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专家质疑李兰娟两款药物数据:需服上万片

根据李兰娟所提供的试验数据,有专家质疑两款药物的生物活性非常差,若要实现有效浓度,病人或需服用上万片药物,副作用远大于疗效,且不可能实现。示意图。(Shutterstock)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2月4日宣称的有效抗新冠病毒药物,遭到两位专家的质疑,他们都认为这两款药物的生物活性非常差,若要实现有效浓度,病人或需服用上万片药物,副作用远大于疗效。

2月4日,李兰娟院士团队宣布对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李兰娟说,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着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着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财新网2月14日报导,至少两位专家对此数据质疑,根据上述试验数据,两款药物的生物活性非常差,实际难以在体内实现病毒抑制效果,若要实现有效浓度,病人或需服用上万片药物,副作用远大于疗效,且不可能实现。

报导引述一位药学专家说,根据李兰娟的数字,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抑制病毒效率达280倍,其生物活性有效浓度“是很差的”。

这位专家解释说,该药物对于原靶点(指抗艾滋病病毒的起效靶点)的有效浓度在纳摩尔级别,而300微摩尔与纳摩尔相差在万倍左右。“这个数字不知是发布错了,还是就是300微摩尔,如果是实际数据,那么建议到新版诊疗指南是会有问题的。”

据报导,有效浓度是药物在人体产生作用所需的浓度,有效浓度越低,药物生物活性越高,所需药物剂量越小。药物有效浓度的单位是微摩尔、纳摩尔,1微摩尔=1,000纳摩尔。

亚利桑那大学药学院助理教授王俊也质疑其有效浓度,他认为如果阿比朵尔抑制新冠病毒的有效浓度是10~30个微摩尔,其药物生物活性不足。

王俊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介绍说:“它(阿比朵尔)可能在体外有一些活性,但这个只有在很高的浓度下才有抗病毒的生物活性,病人可能要吃很大剂量的药,才能在体内达到这么高浓度。几十克到上百克的药物,它的副作用远远超出它的药效,体内是很难实现的。”

他举例说,在细胞水平的生物活性上,一款被认为潜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有效浓度约为几十纳摩尔。

阿比朵尔是一种抗流感病毒用药,主要适应证是A型、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

王俊表示,阿比朵尔能有效抑制的病毒蛋白只存在于流感病毒上,不存在于新型冠状病毒上。从理论上说,没有任何理由相信阿比多尔能对新冠状病毒有效,且目前并没有任何公开发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该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

据报导,李兰娟团队公布的实验数据仅为体外细胞试验数据,证实药物有效性仍需在人体进行严格临床试验。

目前阿比朵尔正在进行两项抗新冠病毒临床试验,一项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进行,但尚未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另一项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院长瞿介明为研究负责人。而达芦那韦并未有临床试验注册申报。

财新记者多次联系李兰娟,但未获回应。

1月24日发布的《武汉协和医院处置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策略及说明》指,前期使用其它药物病情仍然进展恶化后可使用阿比朵尔。《说明》同时称,阿比朵尔在体外有抗SARS冠状病毒的作用,推测有效。已经有少数2019-nCoV感染患者使用后感觉有效(证据级别不高)。

2月5日,有自媒体爆料说:“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这两个药物,是杭州华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的研究成果。而该公司董事长郑杰是李兰娟的儿子,李兰娟还是该公司董事。随后陆媒报导否认两款药物研发生产企业与李兰娟有关。

李兰娟丈夫被称为“杀人医生”

但此事件并未结束,时事评论员夏小强撰文“李兰娟和郑树森家族的95家公司”披露,李兰娟及其子(郑杰)和丈夫(郑树森)一家三口人,作为董事长、股东的公司达到95家之多。

李兰娟,浙江绍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其在1998年3月至2008年3月间,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其丈夫郑树森被称为“杀人医生”,遭到国际人权机构“追查迫害法轮功国际组织”的追查,指其涉嫌参与活体摘取法轮功学员器官。

郑树森被称作是大陆器官移植以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领头人,1997年至2015年,郑树森担任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也是该院的主要肝脏移植医生。

2006年郑树森接受媒体采访时称,1992至1998年7年间,全国肝移植案例只有78例。而1999年一年就实施了115例。而中共对法轮功团体的迫害正是从1999年开始的。

2019年3月,郑树森接受中共官媒光明网访问时亲口承认,仅他一人,至今已操刀1,850余例肝脏移植。而仅2005年1月28日一天,郑树森就连续完成5例肝移植手术。

2017年2月6日,国际著名《科学》杂志报导,国际权威学术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国际肝移植》)于1月30日发表声明,由于作者郑树森等人无法提供论文中提及的563例肝脏移植的器官来源符合道德伦理证明,该杂志决定撤回郑树森等于2016年10月在网上发表的论文,并将“永远不会”在该杂志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秦瑞  来源: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214/140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