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朱元璋的一个错误决定 后代自相残杀

自古以来,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贤良淑德的妻子,然而,有的男人在有点权势地位之后,就会选择抛弃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

不过,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眼里,只有马皇后,这个与自己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妻子。在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对马皇后依旧是非常的怜惜、疼爱。

并且,对他们爱的结晶——朱标,更是高看一眼。朱元璋刚坐上皇位,就册封年仅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给马皇后吃了一颗“定心丸”,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找来浙江最有名的才子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希望能把朱标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转眼间,朱标就38岁了,25年的精心培养和刻苦学习,使朱标在文韬武略上都颇有成就,是一个有能力继承父业的合格人。但没想到的是,他的才能长了不少,却把身体给累垮了。

一次,不到四十岁的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之后,身上竟莫名长出了一个大肉瘤。肉瘤疼痛难忍,折磨的他寝食难安,非常痛苦。朱标本来有个长子,名叫朱雄英,但是,在十年之前就已经死了,所以,只剩下年仅14岁的二儿子朱允炆侍奉在他的身边。

虽然,朱允炆当时只有14岁,却整日守在父亲身旁,是个地地道道的孝子。可能是小时候“睡偏头”了,朱允炆的脑袋有点偏,因此,他爷爷朱元璋就给他起了一个“半边月”的外号。

朱允炆出生在帝王之家,从小就长在皇宫,他的周围都是有知识的,学习氛围非常好,使得他从小耳濡目染,知识渊博,并善于以德服人。

不过,幸福的日子还是非常的短暂的,在朱允炆的悉心照顾下,朱标还是英年早逝了。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年事已高的自己,却没有一个满意的接班人,让他怎么能放心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大明江山呢?这庞大的大明王朝又应该交给谁来管理呢?

想来想去,朱元璋都难以决定,看看自己的那些皇子,一个个哪是做皇帝的料。不过,在朱元璋的心里,还是有两个人选的:一个是自己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另一个就是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允炆把自己的弟弟们照顾的很好,这都被朱元璋看在了眼里。

但是,对于朱允炆的性格,朱元璋还是不满意的。

在朱元璋举棋不定的时候,他悄悄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周围的大臣,让大臣们帮他出出主意。于是,朱元璋就向翰林学士刘三吾询问,如果,让燕王做皇太子怎么样?刘三吾是个读书人,对于他来说,储君的人选必然要是知识分子出身,所以,在他眼里燕王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建议还是立朱允炆为太子。

朱允炆是个文人,朝内的文官都拥护他做太子,而且,朱允炆还是个孝子,是个善人,登上皇位之后,肯定会施仁政,以德感化众人,不会像朱元璋那样统治猛烈,高压独裁,手下的臣子,日子也会好过一些,百姓也不用因长期受压抑而叫苦连天了。从客观的角度上讲,当时的明朝确实是需要一个阴柔、慈爱之人做皇帝,让黎民百姓能过得轻松一点,有个喘息的机会。

在古代,争夺皇位之时,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孝”,百善孝为先,朱允炆是非常孝顺的孩子,也必将这个“孝”进行到底。不过,与朱允炆相比,朱元璋更欣赏朱棣的“武”,这符合明朝开国皇帝骁勇善战的性格,同时,朱棣的这种特质,是朱允炆所没有的。

朱棣出生在南京,从小就是闻着火药味长大的,11岁当上燕王,17岁娶了徐达的长女,20岁就到外做了藩王。朱棣擅长武义,刀枪棍棒斧钺钩差,基本上是样样精通,尤其擅长打仗,足智多谋,凶猛无比,是一代”战神“级的人物。当时,朱棣正值33岁的好年华,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1390年之时,在打击乃儿不花的战斗中,年仅30岁的朱棣名声远扬,他出奇制胜,顶风冒雪,趁着乃儿不花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攻入他的营帐。但是,朱棣却围而不歼,还派出乃儿不花的好朋友出面,劝他归降。乃儿不花投降之后,朱棣还设宴招待他,致使乃儿不花非常感动,更加心甘情愿地归降了大明。

就这样,朱棣第一次征战,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让朱元璋喜出望外,高兴的不得了,立刻赏赐朱棣100万银锭,还夸赞朱棣,说:“日后扫清蒙古就全靠朱棣了。”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朱棣和朱元璋是同一类人,都具有大将风范,有勇有谋,才略过人,在各个方面都强于朱允炆,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不过,由于血统问题,朱棣也面临着巨大的麻烦。朱棣虽然自称是朱元璋的正宫皇后马氏的儿子,但是,经过史学家的考证,朱棣的亲生母亲根本就不是马皇后,而是另有其人。

古代的皇帝,历来都有嫡庶之分,而江山肯定是要留给嫡出血脉的,这才是正统,朱元璋也不例外。

据说,朱棣是朱元璋一个普通妃子所生,好像还是个少数民族,极有可能是个高丽人。也有人说,朱棣的生母是元顺帝的妃子,有可能是个蒙古人。不过,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朱棣是石页妃所生,生下朱棣还没满月就死了。总之,不管是谁生的,肯定不是马皇后生的,那他就不是嫡子,也就不是立太子的最佳人选。

经过无数辗转反侧的夜晚,无数次的深思熟虑之后,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那就是:立年仅16岁的孙子朱允炆作为自己皇位的继承人,成为皇太孙。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只有嫡出的长子继承皇位,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对于这个决定,朱棣很难接受,他非常恼火,更加不服气。因为,朱棣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哪点比不上朱允炆。

一次,朱棣见到朱允炆之后,拍了一下他的后背,说了句:“没想到,我这个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不巧的是,这一幕让朱元璋看到了,他对朱棣严厉斥责,怎么能对皇长孙这般无礼?还好,朱允炆帮着自己的这个叔叔说好话,打圆场,才让朱棣没那么尴尬。不过,在立了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不放心。

他担心自己的孙子太过文弱,登上皇位之后,压不住阵脚,管不好部队。于是,就先后杀了几大功臣,希望能帮助自己的皇孙肃清未来执政时,可能面临的威胁。

可是,一切都不是朱元璋想象的那么简单,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在朱允炆登基做了皇帝之后,是为建文帝。此时的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此时,不甘心被削藩的朱棣,发动了内战。他最终用武力,将自己的侄子赶下了皇位。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试想一下,如果朱元璋一开始就选朱棣做皇帝,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了。历史从来都是被强者铸就的,朱棣不过是顺势而为,为了不让自己背负某朝篡位的骂名,防止天下人鄙视自己不是正统,朱棣甚至撒谎,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真是为了江山,为了皇位,无所不用其极。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搜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0820/133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