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李旭彤:挖掘五千年文明惊世宝藏

作者:

8.4文明与伦理道德

中西方文化、语言、科技、认知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是基本的传统道德观念却基本相同。讲道理、诚实守信、仁慈、善待他人、不淫欲、不偷盗、不无辜伤害生命等等。为什么?因为人类这几个主要文明的道德观念,都来自于两千多年前四位圣贤的教诲。

首先是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和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相约在东方临世,然后是耶稣(公元前5年—公元28年)降临西方。佛教传入中土后,儒释道三位一体,两千多年的时间,中华传统文明、文化基本上就是在这三位圣贤的教导中成长发展的。而耶稣留下新约《圣经》中的教诲,也成就了当今的基督教文明。他们的教诲,构成了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基本相同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中文中的“文明”一词,《易经》很多卦辞均有提及,“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焦氏易林-节之》有:颐:文明之世,销锋铸耜。以道顺民,百王不易。

《谥法解》中有“经纬天地曰文。”古时“文”同“纹”,自然界中的各种纹理,是自然界、宇宙中道理、规则的显现。孔颖达对《尚书》的疏解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那么文明就是明白道理,以道理教化世人,从而使世人明白道理。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宇宙万物生化的道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道理。“道生一”也可理解为从讲道理、道德开始发展繁衍出的人类社会,才是一个文明社会。反之,以强制、暴力建立的社会就是一个野蛮的社会。所以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含义就是人们都讲道理、道德,文明社会的基本规则就是社会的基本伦理和人的道德规范。文明之世,就是上至士大夫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能明白道理,遵守道德,则兵烽息,百姓富足,文明世代长久。

近代,把“文明”翻译成了英文的“Civilisation”之后,这个词基本上被理解为后者的含义。“Civilisation”早期的翻译是“教化”,后引进日语翻译,与“文明”对应。从拉丁语的“Civilis”演变到“Civilisation”,“文明”这个词含义的改变反映了当今世界逐步偏离传统道德观念的过程。

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首先提出的“文明社会”意指与战争状态相对立的和平状态。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把文明视为民主、自由和平等,与君主专制、等级特权相对立。摩尔根的社会发展学说则将史前社会分为“蒙昧”、“野蛮”两个时期,与“文明”时期合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人类从蒙昧、野蛮时期通过各种物质创造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最终发明了文字并利用文字记载语言而进入文明时期。

“当人们从前现代那种错误的形而上学中脱身,经验路径成为获取知识唯一有效的路径后,超越性的要求就变得不再有效。”人们把自己的生命等同于这个物质世界中的认知就只能来自于这个身体的感官,或者说经验。文明与道德脱钩,内涵变成了物质创造的能力,道德观念变成了“不再有效的超越性的要求”和“错误的形而上学”,世俗化的生存和利益追求以及源于感官经验的认知构建了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也就被逐步抛弃。

近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用科学方法研究轮回现象,大量的轮回实例记录已经基本证实了轮回现在的存在。轮回现象的存在意味着生命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物质身体之外,还有其它形式的更本质的存在。传统上西方称之为灵魂,中国称之为元神。这种形式不表现在这个物质世界之中,但是一世一世的转生说明这种本质的生命形式比物质世界的存在时间更长久,存在于一个更大范围系统之中。

若果真如此,人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就不应是只来自于物质世界的经验,而应当考虑一个人生命本源至始至终所存在的这个更大范围系统内的影响。

在系统论中,生命与物质是一个统一的、层层扩展的体系,遵从同样的系统存在性准则。人的灵魂、元神所存在的系统,远超人类感官经验所能感知的物质世界,是一个需要用生命、物质系统来描述的更大范围的体系,因此人的伦理道德应当是这个体系所相应的存在性准则的反映。但是一般人类的认知来自于物质世界的经验,绝大多数人在轮回转世中无法带来前世的记忆,更难以获得这个物质世界以外的认知,因此如何理解这个更大范围系统存在规则就需要外来的帮助。

