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言九林:一定要杀死那只看透了真相的猴子

作者:

洪武八年元旦,刘基拖着病躯,上朝给朱重八拜年,在奉天殿内写下一首七言律诗,歌颂大明朝欣欣向荣、万国来宾。末了一句,却是悲难自抑:

从臣才俊俱扬马,白首无能愧老身。

朝堂上全是意气风发的英杰才俊,只有我这个头发白了的糟老头子是无用之物。

这是刘基留在世上的最后作品。

这位65岁的开国老臣,本已于洪武三年隐居家乡青田,不交友、不接触官府,不谈论时政,只求有一个善终的晚年。然而,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有人告发他看中了谈洋(位于福建浙江之间)这个地方有王气,要在那里给自己搞一块墓地。朱重八勃然大怒,夺了他的俸禄。为求保命,洪武六年七月,刘基仓皇离开青田老家,赶赴南京城,向朱重八磕头请罪,不敢有任何辩解,“惟引咎自责而已”。

刘基的主动来京,暂时保住了他和家人的性命。但朱重八没说可以回乡,他也只能继续待在南京城,时刻准备好,迎接朱重八突如其来的各种羞辱。比如,回京后的第二个月,朱重八就小题大做,以“不陪祭而受胙”(不参加祭祀活动却分享祭祀用的肉),把刘基拉出来点名批判,说他“学圣人之道”,却如此这般不检点,哪有半点符合“礼”;点名批完,又从侧面插刀,说武人不懂礼,他们不去参加祭典却吃了胙肉,倒是不必责备。

有家不能归、有辱不能避,这样的日子,让刘基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洪武七年,刘基送宋濂之子还乡时,须发大半已白,牙齿掉了十三四颗,左手“顽不掉”(大概是麻痹不能动作之意),耳朵已听不见,脚也跛了。

或许是亲眼确认刘基已是风中残烛,洪武八年三月,朱重八终于允许刘基返乡。他抓住最后一个打击、折辱刘基的机会,写下一份非常冷漠、充满了语言暴力的“允许归老诏书”。

这份诏书,将朱重八的冷酷本性暴露无遗。所以,后来收入《太祖实录》时,它成了“略稿”,所有无情的词句都被删除。惟《诚意伯文集》中,仍恭恭敬敬载有原文,照录于下:

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栝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元末群雄鼎峙,孰辨真伪者谁?岁在戊戌,天下正当扰乱之秋,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何期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何期祸生于有隙,致使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然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于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扬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栝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诏书的大意是:你刘基早年归附于我,帮助我建功立业,我也没亏待你,给你加官进爵,给你各种荣耀。然而,你刘基犯下的罪行(即所谓给自己找有王气的墓地),走法律程序,那绝对不可饶恕;讲功劳人情,则有“八议”的条款可以减刑,所以朕只夺了你诚意伯的俸禄,没摘掉你诚意伯的爵位。你如果是个愚蠢之徒,必然要来找朕申辩,强调自己无辜,进而凸显是朕错了。不过,你是一个善于为忠的人,不作任何辩解就主动跑来南京认错。你是一个不向朕要好名声的人,你是一个不向朕口出恶言的人。所以,如今你老迈多病,朕放你回乡去,与儿孙好好团聚,好好死在家中。

这诏书的遣词造句,全是秦制君王们发明出来的鬼话、浑话与屁话——君王永远正确,即便君王错了,臣子也不许辩解、不许反驳,臣子要用主动认错来巩固君王的永远正确。臣子被君王污蔑,天然没有辩解的权利,否则就是不忠,不忠就该死,且会被剥夺死在家乡、死在家中的权利。秦制之下,只有“国之大体”,没有个人的尊严,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其实就是他朱重八),追求“己是而国非”者,统统要死。

一个月后,刘基病死于浙江青田,他的临终遗言,是告诫子孙千万不要做官,千万不要再去侍奉君王——因为所有的秦制君王,都会厌恶刘基这样的知识分子,而且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深层次厌恶。

比如,朱重八所要的“忠”,与刘基所愿意奉行的“忠”,就永远不会是同一种东西。

朱重八要的“忠”,是写在侮辱刘基的诏书里的那些鬼话、浑话与屁话——臣须永远无条件服从“国之大体”,也就是永远服从他朱重八,永远奉朱重八为绝对正确。

刘基所认同的“忠”,写在《春秋明经》当中。他说,忠之大者,是“以道事君”;他信奉孔子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还说,所谓君臣交往要以“礼”相处,“礼”就是二者之间要不能徇私,因为彼此是公事上的上下级关系,不是私人间的主仆关系;所谓臣与君共事要以“忠”自处,“忠”就是站在公事立场责难、批评和提意见,不是阿谀、承顺与唱赞歌。(刘基原文:仲尼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谓之以礼,则不可以为私也;谓之以忠,则不以趋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也。)

冲突的结果,是朱重八的屠刀,战胜了刘基的信念。刘基为了活命,不但要卑躬屈膝去践行朱重八那些关于“忠”的鬼话、浑话与屁话,还得忍受朱重八对自己政治理念的直接羞辱。“胙肉事件”中,朱重八的点名痛骂,切入点正是刘基的“谓之以礼,则不可以为私也”——你不是成天讲君臣相处要遵循“礼”、“不可以为私”吗?如今你不去参加祭典、却堂而皇之吃起了胙肉,这不是“私”是什么?你所谓的“礼”又在哪里?

