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政党 > 正文

吴霭仪道路 香港的悲与乐

—吴霭仪道路

作者:
吴霭仪的被捕,一如她自己在1983年所料。中共藉港共之手,证明极权政治与真正“爱国者”、真正爱港者、真正和全身心维护一国两制下法治的参与者,是不相容的。

4.18大围捕后,台湾作家颜择雅在facebook上特别谈到吴霭仪,分享1963年她15岁时,在《中国学生周报》的一篇投稿〈我们不爱国吗?〉,又分享她1983年在《明报月刊》发表的长文〈妥协与顽抗:摆在眼前的路〉。从这两篇文章,可以了解当年关怀家国的香港人,如何一路走来的背景。

《中国学生周报》是60多年前美国新闻处资助的友联出版社旗下刊物,以中学生、大专生及青少年为对象读者,由49年后从中国南来香港的文化人余德宽等在1952年创办,其后有胡菊人、陈特、林悦恒等主持编务。虽有美国背景,但从刊物名称可见,主事者抱持中国情怀。1963年,周报刊登了几篇批评读英文书院学生的“亡国奴”心态,吴霭仪身为英文书院的中五学生,在这篇投稿中表示:“我并不是你们笔下的亡国奴,不是目无国家的媚外者,更不是不思所源的丧心病狂的人”;“有人说我有礼貌,我答道:‘我们中国人对礼是很严的。’……我没有放过任何机会。朋友们啊,你们说这是不是不爱国呢?”

现在读来也许有点稚气,但在那个时代,英文书院有浓重的崇外气氛,而这个年轻女孩已经有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其后经过六七暴动,港英有了经营好这城市的管治意识,香港人也开始有了对香港本地而不是只有对中国或英国的认同感。出生于香港的吴霭仪,完成博士学位,1983年中英谈判香港前途,她在中英文报纸撰写评论,一度在《明报》担任副总编辑。

吴霭仪1983年12月发表那篇文章时,中英谈判大局已定,1997年香港肯定要转移主权,香港人除了移民之外,相当一部份人在无奈接受现实之下,尽量想办法保持香港人珍惜、香港赖以生存的制度、权利和自治结构。这也就是接受“民主回归”者的思想背景。

吴霭仪1983年文章指出,长远来看,香港人要看清楚,就是要接受共产政权,做个共产制度下的中国人,不要自己骗自己可以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因为,对共产党来说,权力最重要,权力绝不容许让渡,共产党从来不实行民主,实行的只是虚假的“民主专政”。

因此,她认为只有香港独立,才是唯一出路。但在当时,“提出各种解决香港前途方案的每一位论者,几乎都开宗明义先说‘香港当然不可能独立’。由此可见——香港独立这个意念相当普遍,但害怕这个意念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不过,吴霭仪分析了“香港独立”的条件,认为所有都不是问题,唯一不具备的条件,就是“中国不容许”。

四年前,“本土新闻”转载吴的这篇文章,她说当年这文章出来后,没有任何人回应过。

我经历过当年抗拒香港“回归”的整个过程,对吴所说的社会冷漠深有体验。在这之后,吴霭仪就投身法律界,在一国两制之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维护香港的法治。她在立法会就反台独动议投弃权票,不是意味她支持或反对台独,只是严守香港立法会的职能分寸。她写的18年在立法会工作的自传《拱心石下》,尽显她维护香港一国两制下法治的苦心。她说:“乐观与悲观对我毫无意义,因为这是我的家,我决定了留下来,就要尽力而为。”

在吴霭仪少女时代,最少人说“爱国”的时候她“爱中国”,到了解中国之后就捍卫香港。在最没有人提出“香港独立”的时代冒大不韪而提出,又在主权转移后全心维护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法治。

吴霭仪的被捕,一如她自己在1983年所料。中共藉港共之手,证明极权政治与真正“爱国者”、真正爱港者、真正和全身心维护一国两制下法治的参与者,是不相容的。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苹果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423/144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