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知人勿点透 责人勿说尽

作者:

中国人说话做事就是讲究一个“尺度”,水满则覆的道理大家都懂。做事不能太过,一旦逾越就有可能又不好的后果。

在中国,“中庸之道”四个字是怎么也避不开的。

同样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交谈时,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能说到什么程度上,这个“度”是需要被仔细考虑的。

许多情况下的“知人不言尽”、“责人不苛尽”,既是一种免受埋怨的自保行为,更是延续友谊的君子所为。

君子责人,从不以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始终让别人感到如沐春风的舒适感。指责别人也需要一定的水准,才能真正让指责有效,既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能让对方醒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认为君子行事要敏捷果断,而言语则务必要小心谨慎。

《论语·公冶长》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意思是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擅长说话。

孔子回复道:“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就是说伶牙俐齿,咄咄逼人经常会被人厌恶,若是一味地口若悬河,触碰到谈话对象的痛点,那么身边的朋友必定会一个一个离开你而去。

现在的许多人,都喜欢捏住身边朋友同事的琐事秘密八卦个不停,把这当作是娱乐消遣活动为无聊的生活消磨时间。

然而,你自己以为的率性纯真的真性情,却是有可能直接葬送了你的友情。

你的真性情,是完全有可能在你没注意到的时候伤害到别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

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知道看人背后的是智者,习惯从背后看人的是小人。

看清楚一个人,心中有数就好了,也不必非点透不可。

“看清”和“看透”是一种能力,“不看破”是一种智慧。

“看清”和“看透”能够让我们活得更理性、更透彻,不看破才能让我们活得更快乐、更平和!

一个人将这个世界的尔虞我诈、艰难险阻都看清楚、看透彻了,仍能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热情与期待,充满积极的进取之心,可以说是修炼到了不看破的境界了。

《菜根谭》有言: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

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

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高山多险石,湍流流速太快,都不是生物适合生长的环境。

用来与人相比,那么就是说一个人若是要求严格,对人苛求太甚,那么必会沦落到“人至察则无徒”的地步。

对于他人的过失,中国古人的智慧就是认为可以进行适当批评,并且要讲究分寸:“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指出别人不好的地方,不要过于严苛,要想到他是否能够受得住。

吕坤在《呻吟语·慎言》中说:

责人到闭口卷舌、面赤背汗,犹刺刺不已,岂不快心!然,浅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得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令其自新,则可。

不留情面地责备别人,直到对方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仍还不止不休,这样做尽管能够逞一时之快,其实却暴露了批评者自己心地狭窄刻薄。

所以,君子责人掌握必要的尺度,火候决不超过七分,用含蓄委婉的方式使对方感到惭愧,良心发现,从而改过自新。

君子责人,从不以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始终让别人感到如沐春风的舒适感。

责人过于苛刻,就会让对方感觉到嘲讽挖苦的压迫感。

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因为厌恶、恐惧而渐渐疏远你。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戏谑有度。

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凡事不必做尽,留些馀德。

口,不能随心,得有尺度;欲,不能随性,得有节制。

尘世的喧嚣,皆因人心;世间的浮躁,皆因人言。

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做事要留有余地,说话要留些口德。

恶语出口不足以丧身,却足以丧德,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

王阳明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学问必须落实到自身实修上,如果只是责备别人,就会只看见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自身践履,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哪有工夫去责备别人?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

他人有过不究,于人有恩莫念。爱人先爱己,责人先问心。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读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0309/1257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