朱重八在玩杀人诛心。刘基能申辩说朝廷多年来一直这样分胙肉吗?能申辩说自己乃是无意之失吗?能抗议胡惟庸也吃了胙肉、也没参加祭典,为何皇帝不点名批判他吗?当然不能,一旦这样做了,就成了追求“己是而国非”,就成了朱重八标准下的不忠之臣,自然,也就永远没了死于故乡、死于家中的机会。

唯一能做的,是含垢忍辱。

忍辱期间,刘基写有一篇题为《二鬼》的寓言,将自己比拟为一只被天帝误会的鬼(该寓言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此处是笔者的判断)。天帝(暗指朱重八)派了飞天神王率五百夜叉,拿着金绳、铁网来抓鬼,然后将之关在铁栅之内,给衣穿给粥喝,惟独不许这鬼“突出笼络外”,因为天帝担忧这鬼脱了牢笼,将会“踏折地轴倾天维”(暗指刘基被污蔑寻求有王气的墓穴),将地轴弄断,将天维推到,掀起大风波。刘基在寓言里说,天帝多虑了,这只鬼如今所求,不过是“不寒不馁长乐无忧悲”,有衣穿有饭吃就很开心满足,这只鬼还相信,只要安静待在铁栅之内,终有一日天帝会“息怒”,会“解猜惑”,那时,鬼就可以离开铁栅,回到天帝身边,“依旧天上作伴同游戏”。

满篇皆是求生欲。

但朱重八不会放过刘基。他清楚刘基并非真的服膺于自己的价值观,也清楚刘基真正的思想旨趣何在——寓言集《郁离子》是刘基元末隐居时的名作,其中有一篇石破天惊的《楚人养狙》,朱重八是知道的: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夭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悟。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来觉也,一理有开之,其术穷矣。(《郁离子·术使》)

“狙”是一种猴子,说的是民众;靠奴役猴子为生的“狙公”,说的是帝王。狙公霸占了猴子们十分之一的劳动成果,却说是自己养活了猴子。某天,一只小猴提问猴群:山上的果树是狙公种的吗?没有狙公你们无法获得果实吗?既然答案都是否定的,你们为什么要受他奴役、并将这奴役视为一种理所当然呢?于是猴群幡然醒悟。寓言的末尾,郁离子,也就是刘基自己,跑出来点题:世上那些用“术”来控制百姓、愚弄百姓,而不是以“道”治国之人,就是狙公。等猴子们醒悟过来,狙公的“术”就要失效,狙公就要饿死。

不幸的是,懂得许多道理的郁离子,在元末乱世中不慎失足,投入到了狙公阵营;而待到他发现朱重八是一位活生生的狙公时,又已是泥足深陷难以自拔,只能在诗作中悲叹“何如坐蓬荜,默默观大运”。

狙公,是不会放过说真话的小猴子的,即便这只猴子已经屈服于狙公的淫威,不敢再说真相,满嘴只剩下阿谀奉承之词——对狙公而言,猴群中有一只看透役猴之术真相的猴子存在,本就是一种不稳定因素。

朱重八这位狙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打扮成天下万民的大救星。儒士夏伯启叔侄害怕做官(洪武朝的官员大多数没有好下场),又不敢对抗朝廷,就砍了自己的手指,成为不堪用的残废。朱重八把他们捉入京城,亲自审问,痛骂二人:

你爹妈只能生你的身体,你能够保命活到今天,全是君王的功劳。君王是你的再生父母。你自己说说,你现在剁了手指,却还能以教学为生,过上不必担忧遭受凌暴、不必担忧被人抢劫的好日子,靠的是谁?你能过上这种好日子,靠的全是君王,也就是我,我是你们的大救星。爹妈你知道奉养,对待再生父母般的大救星,却竟然把自己的手指给剁了,不愿为其所用。我必须砍你的头,抄你的家,以免天下人效仿。(《大诰三编》原文:人之生,父母但能生其身体而已,其保命在君。虽父母之命,非君亦不能自生,况常云人有再生父母。……今尔不能效伯夷、叔齐,去指以食粟,教学以为生,恬然不忧凌暴,家财不患人将,尔身将何怙恃?尔所以不忧凌暴,家财不患人将,所以有所怙恃者,君也。今去指不为朕用,是异其教而非朕所化之民。尔宜枭令,籍没其家,以绝狂夫愚夫仿效之风。)

不肯为狙公所用的猴子必须死;看透狙公役猴之术真相的猴子,当然也必须死。

洪武八年三月,刘基动身回乡的前一天,朱重八向宋濂询问了刘基的病情,重点是确认刘基能不能活着支撑到家(这关系到朱重八的形象)。问话完毕,赐了一部新印成的“朱重八文集”给宋濂,同时受赐者还有李善长和胡惟庸,没有刘基。

没有赐书的必要。那只看透真相的猴子,马上就要死了。

责任编辑: 李广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717/147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