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债务违约处置完成不到20% 投资者求偿之路痛苦漫长

中国债务违约加速增长,但违约处置机制滞后。(美联社图片)

目前,中国债券违约呈现上升趋势,但违约后处置机制相对落后,投资人在所持债券违约后将走上一条漫长而痛苦的求偿之路。随着中国信用违约的逐年攀升,市场对违约后的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信用违约加速 投资人短痛变长痛

2019年,中国信用债违约继续呈现加速之势,债券领域违约只数和金额均创新高。Wind数据显示,2019年共有177只债券约1419亿元违约。

另据彭博统计,2019年年内违约债券本金合计约1311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未包括通过取消回售、协议展期、场外兑付等方式处置的问题债券。

然而,由于中国资产处置难、破产重整慢,中国违约债券持有人在债务违约后,其寻求赔偿的过程充满艰辛,财产损失的短痛变成求偿之路的长痛。

市场对违约处置制度提出更高要求

彭博1月6日报道,随着中国境内信用风险事件逐年攀升,市场对违约后的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共监管层近年来对违约及后续处置也推出一些方案,包括2019年底中国央行会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公布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的草案,但随着年度违约金额屡创新高,违约后续事宜的制度建设仍非常缺乏。

通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培明表示,“债券投资者维权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产处置的流程很慢。”

他说,“近期有关债券违约处置的密集讨论以及相关指导意见的出台,反映出司法和金融监管部门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但由于该意见只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不涉及具体的执行措施,在债券持有人如何依法维护自身利益方面,更期待最高法院预计将于上半年公布的关于债券纠纷案件处理的会议纪要。

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称,最高法院起草了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明确了对债券承销机构协助发行人制作虚假、误导性信息,或明知发行人存在上述行为而故意隐瞒,导致信息披露文件中关于偿付能力的相关内容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法院应当认定其存在过错。

违约处置完成比例不足20%

据杨培明介绍,其所在事务所2018年和2019年参与的债券违约处置项目金额已经十倍于2015年和2016年处理案件的标的金额。

根据中诚信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市场违约债券累计414支,其中74支完成处置,占比不足20%。

自2014年当时的上海超日成为在岸首个公募债券违约后,彭博汇总的信息显示,已有数十个发行人进入重整程序,但处置完成的寥寥无几。

以2015年就开始进入重整的保定天威为例,公司至今仍无重整方案通过;而2017年发生违约的五洋债破产重整虽然已获得法院受理,且项目的承销商已遭证监会处罚,但债券持有人仍未获得偿付。

投资人在违约处置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

中诚信的分析师谭畅以及通力的杨培明均指出,投资人在处置过程中以及和发行人的谈判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需要有执行度强的制度安排保障其权益。

除了加紧制度建设,天津物产集团近期在离岸市场上的困境交换和现金兑付要约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法国巴黎银行大中华区环球市场部主管孙鸿志就表示,与漫长的清偿过程相比,即使是打折后的现金兑付方案,投资者的接受度也相对更高。

西南证券固收组负责人杨业伟在报告中称,天津物产的方案或为处置国有企业的债券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预计类似的债务重组方案可能会更多地用在业务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财务压力较大的国企。

责任编辑: 秦瑞  来源:希望之声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108/1393323.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