

中央委员会成员的巨大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大改组,为邓小平造就了扎实的组织人事基础。这时邓小平就有条件构建中央的人事体制。

这时,华国锋还是党、政第一把手。现在是该请华国锋让出最高位置的时候了。对这件事的处理也是逐步进行的。

华国锋一身集中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三个最高职务。他的这些职务是逐步解除的,开始时是以“加强集体领导”这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请他让出权力。

1980年2月23日到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中央领导机构作了一个重要改变:恢复“八大”设立的中央书记处,作为政治局的日常工作机构。胡耀邦被选为书记处总书记。这是文革前邓小平曾经担任过的职务。同时,胡耀邦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常委的还有另一颗政治明星—赵紫阳。这一举措,一方面让胡耀邦从华国锋那里分到了党中央的控制权,也为赵紫阳取代华国锋的总理职务作了准备。

在这里需要向读者介绍一下赵紫阳的情况。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赵紫阳还是河南省滑县一个农家的两岁婴儿。但是,他有机会很早就接触了革命,13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又到开封、武昌求学。1938年,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年,19岁的赵紫阳担任中共滑县县委书记。

1939年,赵紫阳在山东省大名县(后划归河北省至今)出席直南、豫北地委干部工作会议。这个会是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召开的。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决定他终生命运的人物—邓小平。1945年晚春,赵紫阳在土地干部工作会议上作了一个报告,全面阐述土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邓小平肯定了这个报告,并决定将这一经验在大区范围内推广。当时邓小平是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这是邓小平和赵紫阳的第一次交往。1947年赵曾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下面的桐柏区党委任副书记。

中共建政初期,赵紫阳任南阳地委书记。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这小小的一步经过了十年的历程。1951年4月,赵紫阳奉调到广东工作,开始了新的仕途生涯。

1965年,经过15年的奋斗,赵紫阳从中共华南局俱乐部秘书长(不久改称为办公厅秘书长),一步一步地升任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在这期间,他开始是叶剑英的部下,后来是陶铸的部下。陶铸原来是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1965年专任中南局书记。

文革初期,广东省委像其它各地一样,也受到冲击。但由于陶铸是中央文革的顾问,广东省委还坚持工作。1967年1月,陶铸被“打倒”,成为中国的第三号“走资派”,赵紫阳就受到更多的批判。1967年5月5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由广州市警备区司令部对赵紫阳等人实行“监护”,以免受到红卫兵的揪斗。但赵紫阳还是“死不悔收的走资派”,后改为“犯走资派错误”的干部。

1971年4月,赵紫阳被解除监护,调到内蒙担任党委书记。当时内蒙第一书记是尤太忠,赵紫阳是第五把手,分管农牧生产。第二年3月又奉调回广东,任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在这期间,赵阳很谨慎,讲话时注意照顾到方方面面。

1973年邓小平复出以后给赵紫阳带来了机会。这一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党代会,赵紫阳被选中央委员。这是他第一次进入中央委员会。1974年4月,中央任命赵紫阳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广州军区政委。这时广州军区司令员是许世友将军。赵紫阳、许世友在揭发批判林彪集团方面态度很坚决。揭发批判的重点是黄永胜。黄是林彪死党,长期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在广东很有势力。

在经济方面,特别是农业方面,赵紫阳也紧抓不放。1974年,广东的粮食产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夏粮征购入库量此1973年增长了28%。

1975年10月,邓小平在征得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同意后,调赵紫阳去四川工作,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兼成都军区政委。接到新的任命之后,赵紫阳迅速移交工作,不带家眷,只身赴任。他刚到成都,邓小平就第二次失势,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了。如果晚半个月,他也许不能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的党政一把手了。

在1975年去四川赴任前,邓小平在北京和赵紫阳进行了一次重要谈话。邓小平对赵紫阳说:“去四川后,要放开手大胆干。不要怕人说你是‘还乡团’。”同期,邓小平还同调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的贾启允进行了同样内容的谈话。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贾启允把这句话揭发出来了,“还乡团”就成了邓小平的一条罪状。“还乡团”这个词出自土地革命时期。农民起来造反,地主逃离了家园,农民分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地主组织“还乡团”对农民进行“反攻倒算”。“还乡团”在文革时的含义是:“走资派”复职以后否定文化大革命,向造反派施加报复。“四人帮”找赵紫阳了解这次谈话的内容,赵紫阳掩盖过去了。患难见真情,相比之下,邓小平觉得赵紫阳这个人值得信赖。1996年,本书作者同赵紫阳谈起这段往事时,赵淡淡地说:“小平跟我是口头讲话,怎么能拿到政治斗争中去呢?”

