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大象公会一篇文章,《妄图浇灭战争引线的老人》,讲了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日本史:1936年2月,极力主张裁军、减少军费开支,想把日本拖离战争深坑的财政大臣高桥是清,在八十高龄时被少壮派军官暗杀。

突然便想起孔子,以及他说的一段话来。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最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有自身的才华、能力,也离不开孔子的教诲。这一次,他向孔子咨询治国方略,孔子说:“兵精粮足,取信于民。”子贡又问:“迫不得已减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说:“裁军。”子贡再问:“迫不得已再减一项呢?”孔子说:“粮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诚信作基石。”

当年于丹讲《论语》,屡屡出现大型车祸现场。这一句是其中之一,她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解释为:“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没看过视频,一开始我以为她打错字,把“信心”打成“信仰”,接着看下去,我相信她说的就是“信仰”: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不好意思,“信仰”一词,来自大乘佛教汉译《华严经》,还是唐朝时第二次汉译,才有了这个词的出现。

这时候,孔子已“病亡”一千多年了。

当然,“信仰”的原始意义,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但它指的是对天地、对祖宗的信仰,从来没有一种信仰,是对国家的信仰。

“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这话也没错,但那是指宗教国家,比如现代西方的基督教国家,以及其他教国家等。孔子再怎么圣,也不可能有这样超前的思想。

所以,于老师这样的解释,不是C,就是H。

C是真不懂,想当然;H就是刻意混淆“信”字的含义。

孔子所说的“民信之矣”及“民无信不立”,都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强调“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非要扯大师作虎皮,来看你们的儒家大师朱熹是怎么说的。

在《论语集注》中,朱熹这么注释孔子这三句话:

【兵精粮足,取信于民】言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

【去兵】言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矣。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

综合起来就是:

1.发展经济,加强军力,以文明引导百姓,对百姓讲诚信,百姓就会信任政府,不会起来造反。

2.如果能保证百姓衣食充足,又能取信于民,就算军事上很弱,国防也不用担心,一旦有外敌来犯,百姓肯定会以死卫国。

3.粮食不足,会导致民众饿死。但死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民众对国家失去信心,活着也永远处于恐惧之中,还不如死了更安心。所以政权宁可被灭亡,也绝不失信于民;这样,民众也会信守诺言,誓死保家卫国。

 

只要心智正常,拿朱熹的解释跟于丹的一对比,会取哪个?

民心向背,可以决定政权兴衰,这是历史定律。就算从没读过《论语》,稍看点历史或演义,也听过另一句更通俗的,叫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魏征?

No,最早提出“舟水论”的人,也是孔子。

《荀子·哀公》里记载了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当时鲁哀公对孔子说,我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从不知道什么是悲哀、忧愁、劳苦、恐惧、危险。孔子就像一个心理咨询师,引导他去想象各种悲哀、忧愁、劳苦、恐惧,最后说: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而且我听说,国君是舟,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您这样去想,危机感就满满了。

“舟水论”和“民无信不立”异曲同工。立国的基石,即取信于民;如果得不到百姓的信任,翻船是迟早的事。

按孔子的理论,他一直长吁短叹的“礼崩乐坏”并不是最可怕的,失信于民,才是导致政权崩盘的根本原因。

现在你知道孔子为什么是人生输家了吧?他所在的春秋时期,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才是王道,谁跟你讲诚信。更严重的是,各国都在搞军备竞赛,你不但对军事一窍不通,竟然还说要“去兵”,哪个国君愿买你的账?

但是,春秋没人愿意听到的话,到了战国,反而是一个法家,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践行了孔子的理论,并取得了成功。

他就是商鞅。

商鞅为秦变法,让一个曾经不足食、不足兵的弱秦,变成一个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强国,凭什么?

就凭一招“取信于民”。

新法初颁时,他搞了一场著名的“徙木立信”秀,花了一点钱,就买来了老百姓的信任。

等到赵高指鹿为马,帝国的诚信已被消耗殆尽,而秦法的严苛,不但没有因为统一了天下而宽缓,反而变本加厉,使天下“苦秦久矣”。陈涉被迫揭起,天下响应,纵有章邯垂死挣扎,也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曾经足食足兵的大秦帝国,两三年工夫,即土崩瓦解。

高桥是清应该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极力想在悬崖上把一心朝着深渊狂奔的战马拉住,没想到因此被疯狂的少壮派军人暗杀了。从此,日本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甚至狂妄到连战争基本诚信都不讲,悍然发动对珍珠港的偷袭。

最后的结局,有目共睹。

但现在还有一个大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极低,而且大部分民众在挨饿,它的领导人却不管不顾,继续穷兵黩武,你猜,它的结局会是什么?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说的是美国,且看我们国内的媒体报道:

够惨吧?还有这个:

这就是美国。不足食,民又无信,都这样了,它居然还有脸到处耀武扬威。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专家,只要正义之师一出动,美国的结局,那就是孔子预料之中的事。

信不信由你。

当然,话又说回来,日本能有今天,跟它当年的疯狂嗜战有没有必然联系?那些暗杀高桥是清的少壮派军官,到底是害了日本,还是将它置之死地而后生?

不懂,不好说。

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瞎想。