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太精辟了!为何蒋介石说 中日的差距就在一个王阳明?

蒋介石说,中日的差距就在一个王阳明(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共产党执政的前几十年里,王阳明的作品因为被认为属于「资产阶级」而遭到禁止。即便是到了90年代,在学术会议上讨论他依然有风险。

大约2000年前后,随着儒学研究重新流行,对王阳明的禁令开始解除,2014年,习近平让地方领导人宣传王阳明的思想。王阳明一时间内成了中国最当红的哲学家。

不过,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大人物老早老早就看到这一点。他,就是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先生。退居台湾后,蒋介石选台北北面的一座山做官邸,并命名为「阳明山」,那里的公园也改称为「阳明山公园」。原因是他要恢复中国传统文化

1908年,留学日本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蒋介石曾认为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

王阳明是谁?

王阳明也叫王守仁,是浙江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不但精通儒、释、道,而且有极高的统兵才能,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人。

王阳明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王阳明在日本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中国。

章太炎说:「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数之不尽的日本政治家、企业家,如稻盛和夫、三菱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对王阳明奉若神明。

为何人们对王阳明如此推崇?

因为他的学问绝非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学以致用的武器。

王阳明生于浙江余姚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当朝状元。在父亲眼里,儿子学习能力出众,却喜欢搞「旁门左道」。一下课,就溜出去舞枪弄棍玩打仗游戏,还自己做了一面小令旗当首长……父亲训斥他:「王家世代以诗书传家,你好好读书,不要干那么多闲事!」阳明却反驳,读书只是为了光宗耀祖吗?小小年纪的他,早已在心中立下一个宏愿:要成为造福百姓的圣贤。

15岁那年,从私塾毕业的阳明决定孤身单骑闯边关,看看边疆真正的样子。

当时居庸关外很不太平,蒙古骑兵经常出没,他却顾不上危险,在长城一带流连了一个月,把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边防备战御敌的策略摸了一遍底。

回到家,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洋洋洒洒,结合在边境考察的实际知识和自己的军事见解,写了份长长的报告,想请求皇帝让他亲自带兵前去平乱。

父亲却觉得儿子乳臭未干,不予准许。阳明没有气馁,决定曲线救国,先考个功名。

省考很顺利,可国考却两次都没考上。发榜那天,落第的考生们羞愧哭泣,王阳明却反而安慰他们:「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考不上没什么好羞耻的,为这个羞耻才叫羞耻呢。)

他很快重整旗鼓,调整应试策略。第三次,他成功以会试第2名、殿试第10名考上进士。

在备考的那段时间里,王阳明并没有一门心思扎进四书五经。他不仅一边练习武艺,还一边研究朱子「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

朱子说,世间上存在一个「理」,它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规律,要领会它,就必须「格物」。

阳明知道,要成为圣贤,必须攻克这个难关,才能悟透世间的道。于是他从家中后院的竹子「格」起,每天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在竹子前守了几天几夜…却始终领悟不到「理」。

他第一次感到非常痛苦,因为圣贤的思想竟然对自己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格」得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难道自己注定无法成为圣贤吗?

可一次偶然的事件,让王阳明顿悟了。

弘治十四年,他被调到刑部,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审案之余,他不忘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倾谈,希望从中找到「格物致知」的突破口。

一次,他到杭州拜见一位老禅师,可聊了很久,都没有什么新启发。沉默中,王阳明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他问禅师:「有家吗?」

禅师答:「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对方没有响应。良久,一声感叹终于响起:

「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阳明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禅师听罢,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了一礼,第二天,便还俗回家探望母亲。

站在庙前,王阳明恍如初醒,他终于领悟到:

朱子说:格物致知,须存天理,去人欲。

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天理」来压制不会有任何效果。

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经过艰辛的思考和求索,王阳明在无意识中突破了前人的束缚,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步前进。

王阳明不是一个只会整日空想漫谈概念的人

在现实中,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济世勇气。当时朝廷上有一奸臣刘瑾,弄权惹众怒,上书举报的官员只有被棍打入狱的下场。可王阳明不怕,上书大骂刘瑾奸臣。

刘瑾气结,叫人打了阳明40打板,并将他的六品职位一下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也就是贵州龙场招待所所长。

不仅如此,刘瑾还找杀手想在途中干掉王阳明。好在阳明心思缜密,经过钱塘江时将鞋帽丢在江边,还在岸上留了封遗书,假装投江自尽,才逃过一劫。

历尽波劫,他本想从此一走了之,但责任感还是让他踏上了奔赴龙场的路。

「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

来到龙场,眼前一片荒芜,驿站破屋烂瓦,人都没几个,语言又不通…王阳明没有埋怨什么。

他卷起袖子,和随从们一起找木料石料翻修房子;深入山林,努力和当地苗人打交道,开书院教他们读书写字。当随从困苦不堪、思乡心切的时候,他主动去安慰他们,分担他们的工作。

在这片荒凉之地,王阳明目睹人间困苦,目睹自然的生与灭,心中仍有对命运无常、对死亡的畏惧和困惑。于是他备置了一口石椁,日夜安坐其中,沉淀内心思绪。

王阳明《与郑邦瑞尺牍》,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学者钱穆曾感慨:

「那种险恶的处境,正是帮王阳明超脱一切的大助力。可是他还有生死一念,一时未能净化。他虽能一切不顾,但他还不能不怕一死。这又如何办呢?于是他做一石椁[guǒ],以俟[sì]命自誓,日夜端居静默,求把他那怕死之心也一并化了,好让他自己内心得个安静。久之,他觉得胸中洒洒,渐次的空了,连怕死的一念都没有了。」

将生死置之度外后,阳明大彻大悟。

大道应该发自内心求得,心以外,其实没有别的东西,心里有了念头,这个念头才是物。

圣人之道是什么?