Google地球给了我们一个特殊的体验,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空间尺度来观察我们这个地球。在几米到几十米的尺度,我们看到的是花草树木、车马房舍;在几十到几百米的尺度,我们看到的是街景市政、森林植被;在几百到几千米尺度,看到的是山川河谷、田野城市;在几千到几万米尺度,看到的是山脉流域,海沟海脊;再大,看到的是大陆板块与大海大洋;再大,看到的是一颗蓝色的星球。

如果我们用不同的时空尺度看人类社会,时日间,是柴米油盐;日月间,是人情冷暖;年月间,是时事更替,悲欢离合;旬年间,是社会变迁,政局变幻;世纪间,是文化的消长;纪元间,是文明的更替。

对同样的问题,当我们在不同尺度上考虑问题时,会有完全不同的目标和结果。如我们对人生的意义问题,可以是柴米油盐的满足、人情冷暖的慰藉,也可以是四世同堂、纵横捭阖,或者是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在世俗社会之中,可以在这个物质世界中体察。超出这个物质世界,则有立誓救度众生,脱离六道轮回之苦的觉悟。

这些不同时空尺度的内容目前大多都建立了专门的学科去研究它们,也因应于此,针对同一问题,难以捕捉当我们在不同时空尺度、系统层级切换时,不同答案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把这些不同答案看成是一些相互矛盾、对立的观点。

从哲学上,人们把一些神学、形而上的道理与世俗的道理对立起来;在心理学中,人们无法理解传统道德、宗教中对同性恋的排斥;在教育学中,人们把道德教化与实用技能对立起来;在生物学中,人们把上帝的创造与生命进化对立起来,如此等等,实际上,均是因为这些学科只针对了一个非常局部的范围、领域。

世界所有古老文明的记载、传说中都有类似的记载,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时候,有一个人神共处一世的神话时代。那个时代,神直接行走于人间,辅导人类建立了基本生存准则,走过了人类文明的幼年期,给人类留下了对神的基本认知。之后两千五百年,前面提到的数位圣贤以人身临世。

老子、释迦摩尼和耶稣,都属于在人世间修行、修炼开悟之人,虽有人身,但是获得了神的智慧和能力,彻悟了一个非常大宇宙系统范围内,人行为的利弊得失,人的世俗生活与生命本源的关系。他们把这些传授给人,逐渐为人和人类社会所接受之后,就变成了人们现在所说的普世价值,以及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给人类社会留下了对神的信仰,以及人的正念、正信。

所以说,所有这些上古神话时代和两千多年前的几位圣贤,传给人们的是对生命、宇宙、人的更为深远的认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讲了如何以易的道理解世间各种事物,释迦摩尼讲了人如何在世间修行,进而开悟的法门,耶稣讲了使人能够回归天国的道路。这些都是超出了这个物质世界的经验,是针对人生命本源的一些道理和认知。

人们一般说无私为道德高尚的表现,自私是道德低下的表现,但什么是无私,实际还有两种理解。对于独立存在的个体来说,自我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无私是利他的表现。对于层层扩展的系统来说,自我则有一系列不同的含义,层层的系统都可以认为是一个自我意识系统的自我,无私也可理解为把一个相当大范围的系统视为己身。

孩童只关注眼前的糖果,大人会说,吃糖多了会牙痛。缺乏智慧的人只关注眼前的利益,智者会说,眼光要长远。“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则是说,经历了整个人生过程的老人更能够理解怎么做才能实现一生最大的幸福。

一个人可能把私视为自己的胃和外观,谓之“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有的人会视为自己的家庭、家族,谓之“光宗耀祖”;有的人会视为自己的民族、国家,谓之“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而献身”,“爱民如子”等。有的人会视一世的生命为自己,有的人会视生生世世转生的生命本源为自己,更有视自己存在的世界、宇宙为自己。最后这种自我观已经可以说是完全的利他。

《道德经》第十三章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在这样一个逐层扩展系统描述的社会中,很多概念有着与独立个体的社会不同的含义,帝王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不仅仅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而是以天下苍生为己身。这种道德观念,与修炼、修行提升生命的层次相一致。(待续)

大纪元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江一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701/147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