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颜丹:中国人冒死“逃英”的理由

作者:

10月23日,英国警方在这辆车内发现39具尸体,死难者被怀疑是中国偷渡客。

几日前,39名疑似中国偷渡客在英国的一辆货车集装箱里集体毙命,无一生还。面对突如其来的惨剧,不少中国人都感到难以置信。新闻留言区除了质疑死亡原因外,还有很多人在问,“都什么年代了,中国人还要偷渡去英国?”

这些网友们或许还不知,由于“多佛和英吉利海峡隧道的安全措施得到了加强”,偷渡者就得“从更远的地方上车”,而且“人口走私团伙也在使用更危险的方法来运送偷渡者”。陆媒援引BBC的报导称,“由卡车拉运的集装箱已成为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对于偷渡者来说,他们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却要为此付出更多的金钱。”

用集装箱运人的风险到底有多大,英国国家打击犯罪局(NCA)的一份报告是这样描述的:“偷运人口的人偏爱用冷藏卡车将非法移民运送到英国,而被偷运者则有被困在卡车集装箱内死亡的危险”,“由于他们被锁在里面,无法自救,因此风险很高,有许多死亡记录在案。”

此次参与调查的英国警方也公开表示,在集装箱中,除了有可能被冻死外,即使没有冷藏,这些人也可能因为“氧气耗尽”而死。就连中共御用(《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也出来证实,“2000年英国一辆货车里有58名中国非法移民在转运途中被活活闷死。”

偷渡之路本来就是艰险重重,要么飘洋过海、要么翻山越岭、要么在集装箱里受闷、受冻。要想偷渡,就必须得做好九死一生的准备。这让人想起毛时代250万大陆人冒死“大逃港”的历史瞬间。据维基百科记载,“大逃港”在香港本地又称为“偷渡潮”,“是指在1950年代至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前,大量中国大陆民众为逃避中国共产党统治,尝试偷渡至英属香港之现象”。

2015年12月,有三位成功的逃港者公开讲述了他们的生死经历。据他们介绍,“逃港有东、中、西三条路和三种方式:走路、泅渡、坐船。东路是从大鹏湾游水过去,湾里多鲨鱼,很多人被鲨鱼咬死。中路是从深圳河过去,这里有武警和警犬把守,防守最严。西路由广州陆路至深圳湾,然后游水到元朗,路长但成功率比较高,而游水时间却最长,大约要9~10小时。探照灯不停地扫视海面,有时要沉进海水中,避过探照灯。真可谓九死一生。”为了“将来可以逃到香港”,“许多家庭都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练习游泳”。

而“不能游泳的人只有选择陆路。为了躲避官府的围追堵截,逃亡者往往要走偏僻而艰险的路道”。据亲历者回忆,当时她“走了13天13夜翻越山岭,每天趁天黑行夜路,白天平躺在地上,甚至是空的棺材中,躲避边防部队”。跟当年的逃港者一样,如今选择“逃英”的大陆人也分明能预见“逃亡之路洒满了血和泪”。但值得反思的是,假如逃港者是“为逃避中国共产党统治”,那么此番“逃英”者的逃亡目的又会有所不同吗?

据一位逃港者所说,“走到偷渡一步,(是)用脚投票,(想要)奔向光明”。他还问道,“人为何要背井离乡,拼了命的逃亡?”而这个问题也可让那些合法移民海外的中国人来回答。2017年,《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正在出现第三次大规模海外移民潮。早在2014年,胡润研究院就曾发布数据称,“中国大陆64%的富人(财富超过160万美元)要么移民到其它国家,要幺正在打算这样做。而安全和财富的保障是他们移民的首要原因。”2017年,胡润排行榜显示,逃离环境污染是中国富人移民的三大主因之一。

中国的富人都走光了,穷人还会有活路吗?在如今这个“厉害的国”,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居然能发生在穷人的逃亡路上,实在是太讽刺了。看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宁可冒死逃离,也不愿在中共的统治下穷死、累死、饿死。尽管过去了几十年,中国人“为逃避中国共产党统治”而远走他乡的凄惨、悲凉之景却依然在上演。

这足以表明,共产极权之下,国民从未真正地拥有过面包和自由。吃一口饭却要交半口税,透支几代人的积蓄才买得起的房产,70年后却很可能成为中共“国有”。好不容易成了富豪,也得向中共俯首称臣,接受其管控。这种受制于极权暴政的生活,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感到难以忍受。长此以往,我们不难发现,动辄发飙、发狂、敢于剑走偏锋、殊死一搏的中国人就会越来越多。

受够了、活腻了,这恐怕才是如今中国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可悲的是,即便如此,中国人也宁可选择逃离,而不选择抗争。在中共长期的洗脑教育以及奴役之下,中国人宁可被装入“死亡集装箱”,也没有勇气像香港人那样,用生命来捍卫尊严、抵制暴政、为自己争取生的希望。

如今,香港人冒死走上街头,不仅迎来了“得道多助”,也让中共踏上了不归路;而中国人畏惧中共、冒死“逃英”,却不幸让自己丢了性命。这场看似偶然的悲剧已在告诫中国人,敢于对中共说“不”,拒绝暴政淫威,才能真正拥有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1026/1360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