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孙中山力主青天白日旗 陆皓东设计

中国国民党党旗——青天白日旗——的最早样式,出自陆皓东之手。

陆皓东,广东香山富家子弟,与孙中山是幼年玩伴、同学,总角之交。陆、孙两家相距不远,二人年龄相近,性情相似,结为挚友,都对世俗有着强烈的反抗决心,还一同参与了基督教。

光绪九年(1883)秋,孙中山由美国檀香山回国返里,带来了许多欧美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乡间宣传政治改革,抨击清廷腐败和民俗不良。陆皓东深受影响,赞佩不已。某日,这两个小青年亲自动手,将村庙北极殿的神像砸毁,劝说人们勿靠神仙靠自己。结果为豪绅地主所不容,孙中山被迫去香港,陆皓东远走上海

自始至终,陆皓东都是孙中山的死忠粉丝。孙中山筹备兴中会,陆皓东首批入会。孙中山海外宣传革命,陆皓东捐赠父亲的遗产做经费,孙中山谋划广州起义,消息走漏,两广总督谭钟麟(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父亲)派大批军警到处搜捕革命党人,陆皓东因“奸人告密,毅然返回销毁革命党人名单,不幸被捕,受尽酷刑,英勇就义”,年仅27岁。

陆皓东的英年早逝,让其精神导师孙中山痛心万分。孙在晚年回忆录中,仍提及“皓东沉勇,其节之烈,皓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念及,仰止无穷……其精灵之蒙绕吾怀者,无日或间也”。孙中山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募捐为同样早逝的史坚如照像建祠,表彰他是“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在孙心目中,第一健将则是首席门徒陆皓东。

1895年孙中山约集陆皓东等人准备广州起义,认为“我等倡议革命,旨在倒清立国,迟早而已,必有成功日,当今世界各国皆有国旗,以资国家的象征。举义在即,亦应预谋此事,以代满清之黄龙旗”,并希望能工善画的陆皓东筹办此事。

陆也认为,有必要制定一国旗,一为革命的标志和象征,一为战时方便指挥。很快,他将第一面青天白日旗的样式交给孙中山,解释说,“青天白日”意味着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体现了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在“白日”的四周还有十二个角(又名叉光)如太阳光之辐射状,陆说此正对应着地球上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也即与中国传统的“地支”相应。孙中山对陆皓东的设计,赞叹不已,当即表示采用。

青天白日旗首次用于战场上是1900年的惠州起义。后来,每次青天白日旗遇到“信任危机”时,孙中山都拿这面旗帜在这次战役时的光辉作用为由加以辩护。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由于此前青天白日旗已用于战场,革命党人认为此旗容易被认为是军旗,因此有必要再制定一面真正的国旗。

1906年冬,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干部会议,编纂革命方略,当讨论中华民国国旗形式时,意见纷歧,竟有五六种不同的主张:

总理孙中山力主青天白日旗,坚持认为“此旗为陆皓东所发明,兴中会诸先烈及惠州革命军将士先后为此旗献血,不可不留作纪念”,并说“我在南洋所见所闻,托命于此旗者数万人,如欲毁弃此旗,先摈绝于我”。黄兴不赞成。

廖仲恺提议用带“井”字的大红旗,认为“井字旗”有“井田”之意,意味着革命党人能让人民过上“人人皆有田可耕”的好生活。黄兴赞成廖的提议,有“平均地权”意,并认为“此旗(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且与日本太阳旗相近,有日本并华之嫌”。孙中山坚决不让,黄、孙为此几乎决裂。辛亥革命爆发后,陈炯明在惠州起兵用的则是廖仲恺、黄兴所倡的井字旗。

后来成为武昌首义的最高领导人孙武、湖南军政府首任都督的焦达峰联名提议用十八星旗,黄星代表十八省,示皆黄帝子孙,红底示铁血主义。武昌起义爆发时,革命军打的就是共进会之旗——十八星旗。

宋教仁、陈其美则主张用红、黄、蓝、白、黑之五色旗,以顺中国历史上之习惯,寓意五族共和。上海光复后,宋教仁、陈其美在上海、南京军政府采用的是五色旗。1911年12月,各省都督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共和联合大会,江苏都督程德全提出以五色旗为国旗。章太炎到死,只愿以五色旗覆盖,不承认青天白日旗。

也有人用金瓜钺斧旗,以发扬汉族尚武强兵之精神。郭德纲《白事会》里说到过“金瓜钺斧朝天蹬”。钺是古代兵器的一种,也是象征军权的仪仗,,多见于商周时期,用于斩杀。甚至有人提议白旗,取以明涤去污染、光复旧物之意。

各执一词,各树一帜。

武昌首义成功后,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力主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新国家的旗帜,他曾为当地华侨手绘该旗样式。

1912年1月1日,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决定中华民国国旗为五色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强烈反对,提议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民国国旗,并且向参议院郑重声明,五色旗与清朝海军五色官旗相仿,而且五色旗虽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义,“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且既云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而青天白日旗“为汉族共和党人用之于南方起义者十余年”,“乙未年陆皓东以身殉此旗”。孙中山认为:“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国为远东之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大者。且青天白日,是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著于旗帜,亦为三色。”但参议院没有执行孙中山的提议,仍复前议。

后来,孙中山提议与黄兴再商量,孙中山表示可以用三色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青天白日旗,将原来的带十二道叉光的“白日”移到旗帜的左上角,占整面旗帜的四分之一,蓝底上其余四分之三为红色。为何孙中山愿意使用三色旗?红色是血的颜色,象征着愿为革命而流血,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公正平等,白色是清洁之色,意味着博爱。三色在一起就是自由、平等和博爱,正与孙中山等人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相吻合,孙中山的提议得到众人的认可,三色旗因此取代青天白日旗成为国旗,而青天白日旗则正式成为革命军军旗。

袁世凯代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北迁后,在1912年5月10日,参议院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仍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二次革命”失败后,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在《革命方略》中明确规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

也正由于孙中山谨终如始地坚持,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6月,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以青天白日旗为党旗。”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360doc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528/1120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