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陈毅在庐山会议上最后一次失败的政治投机

—庐山会议陈毅将林彪和毛泽东并称为天才

作者:
陈毅感到很奇怪,揣摩了半天“圣意”也不得要领。他告辞后正巧撞见了“大内总管”汪东兴,便忐忑不安地提起此事。汪东兴好心提醒他:“主席问你,是要听你说真实情况。”陈毅恍然大悟:原来毛泽东要整饶漱石,机会来了!他马上折了回去,开始侃侃而谈。于是刚才还有不少优点的饶漱石同志,马上成为10年来“阴一套,阳一套,善于耍手腕,善于政治投机”的坏人。

中共开国元帅陈毅在文革中以正直无私、敢于直言闻名,但鲜为人知的是,陈毅曾在毛泽东整肃饶漱石当中发挥关键作用,正是他的深夜密谈令饶漱石成为“阴一套,阳一套,善于耍手腕,善于政治投机”的坏人;彭德怀被撤职后,陈毅又主导军委工作的林彪屡次三番的“真情”表白,1970年庐山会议上,陈毅没有搞清形势,依然对林彪大肆吹捧,甚至放言“我党历史上就出过两个天才,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林副主席。”然而陈毅却站错了队伍,与另一个积极支持“天才论”的人物陈伯达被称为“二陈”合流,遭到了重点批判。本文却讲述陈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文革期间,陈毅发表讲话

鲁迅曾把几种人称为“中国的脊梁”:“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些人当然包括齐国的太史与晋国的董狐。《左传》上说,齐国的权臣崔杼谋杀了国君齐庄公后,负责国史撰写的太史马上如实记录:“崔杼弑其君。”崔杼虽然权倾一时,不可一世,敢抹国君的脖子,却到底知道“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可畏,没有胆子在史书上留下这“光彩”的一笔,于是恼羞成怒,立即斩杀了太史。他提刀四顾,顾盼自雄,大概在说,看谁还敢不要脑袋“胡编乱造”!不想,太史的弟弟轻蔑地站出来,继续写上那句话。

无毒不丈夫,崔杼当即又将他斩首。但一口气还没歇好,太史另一个弟弟又站出来,依旧写上“崔杼弑其君”。崔杼被震住了,犹豫片刻,终于放下屠刀,由他写去了。事情还没完。一个姓“南史”的人,误听太史一家死光了,连忙拿上简牍,匆匆赶往都城,准备“继承先烈遗志”,继续完成崔杼谋杀国君一事的记录重任。半路上听说还剩一个没死,且“弑君”已经如实写上了,才放心回了家。

每每读到这个故事,心底总涌动着感奋。文天祥将齐国太史与晋国同样秉笔直书的董狐视为正气的楷模,赞叹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然而,如此可歌可泣的“中国脊梁”毕竟太少。历史与现实之中,似乎难觅几片“太史简”、几枝“董狐笔”。就史书而言,多的是趋炎附势,“成王败寇”,为尊者讳,“打扮”小姑娘一般打扮历史的“化妆师”。

如果说浅薄的少数网络愤青犹有可恕之处的话,那么某些自诩“专家学者”的“名流”,就不免令人痛恶了。

今日偶读某温姓“专家”的大作《最早看穿林彪本质的人》。既享“家”名,大概有些水平,自然当耐心一读。不想十行不到,便已读不下去。对“专家”“打扮”功夫的愤懑之情无以名状。

“专家”健笔如云,说:

“林彪的晋升所收获的并不都是鲜花和掌声,他做作的演讲和格外谦虚的表演也没有能够完全蒙住所有人的眼睛。就在林彪当选“副统帅”之后,还有几位难得的忠贞之士一吐骨鲠之言。”

这一段除了有些尖酸,尚无大问题。林彪是潲水桶,“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又是死老虎,人人可以踩踏几脚。“专家”再加上一脚,政审通过易如反掌,或许又可落得几文稿费,喝几杯小酒,当然可以理解。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说的“最早看穿林彪本质”的“忠贞”之士,不知是何方神圣?强烈的求知欲促使自己继续看下来,却不免哑然失笑,原来是林彪的“老上级”兼“老部下”陈老总。

“专家”说:“陈毅,作为党内难能可贵的素以直言着称的开国元勋,他对林彪实在太过了解了。”

“专家”到底是“专家”,后半句我举双手赞同。陈毅曾是林彪的上级,后来又做了几十年的下级,当然十分了解。陈老总其实早在林彪“荣升”副统帅前的十年前,就曾在大庭广众中亲口承认这一点。

1959年8月21日,也就是刚结束庐山会议几天后的上午,军委召集人员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没有到会,参加者有刘少奇、10元帅9大将(彭德怀、黄克诚是到会接受批判的),以及驻京各部队、各军事机关、各军事院校与京外部队选派的师以上干部1060人,还有500多名列席人员。

林彪主持了会议。刘少奇发言之后,因留守北京不曾参加庐山会议的陈毅接着发言,谈到了他对林彪的了解和“崇敬”:

