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请告诉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父母最大的“赢”,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输”。

最近看到一则让人痛心的新闻:

江苏10岁女童因成绩差,家中服药轻生,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别视频和374字的2页遗书。

女童在遗书中说: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为我学习不好,我死不是因为爸妈,也不是因为老师,是因为我自己……”

“我走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虽然爸爸妈妈打我骂我,但我知道都是为了我好。”

其实,我们每个父母都应该明白:在生命面前,成绩微不足道。

与其在无法挽回的时候痛心疾首,不如及早教会孩子积极、坦然地面对“输”。输得起,你就赢了。

01、孩子的输不起,缘于家长输不起

白岩松曾说:“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

但很多家长只求孩子赢,“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天价学区房、昂贵补习班、放弃工作陪读等……

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和炫耀资本,和孩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孩子输不起,家长更输不起。

刘震云在他的书中写道:生活本没有输赢,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那就便是输家。

赢未必可喜,输未必可悲,胜负并不重要,跌倒了站起来的姿态才最重要。

02、输了成绩不代表输了人生

心理学有一个有趣的观察,叫做“十一名现象”,意思是成人后有成就的人,并不是班上的前十名,而是第十一名到二十名。

科学家霍金,上学的时候,成绩就从未进过前10名。

作业不整洁,学习能力差,又不会阅读,一度是让老师无奈和同学嘲笑的对象,有同学甚至还当着他的面打赌,说他这一辈子定会一事无成。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霍金从毫不出众的差生变为物理界的宗师级人物。

试想,当年从未进入前十名的他若是自暴自弃或是放弃生命,还会有如今伟大的科学家和科学发明吗?

输了成绩,并不代表输了人生。不怕输的孩子,才有机会赢。

03、小时候输不起,长大后赢不了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适度的争强好胜能激励孩子追求卓越,但过度的争强好胜有害无益。

一是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

许多多才多艺,教育优良,本该绽放青春的孩子们,仅仅因为输了比赛或是考试,就郁郁寡欢,甚至放弃生命,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二是扭曲孩子的人格和品行。

看过一句话:想赢,是成功者的特质;而输不起,则是失败者的通病。

从小输不起的孩子,长大后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而变得苦不堪言,教会孩子学会输,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04、为人父母最大的赢,是教会孩子面对输

父母不能永远守护在孩子身边,孩子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父母唯一能做的,便是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输”:

1.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

无休止地从失败的经历中保护孩子们对他们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

2.培养孩子的豁达胸怀。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达的心胸是“输得起”的关键。

别再对你的孩子说:

“期末考试考不到多少,看我怎么收拾你!”

“你真窝囊,就知道哭,他抢你的,你不会和他抢啊!”

“上次还考了98分,这次怎么变成88分了……”

这样的引导,怎么可能让孩子“输得起”?

3.在孩子面前学会输。

常说“没关系”:

“菜烧糊了,没关系,妈妈下次就知道怎么做了”;

“打羽毛球输了,没关系,爸爸注重的是过程,还得到了锻炼……”

还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失败经历、解决办法等,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输不可怕,不站起来才可怕。

4.不用模糊语言夸赞孩子。

父母夸孩子的时候要使用清晰的语言,评价具体的行为。让孩子分清父母只是对他的某一行为不满意,而不是对人。

愿每个孩子都有“输得起”的自信,以及应对失败的积极态度。

愿每个孩子都能以阔达心态对待输赢,做一个能赢也能输的大气之人。

 

责任编辑: 陈柏圣  来源:洞见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1209/103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