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不同阶层少女的血肉挣扎 中国大陆社会被搧耳光

山村辍学女娃、小镇高考复读生、都市叛逆少女,尽管他们的生活天差地别,却都在自己的困境里,寻找着出路。

他们,找到了吗?

从2009年起,导演郑琼就开始自费拍摄一部名叫《出路》的纪录片。直到2015年最后一次拍摄结束,整个过程耗时7年。

纪录片的主角是来自于不同地区的三个孩子:山村女娃、小镇高考复读生和都市“叛逆少女”。

在不同的家庭、经济、社会背景下,这三个孩子在寻找出路的路上有些什么样的挣扎?

纪录片主角之一的小马,是甘肃农村的一名小女孩。她作文里那句“我长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学”,尽管被她用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读出来,但还是能听到这稚嫩的声音里面梦想的重量。

小马所在的小学,全名叫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野鹊沟小学。在这里,全“校”总共只有两位老师和五名学生。而小马是里面年龄最大的孩子,12岁的年纪,上着小学二年级。

小马和家人住在窑洞里,2008年一家人的全年总开销,没有超过50元。

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小马很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从井里打水、自己吃吃早饭、帮家里做农活。

早上起来,小马会自己倒一碗水,把冷馍掰碎后放进碗里,泡软后就这样吃完去上学。

放学后,小马要帮助家里喂猪、做饭、和父母一起收糜谷。

收糜谷的地方要走很长一段下陡坡的山路,收完后再爬上去。

在这样的一个画面里面,人就像蚂蚁一样,渺小而劳累地在为生活忙碌着。

但是即便全家都像蚂蚁一样地生活着,小马还是对上学有着很高的热情,她说她将来要考北京的大学。

对与中国大陆部分偏远贫困地区千千万万像小马这样的农村孩子来说,读书虽然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机会,但大学对她们来说可能真的像一个梦那么遥远。

更何况她们还是女孩。

三年后,当导演进行第二次拍摄的时候,再次见面的小马令导演感到惊讶:她不仅体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还退了学。

15岁的年纪,小马根本没办法打工。有人问她为什么那么小就不上学了,她只是笑笑不说话。后来,面对镜头时,小马坐在桥上不发一言,只是摇头。

她也有很多憧憬,也许还没有忘记三年前想要去北京上大学的梦想,她应该也尝试过努力过,让自己哪怕离梦想更近一点点。

但是现实似乎没有给她机会。

小马的父亲说,女娃娃将来终究是别人家的人,书读少一点没关系,够用就行了。即便是将来找到工作,生了孩子后也兼顾不上,“就拉倒了”。

这也是农村地区部分父母的普遍思想,当周围的环境都将这样的思想习以为常时,要从其中脱离出来其实并不容易。毕竟她只是个15岁的小女孩,她的家里也未必能支撑得起她去北京上大学的梦。

等到2015年最后一次拍摄时,导演得知小马已经和表哥结婚了。而这样的结局,对于小马来说可能已经是她所能作出的选择中比较好的一个了。

而这,可能就是她的出路了吧。

第二个主角是19岁的湖北小镇复读生小徐,在导演找到他进行拍摄的时候,已经是他第三次复读了。

小徐是跟随父母来到城镇生活的“农民工一代”,父母因为没有接受到足够的教育所受的苦,不希望在下一代的身上再次重演。

所以即便面对的是对这个家庭来说并不轻松的补习费,还有漫长的等待,他的父母也依然选择支持他复读,直到考上像样的大学。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有机会不让孩子重蹈自己覆辙。

后来,小徐的父亲去世了,而他依然不得不继续这场“翻身仗”。

有过复读经历的人都知道,复读本身不仅是反复的枯燥,还是一件带着压力与恐惧、羞耻与屈辱感的事。

而小徐不止一次承受过这样的重压,有一段时间,他整个人浑身冒汗,双手发抖,什么事都做不了,更别说做题。

最终,这家人的付出和小徐的努力总算是得到了回报,他考了一个好学校。

对于很多和小徐有着相似背景的孩子来说,高考可能是给他们的唯一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第二次拍摄时,小徐已经快要上大四。他当年考上的学校虽然还算理想,但因为不是重点大学,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些阻碍。

三年前,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他奋力考上了大学。三年后,为了给妈妈一个更好的生活,他必须找到一份能养活一个家的工作。

很多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别人而活,因为他们仅仅是能活得相对顺利,就已经拼尽全力。而这样的人生,也并不是只有小徐一个人在经历着,甚至不知他这一代人。

在某些时候,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被社会植入了多少不属于自己也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但是人总得先活下去,才能去想更多的事。

第三个主角小袁,是和前二者完全不同的人生,甚至可以说是不同的世界和空间。

她的父母都是北京人,她从小上的都是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初中和最好的高中。

17岁的时候,小袁从学校退学。退学之后,对她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去分配这些空出来的大把时间。

她想过做一些装置、想排话剧、开过酒吧、还去过性用品商店卖东西。

对小袁来说,那时的她还没有想过将来具体要做些什么,要成为哪一个阶层的人。“不被饿死就行了,而没有人会被饿死。”

后来,小袁去了德国。她不是像小徐那样的每一段时期都有清晰计划的人,对她来说,她最大的敌人就是“无聊”。

在对抗无聊之余,小袁也会接一些小活儿,回国后也会去做一些实习。后来,她回国后开了一个艺术投资公司。

这三个人看似毫无联系,除了在这个片子中,他们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见到彼此。但是在2008年,导演把小袁的一些作品剪成一个短片给了小徐看。

对小徐来说,小袁可能就是网上说的那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但小徐在看过小袁的作品和知道了她的一些故事后,他说自己知道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他接受这种不公平。

但是他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他的下一代能也许能达到小袁这样的生活。

在纪录片完成拍摄后,导演坦言,她在拍摄过程中没有赞美,也没有愤怒。

在她看来,中国大陆的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另一群人的生活。她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不是要表达社会隔阂,反而是希望很多人能够通过这部片子,与“另一群人”的生活达成一种融合。

在这种融合之下,大家会对自己不熟悉的某一段生活有所了解。有人在看过片子后表示,会对家里的保姆更和善一些,而这,就证明导演融合的愿景得到了理解。

看了这三个孩子的故事,或许有人会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出路?

对小马来说,选择听家里人的话,到了合适的时间就做合适的事,或许就是出路。

毕竟,谁也不能逼一个年花销不足50块的家庭付出更多。

对小徐来说,安安稳稳上完大学找到工作,结婚生子孝敬母亲,或许就是出路。

毕竟,他如果去追求诗和远方了,为他付出了一辈子的老母亲谁来照顾?

对小袁来说,战胜“无聊”,就是出路。

毕竟,谁又能阻止一个人什么都不用发愁,想要去追逐诗和远方的人呢?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搜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721/1146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