赵紫阳在四川工作了五年。他在治蜀五年中,针对多年左的政策对农业的破坏,对农业采取休养生息的方针,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有所增加。据报载,1977年和1978年两年粮食共增产100亿斤,副业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1.9元,比l976年增加了18.3元,人均口粮达493斤,比1976年多124斤。但是,在政治上他还是很小心的。天安门事件,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他都跟着潮流过来了。例如,1976年天安门事件邓小平下台时,四川省委和其它省一样,向中央发电报,表示拥护中央的决定。

粉碎“四人帮”以后,他的政治态度开始鲜明起来。1977年7月21日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第三天,成都就召开了30万人的大会,庆祝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在全国各省中是唯一的。赵紫阳在这个会上作报告说:“邓小平同志是我党久经考验的老同志。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毛主席对邓小平同志早就有过明确的、全面的评价。‘四人帮’疯狂打击和诬陷邓小平同志,是他们篡党夺权罪恶阴谋的重要组成部分。恢复邓小平同志的职务,是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体现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心愿,体现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标志着我们党更加团结和巩固,更加兴旺发达。我们坚决拥护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1977年7月24日《四川日报》)

1977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赵紫阳被选为中共中央政局候补委员。在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赵紫阳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就在这次五中全会上,邓小平从组织上向“凡是派”发动了全面进攻,在人事上有几项重大决定:批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四人的辞职请求。免除或提请免除他们所担任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机构。并选出胡耀邦为总书记,万里、王任重、方毅、谷牧、宋任穷、姚依林等11人为书记。

此时,华国锋在政治上完全丧失了主动地位。1980年8月18日到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内容是讨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问题。实际上是指华国锋兼任的职务太多了,要加强集体领导。会议向全国人大建议,华国锋不兼任总理,由赵紫阳接替这一职务。当然,表面上还是华国锋主动提出辞职。8月30日,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了华国锋的辞职,赵紫阳正式就任总理。

1980年11月l0日到l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连续召开了九次会议。这些会议是对华国锋的全面清算。短暂的华国锋过渡时代从此结束。会议指出,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是有功劳的,应该肯定;但对此功绩要作分析,不应把功劳只归个人。会议认为,华国锋的错误包括:提出“两个凡是”这个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在十一大前后提出的一系列政治口号,基本上还是文化大革命中那一套;对解放党内大批老干部、平反历史上大批冤假错案的态度,明显地违反党内大多数人的愿望;热心于制造和接受新的个人迷信;对1977、1978两年的经济工作的冒进所造成的严重损失负有重要责任。华国锋同志在过去四年中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显然缺乏作为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所必备的政治能力和组织能力。

鉴于上述情况,中央政治局认为,华国锋同志继续担任现职务是不适宜的。会议经过讨论,一致决议:向十一届六中全会建议,同意华国锋同志辞去中央主席、军委主席职务;选举胡耀邦同志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同志为中央军委主席;在六中全会以前,暂由胡耀邦主持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委的工作,由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邓小平虽然在党和行政上没有担任党和国家最高职务,但他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如本书前面听说的,在中国,这个职务是权力之柄。再加上邓小平的资历和威望,他在中共中央一言九鼎。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确认了这次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的建议。华国锋降为党中央副主席,这时,他已经失去了一切权力。华国锋下台无疑是改革派的重大胜利,但在老百姓中也有不同的反映。公布这一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公共汽车站,一位等汽车的妇女说:“他是一个老实人。”

国外称之为“邓胡赵体制”终于形成。邓胡赵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的改革者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对中国改革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事。人们说,改革者没有好下场。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可以找到很多惨痛的例证。不过,这些惨痛的事件是在改革者没有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情况下发生的;一旦改革者真正掌握了权力,情况就不一样了。

邓胡赵体制,是这样的一种体制:胡耀邦和赵紫阳身处第一线,一个出任党中央领导,一个出任国务院领导。在他们后面,由老人们掌握着重大事情的最终决定权。第一线的胡、赵只不过是负具体执行之责而巳。这些以老人们邓小平为核心,以陈云李先念杨尚昆、彭真、邓颖超薄一波、宋任穷、王震等人为主体。人们用汉代的“八老安刘”来戏称这种情况。然而,这“八老”对改革的目标并不一致,陈云和邓小平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谈不拢”。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牢牢地掌握着三军指挥权。他实际控制了国家的权力,却没有担任党和国家的最高职务。这成为邓小平时代的一个奇特的权力结构。当时他已经77岁,怕出现毛泽东、斯大林那样晚年的接班人危机。把胡赵推到第一线,有利于他身后的权力交接。但是,这种领导体制,有名义权力的人没有实际权力,有实际权力的人没有名义权力,而且第一线和第二线难免发生矛盾。一旦第一线和第二线发生矛盾,势必是有实权的第二线压倒没有实权的第一线。再加上第二线的邓小平和陈云“谈不拢”,在第一线工作的领导人就更难了。所以,“邓胡赵体制”是一种不能长期稳定的体制。

责任编辑: 白梅  来源:炎黄春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1016/1009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