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港台娱乐 > 正文

邓丽君逝世25周年:君只活半世 我记君一生

造化弄人,天道难测。

在动荡的大时代面前,个体往往成了沧海一粟,被巨浪和漩涡裹挟,逐之千里。

1949年,一场倾覆,改变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命运。

其中,一个叫邓枢的中尉带着妻儿,跟随120万国民党官兵撤退到台湾。

他祖籍是河北省大名县邓台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4期。

1953年1月29日,这个已经有了三个男孩的家庭,在一间简陋的农舍里,又迎来了第四个小生命。

1954年,周岁的邓丽君骑着小木马

父亲为她取名"丽筠",意谓"美丽的竹子"。

但多数人秀才识字读半边,误将"筠"读做"君",其后,人皆唤其"邓丽君"。

君只活半世,我记君一生。

父亲无法预料,女儿的这个名字,多年后竟成了一个时代的传奇里,那抹最甜蜜也是最忧伤的记忆。

01

一年后,邓家迁居南台湾屏东市空军机场旁,外省人聚居的"眷村",居无定所终告一个段落。

"眷村"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标签,而在这个标签之下的群体,任你大族世家,或是荣华富贵都消失殆尽。

邓丽君不是衔金汤匙出生的公主,童年于她,更多的是贫寒与清苦交织的记忆。

在小学就读时,她是其他伙伴肆意捉弄的对象,孩子们常做的游戏之一,就是把邓丽君的头发绑在椅子上,然后躲到一边,等待下课她起立时发出惊叫,然后那些恶作剧的同学发出得意忘形的笑声。

邓丽君和家人

当她长大成人后,我们从她的脸上看不到那些怨气重重的阴云,她一径地笑着,仿佛生活从未薄待于她。

在弟弟的记忆中,她自幼天赋异禀:"那时候没有电视,我母亲时常做家事的时候,就喜欢放收音机听当时的流行歌曲,然后她只要听过两遍,就会唱,我母亲后来发觉她也蛮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经常晚上等于是余兴节目就让她来唱歌。"

6岁时她就开始登台,初试莺啼,便令人赞叹不已。

同年,她就被父亲带上了军乐队的舞台。

6岁那年,她就被父亲带上了军乐队的舞台

14岁时,邓丽君以一曲娇俏清甜的《采红菱》在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中,一举夺魁,还应邀在中广公司的六个直播节目里演唱。

豆蔻年华,邓丽君的一场演出费用即高达新台币一千元到两千元,足以支付家里半个月以上的生活开销。

邓丽君(左下)和她的四兄弟在一起

但声名鹊起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业上的困扰,尽管邓丽君再读一年就可从金陵女中毕业,但校方仍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她放弃唱歌,专心于课业。

在学业与梦想之间,邓丽君选择了后者,于是,她含泪办理了休学手续。

休学后的那一年,邓丽君灌录了人生中第一张唱片,并参加了当时唯一的电视歌唱节目《群星会》,奠定了未来成为巨星的基础。

1969年,邓丽君因演唱台湾电视连续剧《晶晶》同名主题曲而名声大噪。

清丽无俦的容貌,天籁一般的歌声,让年方二八的邓丽君成为台湾新一代的青春偶像。

邓丽君从学生变成歌星的时代,也是台湾开始告别物质匮乏,流行音乐快速发展的时期。

邓丽君的恩师庄奴、左宏元等人都是当时勇于突破传统的音乐人,他们推动了台湾流行乐坛第一个高潮的到来。

那一年,她不仅第一次出演了电影,还首次飞出了台湾,空降在香港

在香港工展会慈善义演中,16岁的邓丽君以其清新自然、黄莺出谷的歌声一鸣惊人,从此,这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小姑娘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那一年,由李行导演的电影《彩云飞》,带动了新一轮琼瑶小说改编电影的风潮,邓丽君演唱的插曲《千言万语》赢得了满堂彩。

一年之后,《彩云飞》原班制作人马拍摄了电影《海鸥飞处》,邓丽君又成为钦定的演唱人选。

从此,港台的一些电影制作人,都把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題曲或插曲作为影片的一大卖点。

那时她的足迹不仅遍及港台地区,而且去东南亚巡演。

所到之处,她都被无数掌声和鲜花包围,她掀起的甜美"风暴"让人们陶醉梦乡,流连忘返。

她待人一贯谦和,而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情,她都极少抱怨,始终笑意盈盈。

同时,她从来没有放低过对自己的要求,每天都早早起来去练声。

她就像一株花树,汲取着阳光和雨露,努力伸展着枝桠,向上生长,每一簇清芬四溢的花朵都仿佛都昭示着对未来的渴望。

02

20世纪70年代,作为世界五大音乐市场之一的日本,偶像派歌手崛起,音乐内容从摇滚乐转而偏向私人内心世界的表达,道尽离愁别绪,爱意绵绵。

追随这股以"流行元素"为主导的潮流,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准,1974年,邓丽君去日本接受技巧训练。

在日本,她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体力的透支,精神的耗损,同行的倾轧,老板的压榨,经常让她在无数的夜里黯然泪下。

但这条路是她选择的,再苦再难,她都咬牙坚持了下去。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遇见荠麦青青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509/1448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