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民营企业搞不下去了 中国经济就真的麻烦了

作者:

核心提示:如果说2007年之前都是“国退民进”的好日子,那么2008年之后的主旋律,几乎都是“国进民退”了。

01

一直以来,“国进民退”这个词并不被官方认可。

但是在很多方面国企天生比民企更占优势,更容易获得资源的倾斜和国家的保护。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止2016年的信贷投向结构,国有企业占据54%的企业贷款份额,民企占比为34%。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新增贷款为6.9万亿元,占据新增贷款的78%比例,民企只占17%,在2013年之前,民企这个数据还高达60%。

就像是此前央行不管怎么苦口婆心要银行买评级低的企业债,都没有银行愿意买,最后还闹得央行亲自打电话做指导。

在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会议提到了一句“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没过多久工行就下发文件,明确加大基础设施、棚户区等领域项目的储备,随时做好投放的准备,并且有效储备不低于两个季度的投放额度。整个中东部,也掀起了高铁基建的新热潮。

只不过,这些被刺激、被扶持的领域,民企基本上只能看着。国企雄起,民企靠边——这几乎也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下的“新常态”。

某民营企业老板当时还发牢骚说到:“国家4万亿投资,今年一季度银行又放出4万多亿的贷款,看着轰轰烈烈,却大都给了国有大项目,我们一分钱都拿不到。”

这就是传说中的“共克时艰,民企靠边”。打着维护经济安全的名义,却干着排斥民间资本的事。

看似平稳地度过了经济危机,但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却尸横遍野。

同样的事情在十年后再次重复,也看不出有任何彻底反思的可能和根本改变的迹象。

02

当大家都在过冬,国企穿上了厚厚的棉袄,而民企仍是薄衣单衫,这就是命。

2016年以来,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包括化工行业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小企业成为了去产能的对象。

在环保的尚方宝剑下,数以十万计的企业被强制关停限产,全国上万家工厂企业不达标,被强制关停限产,多少人在这场风波中失业,然而国企却获得幸免。

就像2018年的春节一样,很多工厂的员工最害怕放完春节假期后,回去却发现工厂已经倒闭了。

风暴过后,2017年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高达45.1%,民企的利润增速仅有11.7%,是民企的4倍以上。即便是这样,25万亿总资产的民企,还是以19.6%的净资产收益率,远高于9.9%的净资产收益率、42.5万亿总资产的国企。

从这个角度来看,“发挥国企主导作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本身就是个矛盾句。因为一直都是民企的效率更高,能用更少的资产、更低的负债,创造了更多利润。

但很多时候,对国企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需要多一点鼓励、关爱和支持;对民企却是雷霆万钧,不容置喙,总觉得民企才是搞乱经济、不听指挥的罪魁祸首。

但民企毕竟没有窗口指导,也确实不知道何为禁区。

就像王健林这两年遇到的“滑铁卢”,真的只是因为负债过高吗?多少房企的负债率比万达还高,不也一样可以活蹦乱跳到现在?

负债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王健林的过于高调。

王健林曾经说过:“万达的钱既不是偷的抢的,也不是自己印的,完全是我们自己辛辛苦苦赚出来的。我们自己辛苦赚的钱,爱往哪儿投就往哪儿投。”

同样是商人,马云的身段就柔软得多,能够说出“只要国家有需要,支付宝随时会上交国家”的话。

03

改革开放以来,是民营经济的崛起,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

2002年,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0%,2007年比重为29.5%,下降了近10%,那个时候经济发展仍是“国退民进”的趋势。

那段时间,也是中国经济表现最好的时候。

如果说2007年之前都是“国退民进”的好日子,那么2008年之后的主旋律,几乎都是“国进民退”了。

在这场“国进民退”的盛宴里,当山西以整治为名驱逐“煤老板”,强行进行煤矿并购时,“国进民退”算是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煤老板的遭遇没有获得公众的同情,甚至得到了一句“山西不要带血的GDP”的咆哮,没人在意国有与民营之间的产权争夺。

可能大家都忘记了,过去近40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60%的贡献来自民营经济。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民营经济这个“增量”部分释放出来的生产力,而不是来自存量的国有企业。

中国的国有经济占有近70%的资源,但创造的GDP不过30%,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占有不到30%的资源,创造的GDP却接近70%。

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解决了80%的就业,50%的纳税。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压舱石和原动力。

一旦民营企业搞不下去了,中国经济就真的麻烦了。

责任编辑: 秦瑞  来源:菜鸟理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809/1155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