林彪这个人在井冈山时我就知道,有一次他在朱沙冲,一下打了一个歼灭战,把进攻的敌人消灭了。以后到红四军、一军团,都打了很多胜仗。我一直很崇敬林彪同志,所以由他来主持军委工作,我们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军委扩大会议最后一天的9月11日,毛泽东亲自与会。

他讲话之后,陈毅又接着发言,再次表示完全拥护林彪出来主持军委工作,赞扬林彪善于作战,井冈山朱沙冲一仗打得非常英勇,保卫了井冈山。

不仅如此,几十天后,以林彪为第一副主席的新的军委在三座门召开第一次常委会议时,分管军事外交的陈毅还与其他元帅(毛泽东、朱德未参加;彭德怀已失去与会资格)一起,纷纷表态支持林彪的工作。

陈毅说:“除了国务院的工作意外,一定积极参加军委的工作。军委开会,通知我,我必到。”

陈毅在林彪代替彭德怀出掌军委后,屡次三番的“真情”表白,当然比“专家”来得更真实、更充满“感情”,但与“专家”的观点惊人的一致:陈毅十分了解林彪。

我也持此看法,无话可说。不过,“专家”话语的前半句,还是令我犯迷糊,不好理解。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1953年12月,陈毅到北京参加全国军事系统高干会议。12月7日夜,毛泽东召见陈毅,向他询问饶漱石的情况。

陈毅说了饶漱石的一些优点。不想毛泽东听后一脸冷漠。

陈毅感到很奇怪,揣摩了半天“圣意”也不得要领。他告辞后正巧撞见了“大内总管”汪东兴,便忐忑不安地提起此事。

汪东兴好心提醒他:“主席问你,是要听你说真实情况。”

陈毅恍然大悟:原来毛泽东要整饶漱石,机会来了!他马上折了回去,开始侃侃而谈。于是刚才还有不少优点的饶漱石同志,马上成为10年来“阴一套,阳一套,善于耍手腕,善于政治投机”的坏人。

虽然毛泽东对陈毅的及时转变很满意,但愚昧的我却无论如何感觉不到“专家”所说的结论:陈毅是“党内难能可贵”、“素以直言着称”的人。我信的倒是那句老祖宗的话:“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看来自己还得多学习,加强理解力才行。

“专家”接下来说:“以往林彪的那些所谓的“突出政治”就没有获得陈毅的好评。”

这又令我迷惑,不知“专家”何以得出这一结论。

林彪提出“突出政治”是1960年9月。“三八作风”与“四个第一”也随之出台。

几个月后的1961年过年,军委在广州召开扩大会议。朱德、彭德怀之外,其他元帅与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的负责人全部参加。

会议主持人照例是军委第一副主席林彪。陈毅与其他元帅一一在会上发言,一致认为,新的军委在林彪的主持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言外之意,比彭德怀主持的军委要好)。这个成绩当然包括红极一时的“突出政治”,怎么就叫“没有获得陈毅的好评”呢?

“专家”说:“庐山会议结束后,陈毅成为党内第一个登门看望彭德怀的高级领导人,这也间接的表达了陈毅对庐山会议的真实看法。”

陈毅是否为“第一个登门看望彭德怀的高级领导人”,很值得商榷。历史似乎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识时务”的黄克诚等人倒是“第一个”拜访过彭德怀,但很快就成为“彭黄反党集团”里的要员。

陈毅能不顾亲疏之别、厚此薄彼,历史上从未“第一个”看望过倒台后的老搭档粟裕、刘少奇、邓小平,却不怕“彭黄”集团扩大为“彭黄陈”集团,甘愿为交往并不多更不深,“十个元帅有九个搞不好关系”的彭总冒政治风险也有可能。

不过,他除了《梅岭三章》的诗里豪情满怀说准备到阴曹地府“斩阎罗”外,真没让人们看到他“视死如归”的例子(我一直怀疑陈毅单方面说法的《梅岭三章》是否真的在大火中所写。他危急之时尚有这等“诗情”与否倒在其次,关键是既然知道自己很快被烧死,那写几句诗“留衣底”不是白费劲吗?哪有人烧死,衣服和纸片能保存的道理?若刻在石头上倒还有希望),特别是党内斗争中挺身而出救护过去战友的例子,比如批粟、批刘(少奇)、批邓的时候。

还是不管这些“间接”的“真实”看法,先来看看陈毅对庐山会议“直接”的真实看法:

就在庐山会议结束几天后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陈毅发言说“很崇敬”林彪之前,先批判了一番彭德怀。他说:“彭德怀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代表,在庐山公开跳出来反对毛主席,应当彻底批判。”这是他为自己因留守北京未曾参加庐山会议而向毛泽东捧上的一颗忠心。

9月11日,陈毅在毛泽东亲自出面发言后又批判彭德怀,并例举了若干事例,说明彭德怀的一些意见是和毛泽东对立的。

这些发生过事情,诸多与会者记忆犹新,“专家”博闻广见,当然十分清楚。只是不知“专家”何以认定“素以直言着称的”陈毅亲口说的话,就不是“真实”的,而偏偏要虚构一个“偷偷登门”,表达“间接”的看法?这不是给陈老总栽赃,说他和饶漱石一样“阴一套,阳一套”吗?

