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工作职业 > 正文

开会时被问“你有什么意见?”这样讲 就能让老板“高看一眼”

镜子物语:长大后,不是世界的精彩少了,而是我们“自以为懂了”。

小徐是我大学时的好朋友,现在在一家大公司上班。有一次闲聊,她跟我说,公司别的都还好,就是会开得太多。“不过”,她紧接着自我宽慰,“会议多点也没啥关系,只要别让我发言就行了。”

听了她的话,我笑了。因为我也想起很多会议场景:老板或上司坐在主位侃侃而谈,下面的人不时点头,认真做着笔记,但只要老板问:“大家有什么意见?”下面马上沉默一片。

怕发言,不会提意见,这似乎是很多职场人的通病。老板无奈之下,只得强制,按座位顺序挨个点名。坐在前面的人不幸躺枪,只能抓到什么说什么;后面的人立刻紧张起来,使劲儿在大脑里搜罗语言,但最后也只是重复前面人的观点……

按说,大家平时埋头工作,会议发言,可以向老板展现一下自己的水平,机会难得。我有一个前同事小王,平时工作也没见他怎么积极,但一到开会,上司让提意见,他能侃侃而谈,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结果他很受老板赏识,没多久职位就连升两级。

但这样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职场人因为不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失去了很多晋升空间。

我们为什么这么不擅长发言,又怎样才能在这种场合中,变得更“厉害”一点?《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一书中指出:只要你能真正理解摆在你面前的这件事,就一定能提出好意见。实践证明,先深入理解再发言,这个方法很有效,又非常简单。

01训练思维,增强“独立思考力”

职场中,老板、上司经常会就一个建议合不合适,一个方案可不可行,一个问题怎么解决,让你发表意见。但如果你连问题本身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当然不可能提出什么有说服力的意见。

在没搞清前提的情况下就发表意见或采取行动,这种情况相当普遍。网上有个流传挺广的段子。马云对秘书说:”中午帮我买肯德基。”30分钟后,秘书回来说:“买好了,一共4.6亿美元,咱是支付宝还是现金?”马云眉头一皱,马上说:“赶紧把小王追回来!我刚让他去买中南海了……告诉他:那是烟!是烟!!”

虽然是个搞笑的段子,但反映了一个中国职场很常见的问题:员工、下属对上级、老板提出的指令要求,即便心里有些含糊,也不敢多问。而且越是大公司,情况越明显。

比如我以前的单位,部门领导经常会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讨论某个人写的稿件,最后领导会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一个性格比较腼腆同事小王,会在会议结束后拿着稿子跑过来问我:“姐,领导说要在这里加一些细节,你觉得,他指的是哪些细节呢?”这就是典型的——当面不问明白,回过头自己瞎琢磨。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如果深究的话,这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

与西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交流方式不同,中国人彼此的交流是在察言观色中成立的,讲究的是“心照不宣”。如果老板问你:“我的话你听懂了吗?”你会觉得有些刺耳,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不能快速领会别人,特别是上级说的话的意思,那意味着一个人的反应能力、理解能力有问题。

所以我们在交流中,都有一种不问清楚、不确认的习惯。时间长了,我们连内心的那一点点不确定感都忽略了,凡事不往深处想,只看表面。这种习惯这会损伤我们独立思考、深度思考能力,而缺乏这种能力,当然就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这种思维定势该怎么扭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培养自己“凡事想根据”的习惯。

首先,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当你需要做出选择时,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选择它?在心里回答一下。比如早上出门时,“我为什么要穿这件外套?”答:“因为喜欢这个颜色。”去小卖店时,“为什么要买冷饮?”答:“因为天气很热。”

熟悉了这个方式后,你可以进入下个阶段:问自己“为什么选择A而不是B”。比如“为什么吃午饭选择了A套餐而不是B套餐呢?”答:“B套餐虽然便宜,但没有青菜。A套餐虽然贵,但能吃到青菜。”

习惯了这种思考方式后,就可以把它运用到工作中。比如,“为什么我要按这个顺序来工作呢?”“为什么我赞成A方案而不是B方案呢?”要尽可能地思考具有说服力的根据。

你还可以再进阶:凡是听到、看到某种观点,就问问自己:根据在哪里?这个根据正确吗?根据足以成为根据吗?别小看这个练习,只要持之以恒,你就能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摆脱人云亦云,大大增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02简单3招,提高“深入理解力”

如前所述,如果一个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会对别人说的话产生误解。不仅如此,当我们接触到一篇文章,一项数据分析、一个提议或是一份工作方案时,如果不认真检查自己对眼前的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就可能会“自以为懂得”。

“自以为懂了”这件事,不仅令你提不出好意见,还会让你失去老板的信任。比如你是一名市场负责人,有一天你得到某个区域市场的反馈,说是公司的新产品最近挺受欢迎。你兴冲冲地向老板汇报:“咱们这次新产品的设计很厉害,跟以前的产品不一样,市场效果很好。”

老板听后问:“哦,哪里厉害?”你说:“真的很厉害,据说新产品用后的效果跟从前的版本大不相同。”

老板有点皱眉:“这你已经说过了。你说的不同究竟是指什么?和从前版本不同的‘效果’在哪里?”