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也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事物。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悟道后,王阳明在龙场发展自己的心学思想,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哲学家。越来越多人,从官员到百姓,纷纷来听他讲学。

正德五年(1510),王阳明终于等到转折之时。在大臣杨一清和王琼的举荐下,他从龙场走出,一路升任至江西南部巡抚。

是金子总会发光。阳明在多年的困厄间,从来没有荒废掉自己一身功夫,包括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兵家战略意识。在他到来之前,江西匪患已有十几年,前几任官员无一能摆平,但王阳明一来,仔细研究后,发挥兵不厌诈的作战精神,

整治匪患:

放假消息,巧捉官方里窝藏的土匪卧底;

实行「十家牌法」,以十户人家为单位轮番巡逻,提升治安;

发动佯攻,扰乱土匪心神,布置陷阱,深夜突袭,一窝端;

当众处理假投降的不安分子,杀鸡儆猴……

就这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几个月内被王阳明彻底扫平,为广大百姓除了大患。

在这金戈铁马、烽火连天中,王守仁逐渐找到了这样工具,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它——这就是「知行合一」。

改变世界,不是只有空谈理论,

圣贤济世,有时需要真刀真枪。

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他日后再度迎来自己人生中极为艰难的考验:

在手无寸铁,孤身奔逃,没有中央援助的恶劣条件下,带领着一大群文官指挥,发展力量,仅用35日,将在南昌谋划十年的藩王朱宸濠叛军一举剿灭;

晚年再次亲自出马,迅速解决朝廷多年无法平定的两广之乱……

支撑他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建立功勋的,除了无比的智能之外,还有他那永不动摇的信念──救民济世的理想。

在人们看来,他已经无愧于「圣贤」之称。

王阳明没有忘记一个最重要的使命──传授他毕生研究的心学

靖六年(1527)五月,王阳明在天泉桥上对弟子说:

我平生所学,已全部教给你们,但心学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天泉论道。

他告诉世人,生命是一场「心战」,每个人的对手皆是自身。致良知,需要我们直面困难,超越险恶,打通心中宇宙,开启良知。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圣人。

历经磨难,他终于完成使命,走到生命的尾声。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阳明肺病发作,临终之际,王守仁笑了笑,向人世间留下最后一句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500年后,天地依旧,王阳明也不曾走远。

可岁月如梭,沧海桑田,过去曾一度被遗忘的王阳明,被日本人拾起,并一举成为显学,后来更是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

放眼当下,日本更是凭着阳明心学,累积了拥有15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20000多家,而中国却不足100家。

海峡两岸的对比,蒋介石十分推崇王阳明

回顾1966年,毛泽东在中国发起「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当时,蒋介石在台湾发起复兴中华文化运动。

而且,蒋介石十分推崇王阳明,还曾把王阳明的心学奉作立国精神,且将知行合一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结合起来。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中华民国以复兴文化为名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为了保护中华文化,与中共的文革运动分庭抗礼。

1966年11月,由孙科、王云五、陈立夫、陈启天、孔德成等1500人联名,发起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即国父孙中山诞辰日,为中华文化复兴节。

次年7月,台湾各界举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后改名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发起大会,蒋中正亲自任会长,运动即在台湾和海外推行。

1966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55周年国庆暨辛亥革命纪念日,蒋介石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他说:「奸匪正以其毛泽东思想的突出政治,及其义和团拳匪式的人民战争,横暴恣睢,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大家都知道,凡是一个民族之存亡消长,全视其传统文化之优劣文野而定。如其优秀文化,一旦毁灭,则民族精神,随之丧失,而整个民族,亦等于名存实亡!

我中华民族之所以可大可久,历五千年而不坠者,就是其文化能绵延不绝,永恒保持,并随其时代而进步,所以他能发扬光大,历久弥新…,如今毛贼之红卫兵,必欲毁灭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为其目标的思想行动。」

1950年1月,蒋介石摄于台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蒋介石以「复兴中华文化,光复大陆国土」为口号,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全面恢复了中华传统文化,使得台湾成为今日全球华人居住地区,最能承继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区。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也为台湾几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在岛上培植出丰富的文化土壤。在台湾不但每逢孔子诞辰岛内孔庙要举行庆典,其他一些节日社会名流均要举办诗歌雅集,普通百姓酒酣耳热时还常常吟诗唱和。

蒋介石逝世后,复兴中华文化的使命由其子蒋经国继承。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網絡綜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108/105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