林彪是落水狗,紧盯不放的“专家”又说到了他:

就在一片吹捧声中,陈毅又一次半公开的质疑了林彪。1966年10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就在林彪还于会内外大谈刘少奇、邓小平犯了“资产阶级路线错误”的时候,陈毅在和陈丕显、叶飞等人的聚餐会上不点名的谈了他对林彪的看法,陈毅说:“德国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又出了伯恩斯坦。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佩服得五体投地,结果呢?马克思一去世,伯恩斯坦就当叛徒,反对马克思主义!”“俄国出了列宁斯大林,又出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比亲生父亲还亲。怎么样呢?斯大林一死,他就焚尸扬灰,背叛了列宁主义!”“中国现在又有人把毛主席捧得这么高!毛主席的威望国内外都知道,不需要这样捧嘛。我看哪,历史惊人地相似,他不当叛徒我不姓陈!”陈丕显作为当事人回忆陈毅的表情是“说到最后一句时,陈毅浓眉倒立,怒目圆睁,一字一顿,斩钉截铁!”

陈丕显曾经为老上级粟裕的平反四处奔走,最终无功而罢。他白纸黑字地感慨说:“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多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

这一点,“专家”是“视而不见”的,因为粟裕的官衔太小,光环有限,与二代核心或者陈元帅的威风八面、光芒四射而且能带来实惠不可同日而语,“豪门”常客的他自然看不上眼。何况粟裕后来又为他内心神龛上的邓陈二“神”不喜,一旦较真陈丕显隐含的话,势必危及“神”的光辉,他就更没了兴趣。

但陈丕显回忆“聚餐会上”的几句陈毅闲话,“专家”倒是刻进了骨髓,并且有意发挥,将陈毅并未点名的“伯恩斯坦”、“赫鲁晓夫”认定是林彪。

“专家”特别强调,这是林彪成为副统帅后陈毅半公开的看法,以此证明自己揣测发挥的准确性。姑且不论当时吹捧毛泽东的人很多,张春桥等人之外,陈毅本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也不论多年前陈毅就一直说“很崇敬”林彪,何以“素以直言着称”的他如今突然判若两人,指责林彪会做“叛徒”;单是回顾他曾在稠人广座中公开的说法,就不能不令单纯的后人震惊。

林彪倒台的直接导火线是他的“天才论”与设国家主席。又一个庐山会议召开的1970年8月23日,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经毛泽东事先应允,林彪讲到了天才的问题,认为:“天才还是有的,马克思讲了天才,列宁也讲了天才……毛主席的天才是在革命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这个讲话后来经周恩来主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同意分组讨论(陈锡联、汪东兴、许世友等极力支持)。陈毅在华北组讨论时说:“我完全同意林彪同志的意见。天才确实有,我赞成,毛主席就是天才,我是坚定不移地相信天才的,谁反对天才我就反对谁。”他的讲话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陈毅甚至说:“我党历史上就出过两个天才,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林副主席。”

陈毅的官方传记《陈毅传》也不得不记载他的这次表现:“陈毅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说明毛主席是天才,是‘经过几十年锻炼出来的天才’,‘群众中锻炼出来的’。”“总之,天才这个解释,主要是从实践中经过锻炼,锻炼了人的才能。这样解释天才是对的,生而知之,天生之才,这是错误的,不符合马列主义,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现在还有人出来否认毛主席天才,这个问题不简单。”

反对“天才论”的是张春桥。正因为此,当毛泽东突然支持张春桥而抛弃林彪及其“天才论”时,陈毅与另一个积极支持“天才论”的人物陈伯达被称为“二陈”合流,遭到了重点批判。

不论陈毅这回站错了队,也不论“天才论”本身是非,单是陈毅热情洋溢支持“天才论”的言行与各方的反映,人们也只能感觉他对林彪一如既往的“很崇敬”,而不是某“专家”所说的曾“质疑了林彪”。

如果能对一个自己早就预言的“叛徒”如此不遗余力赞美,那么陈毅是否也太虚伪了?我们宁愿相信他“难能可贵”、“素以直言着称”。那么,他支持林彪及“天才论”之举当然是发自内心的。

既然如此,可怜的“专家”“最早看穿林彪本质”之类欲盖弥彰的论调,也就徒劳无益了。他心目中文武全才、正直无私而且很会“看相”的陈老总,也就轰然从高高的神坛倒下。“专家”温某尽管试图做一回打扮历史的化妆师,却最终仅是太史简、董狐笔的反面例子,贻笑大方而已。

责任编辑: 白梅  来源: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1027/1015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