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报告:中国家庭债务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一份中国大学的研究报告警告说,中国家庭部门的债务隐患被中共当局和学界严重忽视,现已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的峰值水平,恐酿成重大潜在风险和严重失误。

 

北京等10个省市的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已超过100%,同时棚户区改革形成了新一波的高负债家庭,图为北京一处被拆迁的门店。

一份中国大学的研究报告警告说,中国家庭部门的债务隐患被中共当局和学界严重忽视,现已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的峰值水平,恐酿成重大潜在风险和严重失误。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8月7日发表学术报告(题为“警惕家庭债务危机及其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理论和量化模型分析发现,中国的家庭债务问题已逼近家庭部门的承受极限,并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更严重的是,家庭债务的负面效应已经溢出到企业和金融系统,亦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经济下滑发生的概率。

报告指出,家庭部门债务总量不高的表象遮掩了收入阶层以及区域间家庭债务的重大差异,同时也掩盖了债务在不同部门间的传导性。

家庭流动性已到命悬一线的地步

根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为48%,表面上低于发展国家,但也远远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但关键问题是中国GDP与居民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也就是GDP涨,但居民收入不涨或不能同步涨。

报告指,尤其是家庭部门加杠杆的主体——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速,这是中国跟其它国家都不同的地方。

所以改用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来观察中国家庭债务会更恰当,不过结果也更惊人。截至2017年,中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经超过美国当前水平,更是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

截至2017年,中国有超过10个省市的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超过100%。其中,福建、广东、浙江等三个省份已超过美国金融危机前的峰值,而重庆与北京也正在逼近这一峰值。

报告说,如再加上隐藏的民间借贷(未计入统计)部分,“实际上中国很多家庭已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家庭流动性已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

报告指出隐藏的民间借贷对家庭债务的影响不可忽视。2017年受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银行信贷政策收紧等多方面影响,中国居民户的中长期贷款新增额较2016年出现大幅下降,但其它类型贷款却加速增长。

“一个重大的担心就是这些贷款的增加源于银行房贷政策的收紧,家庭只能通过其它形式的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报告说。其它类型贷款因还款期限短、利率高,无疑会对家庭的流动性造成强烈冲击,更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城市棚户区催生新一轮高负债家庭

除了家庭加杠杆,家庭债务的区域性不均衡现象也日益突出,部分区域的家庭债务负担严重。

报告发现,随着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升温,许多棚户区改造(简称棚改)热点地区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内家庭杠杆率就有很大升高。家庭杠杆率是家庭总贷款与家庭总存款之比,用来衡量单个家庭的负债情况。

棚改是中共大拆大建、改造城市的新政策,对城市中的简易房屋和棚厦房屋集中区进行拆除和再建。

这类区域一般人口居住密集,同时人均收入偏低。在房地产市场的利润驱动下,多地“一刀切”棚改已变形为对城市土地的新争夺战。

“被改造的地方都是建筑容积率低的地方,通过建高楼提高土地利用率,获取利润空间”,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长期关注棚户区改造的王才亮告诉大陆媒体《南方周末》。

上财的报告指出,要特别警惕这一点,棚改已累积大量的家庭债务,如果经济发展不能支撑过高的家庭债务,可能在局部引起系统性风险。

为偿还债务家庭愈加没钱消费

报告说,即便未来家庭债务不会产生大规模违约风险,巨大的偿债压力也会大幅挤出消费。

“通过对老百姓现金流的侵蚀,家庭债务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已持续多年,”报告说。中国的消费增速已连续7年下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已经由2011年20%下降至2018年6月份的9%。

报告利用2015-2017年的省级数据建模分析,也证实,家庭杠杆率整体上与家庭消费呈现负相关关系。也就是家庭负债越多,消费就越少。

并且随着家庭部门加杠杆的速度加快,家庭债务对消费的挤出作用愈加明显。例如,2017年家庭杠杆率每升高1个百分点,城镇家庭人均实际消费支出就会下降0.11个百分点。

“由于中国房地产二次抵押市场的不发达,当家庭债务累积速度过快,家庭债务对流动性的收紧作用更加明显,就会让老百姓愈加没钱消费”,报告说。

一般来说,家庭债务会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消费,一种是家庭能通过借贷在一定程度上放松预算约束,那么债务会对家庭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一种是家庭债务增加过快,成为沉重负担反而会减少消费,起抑制作用。

家庭债务风险已传送给金融系统

另一方面,家庭部门流动性收紧的影响会通过拖累企业经营活力传递到银行系统中,从而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报告说,家庭债务累积也会加剧企业经营不善和银行系统的脆弱性。随着受流动性约束的家庭比例升高,首先会拖累国内消费及总需求,使得企业的销售额下降。

而中国的企业主要靠银行贷款融资,在面临总需求下降、销售业绩下滑以及融资约束加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将不得不大量增加短期贷款来维持运营,这会将企业推入更大的流动性风险中,企业不但不能去杠杆,反而再继续加杠杆。

这种负效应还会通过其它方式溢出到银行系统,最终导致银行的坏帐率上升、加剧系统脆弱性。

报告指,地方政府出于“保就业”“维稳”等动机,动用行政手段迫使商业银行向僵尸企业输血,这一绑架之势在2009年后愈发严重,并使得商业银行的稳定性,甚至银行系统的稳定性日渐变差。

“保就业”、“稳定压倒一切”是中共各级政府的政策目标,也是衡量中共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根据报告估算,截至2018年二季度,中国国有四大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的平均风险溢出率为34%,较非四大行同期水平高出14%,较其自身2017年末的水平高出8%。

国际关注中国的债务问题

中国的债务问题从2017年以来一直是全球关注焦点。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报告也警告过中国的债务问题,指中国债务总额与GDP之比已从危机前的171%飙升至2018年的299%。

英国《金融时报》8月6日的社评文章表示,虽然跟发达国家比,中国的债务比率并不高,但它已属于新兴市场中的一个异类;且除了债务总体规模惊人,债务的分布特征更是要命——中国企业负债全球最高、杠杆倍数也最高,还有庞大的影子银行蕴藏爆发式金融风险,中小型银行的高风险融资规模翻了一倍,达到银行业总资产的43%。

现在再加上家庭债务命悬一线,中国经济下一步要如何?上海财经大学的报告也给出了中国老百姓的真正期望——生计有所靠、求学有所教、终老有所养、病疾有所医、住者有所居,同时减少家庭部门的后顾之忧。

美国联邦资讯网Government CIO的编辑普顿(Matthew van Putten)曾撰文说,“如果中国(中共)想要永远支持跟GDP匹配的合理消费者市场,那么购买力就必须从‘既得利益’集团转移到普通中国人身上。否则,消费一定会贫血。”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大纪元记者林燕综合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815/1158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