你语塞:“这个,具体的数据我还不清楚,我再问一下……”老板的不满顿时写在了脸上。

这就是“自以为懂了”带来的后果。就算你装出自己很了解的样子,只要更深入地谈下去,必定会露出破绽。所以,在你说出任何观点、建议之前,先深入理解自己掌握的信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那么除了日常的思维练习,有没有什么更快速的方法,帮助我们实现深入理解呢?《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里介绍了3个方法。

第1是“验证法”。你可以试着模拟“向5岁小孩解释一件事”的情景,来验证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比如,上司拿了一份企划案向你征求意见,“这个方案,你觉得怎么样?”你读完这个方案后,可以想象自己向一个5岁小孩儿解释你看到的东西。如果对话遇到阻碍,就说明你对这个方案还没有充分理解。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从这些地方入手思考你的意见。

第2是“画线法”。拿出三种颜色的笔,对你手上掌握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检查自己的理解程度。觉得“完全理解”的画绿线,觉得“这个意思有点不太明白”或“最好查证或思考一下”的地方,画黄线;觉得“完全看不懂”的,画红线。

这里的重点是对自己诚实,彻底思考这个内容是不是标准答案。养成这种“检视”的习惯,可以帮你确切掌握自己对每段文字理解的程度,而且画的黄线、红线越多,说明你越厉害。

第3种方法是列出“理解和不理解清单”。拿出一张纸,中间画线,左边一栏写上“已理解的部分”,右边一栏写上“还不理解的部分”。

比如,会议上,老板提出了“针对中学生,开发一款便携式英语学习机”的提案,请大家发表意见。这时候你不要轻易说赞同或不赞同,可以趁别人发言的时间,迅速列一下清单。

“理解”这边有几项,包括目标人群是中学生,产品是英语学习机,特点是便捷式;“不理解”这边:为什么要推出这个产品?怎样和市场上现有的热门产品区分开?中学生真的需要这种产品吗?新产品什么时间推出,销售渠道有哪些?……记住:重点是要把你能想到的全部写下来。一旦把脑中的各种杂念写出来,你就会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

对“理解”的部分,你要再想想:这里面的每一项真的正确吗?对“不理解”的部分,你可以提出你的疑问或建议。比如:“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一些主打‘便携’的学习机,我们应该考虑怎样避免同质化。”当你按照清单上的条目逐一提出自己的意见,就会显得有理有据。

03临场应对,打造“独特意见力”

提高理解力的3个方法,适用于别人征求你的意见,而你有一定思考时间的场合,但是我们还会碰到突然被老板提问,要求你马上发言的情况。来不及准备,该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用提出“好问题”来化解。这里有10个提问的好角度,你可以记在心里,随用随取。

1、5W1H:何时、何地、何人、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

2、为什么这么有把握;

3、对信息本身提问;

4、探究必要性;

5、数据是否正确、妥当;

6、引用其他相似的例子;

7、确认事物的两面性;

8、询问契机、起因;

9、探究为什么是“现在”;

10、询问长期性发展。

比如,经理来找你,说:“公司打算从下周起实行早例会制度,每天早上9点,全体人员参加,大家轮流主持,主要是分享一下自己对工作的感悟或观点,给大家鼓鼓劲儿。你怎么看?”

这种时候,你要做的不是马上表示赞同,你得有自己的想法,才能让经理高看一眼。那么对照上面说的提问法,何时、何人、做什么、为什么已经明确了,那你可以说:“全公司有80多人,我们要开这样的早会,得找一个足够大的地方(地点)”;“对每个人分享的内容要不要有一个大致规定,分享之后大家要不要讨论呢(怎么做)?”

再进一步,你可以问:开早会这种形式真的能鼓舞大家的干劲儿吗(为什么有把握)?鼓舞干劲,除了开早会,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必要性)?还有哪些成功的大公司也开早会,是不是有一些好的模式可以借鉴(其他相似的例子)?开早会能产生一些积极效果,但是也会耽误大家的一些工作时间,组织起来也要费一些精力,我们有什么方法能把早会开得更高效呢(两面性)?……

用上这个方法,你就会发现,当别人询问你的意见时,你的大脑中会冒出很多想法,不会再是空白一片。

训练独立思考思维、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如果你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能提出好意见、有独特想法的人,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七棱镜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306/1418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