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苏轼的“春宵一刻值千金”是如何越变越“黄”的?

苏轼有首诗开篇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整首诗却无人能背。苏轼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为何会越变越“黄”?

宋代文坛上,苏轼是文学大家,是多才多艺的多面手,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堪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由于其他勤奋笔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名篇与名句。人们非常熟悉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就是出自苏轼之手。只是,在诗意的流变过程中,其本意被人选择性地遗忘,而渐变为充满情欲的“小黄文”。

苏轼在文学创作中的最突出成就,是体现在他的词作上。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明的新的方向。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在诗文创作上,苏轼的诗歌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有着较强的现实主义特征。苏轼的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从事诗歌创作时,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能在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发掘深刻的道理,比如他的诗歌名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创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是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为团练副使的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却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又改迁为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任途中,经过九江,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写下一组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即为其一。

《题西林壁》这本是首游记诗,但它并不仅只写景状物,主要是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说白了,就是局外人往往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

全诗由景入理,一气呵成,让人过目成诵。但是,诗歌创作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即使是才华横溢于苏轼者,也不能篇篇都成佳作,有时,一首诗中能有一两句闪光的名句就已非常不错了。比如苏轼曾写过一首《春宵》诗: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在这首诗中,他以清新的笔致描写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写花香,写月色,写高楼里传出的幽幽细吟的歌乐声,也写富贵人家为了不让美好的时光白白过去,都在尽情地寻欢作乐。开篇第一句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写得明白如话却又立意深沉,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对比之笔,春夜之迷人,自当惜时,但是,富贵人家却将这样美好时光用于纵情享乐,这是对时间的最大浪费。

随着时光的流逝,全诗虽然被人淡忘,但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却常常被人引用,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如今,“春宵一刻值千金”又被某些文人墨客、电视编导们赋予了新的含义——春宵苦短,要及时行乐。这样的桥段大量出现于影视中的娱乐场所及热闹喜气的新婚之夜。“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内涵变得越来越“黄”,从惜时到纵情,这早已背离了苏轼诗作的原意了。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老黄说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0401/126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